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视域下的生命观

2014-08-15 00:47姜茂存
长治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精力老子万物

姜茂存

(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从先秦的“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再到现代“新儒家”,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便是钟情于对“生命”问题的解读,故而“生命哲学”成为了各家的交集。提及“生命哲学”,老子当之“中国生命哲学”第一人。因为,他的生命观是指引人们回归生命本源的一盏明灯。本文将立足于原典,从生命之源、生命之在及生命之修三方面来探讨老子的“生命观”,以展示老子独特的哲学魅力及其现实意义。

一、生命之源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也是宇宙万物的源泉。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105意思是:道是混沌未分的统一体,其产生天地,天地产生阴阳两气,阴阳两气相互交错产生了世间万物。万物能从整体的、混沌的道中延伸出来,演化成各自的生命。陈鼓应认为:“这里所说的‘一’‘二’‘三’乃指‘道’创生万物时的活动历程……老子用‘一’来形容道向下落实一层的未分状态……‘二’就是指道所禀赋的阴阳两气,而这阴阳两气便是构成万物最基本的原质……‘三’应是指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形成的适均状态,每个新的和谐体就在这种状态中产生出来。”[2]59道的创造力赋予万物无穷的生命,所以说,道是老子生命哲学的起点,更是其终极追求。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3]63意思是:有一个浑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休止,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下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作“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大”。道是先天地生的,是寂寥独立的存在。道的运行不可谈起点,亦不可谈终点,因为它连续不断,从未停止,而这个不间断的过程就是创造万物的过程。老子在这里强调,这种不间断的创造万物的本质就是“道”,就是“大”。此处的“大”并非指“大小”,而是说“道”创造万物的能量之大、深度之深、广度之广。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4]2意思是:“无”是天地的本始,“有”是万物的根源。陈鼓应认为:“老子所说的‘无’并不等于零……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道’的特性……老子又用‘有’字来形容形上的‘道’向下落实时介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一种状态。可见老子所说的‘无’是含藏着无限显现的生机,‘无’乃蕴涵着无限之‘有’的。”[5]70其实,‘无’与‘有’同出而异名,只是从‘道’的不同侧面反映‘道’而已。故而可以说,道即是无,无即是有,三者是同一的。

通过以上简单的阐释,我们了解到,世间万物归根于“道”,“道”是生命的本源,它的生生不息构筑了宇宙生命系统。然而,道的潜力是无穷的,它在创造生命的同时,也一并勾画了生命的方式存在。

二、生命之在

其实老子十分关注生命的存在方式,“不争”、“自然”、“无为”、“生于柔”构建了他的生命存在方式的体系。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6]8,“尚贤”指的是标榜贤才。众所周知,人们崇尚的“官与禄”不都是贤才的名号所赋予的吗?如此这般,又有谁不去争呢?在此陈鼓应认为:“名位实足以引起人的争逐,财货实足以激起人的贪图……这是导致社会混乱与冲突的主要原因。”[7]136俗语云:“人为财死”,这就是“争”字的现实表现。而如何能避免“争”呢?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20意思是:大道之人好像水一样。因为水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最后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上善”,圣人也。圣人辅助万物而不与之争,且又甘愿处下,这种胸襟是豁达的、这种情操是高尚的、这种心境是平和的。故而,老子的“上善之道”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体悟的。

“任自然”是老子欲向世人诠释的精髓。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9]63意思是: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纯任自然。这里所讲的“自然”是一种心境,并非我们时常指谓的大自然。这种心境是自然而然的。此处,老子意在强调让宇宙万物,能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运行之,而不该妄加干涉。

