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

2014-08-15 00:45:05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4年20期
关键词:经济学应用型贸易

吴 笛

如何运用经济学原理阐述当今繁杂的国际经济现象并提出相应解决措施,是社会对于经管类人才培养提出的更高要求。因此,高校教育改革应注重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国际经济学》作为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必修课程、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旨在运用经济学模型与分析工具,阐述分析国际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原理及效应,资源如何配置以及相关政策等。课程体系包括国际贸易理论政策部分: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产生的原因、利益分配以及相应的国际贸易政策;国际金融部分:主要探讨由贸易导致的要素流动、汇率与外汇、国际收支及其调节理论,开放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国际货币制度与区域货币合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高校教育改革,传统的教学需要做出相应调整,《国际经济学》也需要相应地确定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内容。

一、《国际经济学》教学现状

(一)以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相关专业课为依托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而《国际经济学》虽是偏向应用,但理论性仍然较强。《国际经济学》用几何图形对理论模型进行分析,将理论和模型相结合,形象地深化了学生对于理论内容的理解。除此之外,还需要以其他专业相关课程为依托,在强化专业基础知识的条件下来学习。

但是,西方经济学在大学一年级的上、下学期开设,而《国际经济学》一般在大二的上、下学期开设,学生对于已学过知识产生遗忘甚至脱节,对现有教学形成障碍;其次,金融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大二学年还没有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金融学等,在专业基础知识陌生的前提下学习《国际经济学》,会模糊学生对于该门课程学习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师的教学也相对困难;再次,学习《国际经济学》是需要特定时期、特定历史背景、特定经济环境的,学生不仅需要一定的世界经济史和国际贸易史知识,还需要对国际经济活动、经济现象有一定的辨析能力,缺乏知识的关联度会给学习带来障碍。在历史和当下、理论和实践脱节的前提下,众多学生认为《国际经济学》是一门较难学习的课程。

(二)按照模块对理论教学分类

《国际经济学》在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前提下,解释各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主要分为两大模块:一是微观国际经济理论,阐述贸易的基础、贸易利益、贸易模式、贸易政策的影响及依据等;二是宏观国际经济理论,说明国际金融活动在各国国民收入决定中的作用以及各种国内经济活动对国际经济关系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需对每个模块的内容进行梳理,按照历史及理论的发展进行系统教学,将理论归类,如,重商主义思想-古典贸易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每一个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发生了哪些历史事件、有哪些代表人物、较前期理论有哪些进步,如何批判吸收、适合解析当前哪些经济现象等等,课后学生要主动查阅资料进行知识分类、对比总结,课堂上学生再次展示讲演。

对广泛的理论内容重新系统分类后,学生还是很难接受如此大的信息量,会有学生搭便车,毕竟课堂上留给学生展示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接受传统式教学较为习惯,对于主动性创新性的学习缺乏积极性。学生片面地接受了现有的理论、经验,而无法在新的经济环境下进行深入的分析。

(三)结合现实国际经济现象,丰富教学内容

用理论解释当前的经济形势,引用案例来丰富教学内容,尽量缩小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差距。如,在讲到外汇汇率变动的影响时,引入人民币升值对贸易伙伴及我国有何影响,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分析、思考,总结汇率的变动及其影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这种开放式讨论。

《国际经济学》是一门发展的学科,有很多经济学家对《国际经济学》理论体系进行完善,将新的理论发现与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相结合。以我国为例,《国际经济学》中很多理论与我国国情和现实发展情况差别很大。如2014年3月,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德国最大电子产品进口国,若单一地用以往的要素禀赋论来分析较为困难,需引入产业内贸易理论等新内容,延伸讨论国际经济新格局的变化。教师在教学中要进一步改进原有的教学方式,不能完全以教材为中心,使学生对教材产生依赖性,导致“教”和“学”的思维固化。

二、教学改革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教学

多媒体教学不仅仅是课件的展示,更多的是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理论知识并指导实践活动。《国际经济学》的开篇若引入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流向以及类型、国际交换的交换比率、贸易利益等问题,介绍国际贸易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主义是如何发展的,学生恐怕不知所云。不妨从国际贸易史开始,让学生了解相关理论的历史背景。可播放《贸易战争》纪录片,让学生直观了解国际贸易由何产生,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是如何发展的,英国为何结束了百年的重商主义开始自由贸易之路,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又如何指导英国实践自由贸易等等。又如《跨越中国制造》可以展示我国要素在国际如何配置和流动。可以开设网络化教学,向学生展示网络精品课件、讲座、在线布置作业、习题讲解、案例分析等,有意识地培养并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二)引入开放式的互动教学

《国际经济学》的开放式教学,试图对教学体系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以“案例-分析-课件-讲解-总结”的形式进行教学。把学习的自主性全部交给学生,教师的任务只是作为导引给出论题,学生自主寻找案例、分析、做课件讲演、总结。结合学生的特点,在开放式教学的前提下,师生共同讨论主题、查阅资料,教师组织学生课外研讨,引导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兴趣,增加师生的互动环节并建立讲评制度。

(三)关注国际经济时事,充实新内容

在教材讲授的同时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时事,以新的变化来充实学习内容。如,关于国际经济一体化,可结合欧盟研究其动态的发展;关于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政策搭配,可结合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进行分析等。此外,还可介绍未开设的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增进知识的整合,研究我国的经济建设。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教学团队建设

建立一支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兼备的师资团队,打造《国际经济学》的精品课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需要做到:第一,每月定期交流教学方法及手段,将其有效地应用于教学实践;不定期集体备课,共同提高教学质量。第二,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和学习,鼓励任课教师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进修和深造。第三,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编写教材,结合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完成教学内容的完整与更新。第四,确定共同的研究领域开展科研,取长补短,加强团队建设。

(二)导师制带动学生做科研

鼓励教师在科研时带动学生一起对某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互动中为学生的毕业设计提供研究的方向和思路。教师也可在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三)教学方案设计

《国际经济学》不仅理论广泛,还要用到较多的分析模型,这都需要学生有较强的数学基础及逻辑思维去分析理论模型与现实国际经济实践的关系。然而,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很多的困扰,不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案。如,在数学基础较薄弱的班级着重讲解专业概念及相关原理;在数学基础较好的班级,可结合数量分析,着重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定量分析定性得出结论,对国际经济相关现象用已学过的理论模型进行分析。无论怎样的教学方案重点都在于认识现实中的国际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措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总之,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国际经济学》课程要根据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不断调整和更新教学方案、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黄家骅.案例教学法在国际经济学课程中的应用问题[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02).

[2]武斐婕,周新生.《国际经济学》案例教学探析[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1(01).

[3]孙玉红,蓝天.基于调查问卷的国际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以东北财经大学为例[J].对外经贸,2012(2).

[4]罗建兵.国际经济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2(40).

猜你喜欢
经济学应用型贸易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2021贸易周”燃爆首尔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14
简明经济学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贸易融资砥砺前行
中国外汇(2019年6期)2019-07-13 05:44:14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英语文摘(2019年11期)2019-05-21 03:03:30
贸易统计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经济学
新校长(2016年5期)2016-02-26 09:28:48
贸易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