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芹
李凤芹/盐城工学院讲师,硕士(江苏盐城224051)。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大众传媒已经由报刊、广播、电视发展到新的媒体——网络媒体,网络媒体也被称之为“第四媒体”。其在传播速度上的快捷有效性、传播范围的广泛性、传播形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娱乐性、传播过程的双向交互性等特征。它作为一种新颖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此同时,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第四媒体”上纷繁复杂的信息,多元文化等造成对价值观念的冲击;带有煽动性、侮辱性、人身攻击性的言论造成社会谣言的迅速流传;企图西化、弱化、分化我国的不法分子在网络上宣传他们阶级意识形态造成对大学生思想的混乱等等[1]。因此,我们必须善用“第四媒体”,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优化思想政治教育途径,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四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信息交流跨越了国界和疆界,既极大地促进了人类信息资源的共享,又带来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文化冲突、信息侵略、信息威慑等”[2]。面对这一状况,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占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加强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建设,提升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尤为重要。
首先,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意识。在当前我国的网络法制建设还不完善的前提下,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道德意识。“自律”和“他律”是相辅相成的,自律是主,他律是辅。并且要将“他律”转化为“自律”,变被动为主动。
其次,加强网络安全监控,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要建立健全网络技术监控体系,及时发现和制止一些不道德的网络行为。加强校园网络安全动态监控,对校园网数据包进行过滤,自动搜索非法关键字信息,对校内众多网站论坛出现的各种不良信息、高校突发事件时产生的大量过激言论,系统将立即自动报警,快速定位此类信息的源头,及时“疏”“堵”,使不良影响最小化。
最后,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水平。网络道德对学生而言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多数学生只认识到了网络的使用存在知识技术问题,而没有意识到网络与道德问题的关联。只知道网络技术的“行”与“不行”,而不懂网络技术中还包含着“应该”与“不应该”[3]。因此,高校应切实注重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加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的网络道德修养水平。
传统说法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4]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主要是指借助网络载体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需借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凭借几十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在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它具有便利性、直接性,便于师生双方感情的直接交流。但是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不足之处:受到时空限制,师生无法及时沟通交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会使学生抵触,甚至出现逆反心理等,影响教育的效果。网络的出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师生之间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交互性、便利性、快捷性等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优势。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要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5]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越来越被人们关注。然而我们应该看到它的两面性。网络是把双刃剑。作为新型的大众媒体,互联网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网络技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识别能力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受到误导,这就加大了教育工作的难度。网络的“虚拟化”会使学生出现不真实的情感交流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弥补在虚拟世界中师生双方交往带来的“碎片化”影响。
3.二者各有长短,需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只靠技术是无法奇迹般的解决教育系统面临的困难的。尤其应把技术与传统的教育形式结合起来使用,而不应将其看作是一种取代传统教育形式的独立的手段。”[6]这两种教育方法各有长短,各有千秋,如果单纯地采用一种方法,难以帮助教育者更快捷、更科学、更有效地开展工作。因此,必须将两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互为补充,既要继承传统方法,又要有改革创新,共同推进思想政治工作现代化的进程。
思想政治工作要改革,要创新,必须要靠思想政治工作者。因此,加强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信息技术水平是关键。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直接在一线从事学生工作者要学会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观念,紧跟时代步伐,提高自身素质。要善于通过微博、博客、BBS、QQ等网络媒体贴近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捕捉准确的信息,从而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新媒体可以拓宽人的思维,实现师生平等,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网络世界里,师生可以互动交流,增进师生间的情感。同时,在互动中,就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兴趣问题等展开讨论,可以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为思想工作创造条件。另一方面,思想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及时有效地将有关通知发布到QQ群或者以短信的方式,如移动推出的短信息平台发送给每位同学,这也大大节约了时间。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善于运用网络平台,学会与学生平等交流。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能够熟练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优化,才能充分发挥现代化设施的优势,真正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7]。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要在教与学的互动中提高师生双方的信息技术水平。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教师的角色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求知过程中的引导者。学生掌握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在集理论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独特领域,加强师生互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在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任务主要是通过政治理论课、专题讲座等方式将特定的政治思想、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灌输给受教育者。隐性教育的教育形式则是侧面的、间接的。它是让受教育者自身对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领悟和认同,以“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方式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两者范畴相应,作用互补。在高校,很多大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生活消极,行为失范,而显性教育对“问题学生”已经收效甚微,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显隐结合的教育理念,在显性教育作用较小的情况下应当引入具有隐蔽性、渗透性的隐性教育。
因此,在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我们也应当重视媒体、熟悉媒体、善用媒体,实现隐性教育。当然,这里的媒体涉及很多形式。这里谈谈借助媒体实现隐性教育的两种载体:
1.善于利用官方微博、教师个人微博等载体,切实关注每一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善用媒体,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先知之而后用之。开辟专栏,倾听学生的呼声,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掌握学生所思所想,将隐形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问题学生”“困难学生”,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到实处,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2.善于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微博。因此,高校既要关注“网上”,也要关注“网下”。即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文化活动,引导学生组建不同的社团,以点带面,吸引大学生参与进来,使得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得到锻炼。将他们的关注点从“网络”拉回“现实”,从“自我”转向“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微博,正确使用微博,从而让微博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而不是将大学生束缚在自我的微博空间里[8]。
严肃游戏主要是指在视频娱乐游戏中进行专业训练和仿真练习,获得相关知识,达到提高技能的效果。
在我国,目前已经开发出一款严肃游戏“情商加油站”。这款游戏以一种动感的形式传递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课教育,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我们要善于借鉴这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实现寓教于乐,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四媒体”的迅速发展,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应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善于运用“第四媒体”,大胆改革创新,努力开创网络时代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局面。
[1] 左云飞.人文精神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位论文,2005:28-36.
[2] 毕强.网络信息资源管理[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3] 王义文.试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与修养方法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
[4] 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张开芬,冯巧媚.浅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J].德育在线,2011(1).
[6] 席培华,施晓筛.浅论现代化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的关系[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7(5).
[7] 李松.论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关系[J].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8] 张慧.微博时代: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