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怡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前瞻性,出现被人误解甚至难以接受的现象。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由心理学指导、研究人的心理发展规律、旨在促进人们及时调整心理状态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用教育对象最能接受、最易理解的方式与之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教育对象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都以人为研究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思想、观念与立场的转变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为主要研究对象;心理健康教育以受教育者为本,从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出发,尊重人的本性。从研究目的上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目的是帮助个体更好地了解自身心理特点,了解自身心理发展规律,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更加顺利地融入社会;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帮助全社会的公民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超前的思想道德标准及努力目标,让人们在了解社会运行规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达到自我实现。从研究内容上看,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人的思想,思想现象与心理现象密切相关。心理学的研究内容相对细微,主要是针对个人的心理状态,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更加全面,倾向于了解整个社会成员的普遍道德水平。二者都经历着知、情、意、行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以心理规律为依据,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从方法论上看,心理学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解人的思想产生及变化规律的钥匙,提供解决人的思想问题的方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宏观方面,即大的原则、规律方面研究较多,而在微观方面,对怎样了解不同类型人的思想症结,怎样根据某个人的性格特性进行教育等研究较少。其实,心理学有相当多的原理、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补充、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
两者之间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价值取向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党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各项教育中处于重要地位;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对思想政治教育起补充、完善作用。第二,教育方法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着眼于宏观,从宏观到微观,将国家认可的思想品德、道德要求、行为规范以理论灌输、实践锻炼、自我教育、榜样示范、比较鉴别、咨询辅导等方式内化于民众的理念中;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关注个人内心健康状况,研究个人心理发展变化规律,使受教育者不断升华自己的品格。第三,教育内容不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国家意志和社会规范;而心理健康教育是要让每一个人形成完善人格,身心和谐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都还处在初级阶段。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我国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如果能借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相关方法,那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的许多难题。如,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是理解、支持,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则认为只有心理不正常的人才需要,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接受程度上受到很大影响。
针对性也可以理解成实践性。19世纪中叶,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引入了实验方法,从此,心理学才从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可见,虽然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人的心理,但是若想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仍然少不了针对性及实践性,而思想政治教育本就是一门注重实践性的学科。两者的融合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在道德教化上的作用有一定的前瞻性,它是对未来社会希望人们达到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宏观性要求的体现。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学,则十分注重现在的经验对未来个人心理发展的影响。一个从宏观角度一个从微观角度,可以实现学科之间很好的互补。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都是人,一个从宏观角度提出要求,一个从微观角度提出要求。教育对象的结合是二者有机结合的基础。
动力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根本动力,即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视和推动,另一部分是直接动力,即每个人的实践。个人与国家相结合,才能使无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要求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微观要求都得到充分的落实。每一个公民参与其中是促进两者有机结合的动力。
近些年,国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的资金远远超过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多数以私人培训或咨询机构的方式存在,不要说统一力量办大事,就连行业内部都十分混乱。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凸显,已经不是单靠思想政治教育从宏观上的指导和把握就能解决的,需要在两者有机结合的同时,在财力上给予更充足的支持。这是促进二者有机结合的物质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缺失原因有很多,如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学校软硬件设施不齐全,教育者素质不高,课程设置不健全等。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活动的规律,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其主要内容是,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汲取近年来学术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原则和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和动机心理、态度心理、群体心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心理、挫折心理和逆反心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素质等进行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肯定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近年来,人们在心理上不理解、不接受甚至抵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性导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而是为人们提供一种对未来生活、未来社会的预期,这种预期可能是几年甚至几十年都无法达到的,需要我们几代人的持续奋斗和努力,这样的“希望”多少会让人觉得过于虚无,中国人容易关注眼前利益而非长远利益,这就使得“人们现实的思想道德水平与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愈加明显。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人们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规律,需分析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以便对症下药,用受教育者最能接受最易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传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一定程度上可减少矛盾。
第二,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关注整个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水平,是对人的思想、道德、心理方面的质的规定性;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社会个体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发展规律,是量性的规定。从这方面看,思想政治教育更宏观更具有把握性,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下才能保证其社会主义性质,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不至于走偏。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人的不同成长阶段地位不同。按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人的人格发展有八个阶段。青少年及成年早期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爱,在校大学生及研究生正好就处于这个阶段。在心理学上称为 “延缓偿付期”,指自我发现、自我意识和人格处在构成期,是从不承担社会责任到以社会角色出现并承担社会责任的时期,要经历复杂而艰难的同一性确立和对社会生活的选择。他们有一种避免同一性过程提前完结的内在需要,而社会也给予青年暂缓履行成人的责任和义务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大学学习。他们更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试图从外部世界找到自己的位置。但随着“延缓偿付期”结束,青少年就需要进入社会,正式参与社会生活。为了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他们必须了解熟知社会运行规律及人际交往规则,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社会要求。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大于心理学的作用。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袁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心理学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16).
[4]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学生青春期教育指导小组编.学生青春期健康心理的教育艺术[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
[6]胡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