“修无为”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也是贯穿《老子》文本的主线。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10]91意思是:道永远是顺任自然的,然而没有一件事不是它所为的。候王如果能持守它,万物就会自生自长。这里讲的“无为”其实质是说人不能主观的去逆反自然而为之,而应该顺应天地之本原,即不要妄加人为的成分,一旦能做到不掺加人为,那么万物都会顺利的自生自长。道化孕万物,并非出自道的意识,即是说,道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产生万物,这种无意识、无目的就是“无为”,它是一种既不会受外界,也不会受自己所影响的那种“任”的状态。老子在这里意在教导我们对待一切事物要保持一种自然无为的态度。对生命,我们不能强加干涉,让万物随着其本性发展;对社会,统治者应实施无为的治国方式,确保人民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让人民自由发展;对自然,人类应保持自然的本来面目,自然原生态系统的存在有其合理的因素,我们不能为一己之私,而改变大自然的存在方式。道是质朴的、是无华的,“自然无为”是对质朴之道的有力证明,更体现了老子精深独到的生命智慧。

生命存于柔。只有柔弱的生命才能存活下去,反之,刚强的生命则不能久存。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11]182意思是: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之后身体变的僵硬。草木生长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死了之后就变的干枯了。很明显,老子对比了生死与柔刚之间的关系,强调生者处于柔,死者处于刚。然而,何谓“柔”、何谓“刚”,我们还需进一步分析。只有彻底读懂“柔与刚”才能真正了解为何“生于柔”了。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12]186意思是:世界上没有比水更加柔弱的了,然而坚强的东西却不能胜它。弱胜强,柔胜刚,天下之人无不知,但却无人能实行。这里最好的例子就是“滴水穿石”,水的柔弱和石的坚硬是众人皆知的,然后一滴滴的水却能穿透石头,这不正是体现“弱胜强”与“柔胜刚”吗?然而,老子强调的“柔弱”并非是“怯懦”,而是指内在的韧性,太极拳的精髓就是“以柔克刚”。“生于柔”的意义是十分显著的,在老子看来,柔弱只是其表,而真正的力量就隐藏在柔弱处,这股韧力才是无坚不摧的。这里老子告诫我们,人类必须要做到“知行合一”,即突破“莫能行”的绝境,如此才能走上“生生之路”!

道不仅化生万物,而且也为万物的休养生息做出其合理的安排,但这种安排不是强加干涉的,而是“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也正是由于这种“无为”的态度,才使得万物顺其本性自生自长。然而,万物的存在也离不开它的自身修养。

三、生命之修

修养之道是老子哲学的重心之一,因为生命若要健康的存在,就必须注重修养之道。笔者认为,万物之所以能存在,就是因为其能适应这个存在的环境,而这个环境并不为任何事物或人改变,万物只有通过自身的修养,领悟存在环境的法则,才能在这个环境中得以长久的存在,否则,必然被环境淘汰。

首先,老子说:“见素抱朴,少私寡欲。”[13]47意思是:保持朴质,减少私欲。陈鼓应认为:“老子提出的‘见素抱朴’的主张,他认为上层统治者若能在素朴、少私寡欲的政风下,能进一步弃绝智辩、伪诈、巧利,则可以使人民得以享受安定、孝慈,并生活在安宁的社会环境中。”[14]230然而,对于众人而言,他们都把追逐物质利益作为自己存在的意义,以实现其欲望作为其人生的终极目标。但老子绝非这般认为,在他看来,“私欲”是灾难的起点,若能弃之,人们就能恢复到纯然、质朴的生活状态,那是一种祥和之境界,这才是人们的追求所在。老子是崇尚质朴的,主张人性向质朴回归,因为只有“质朴、寡欲”的心灵才能使得人们内心得以平和,心平气和才能使得心灵保持安静,而安静的心灵是养生的核心所在,这样生命就能健康的存在。

其次,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15]143意思是:治理国家和养护身心,没有比爱惜精力更重要了。“啬”是保养、爱惜之意,并非指“吝啬”。所谓“吝啬”一般指的是金钱上的,而“啬”在此指的是人的精神层面。陈鼓应认为:“‘啬’即是培畜能量,厚藏根基,充实生命力。”[16]240政治上,君王若要妥善的治理国家,就必须要有旺盛的精力。没有旺盛的精力,自己身先死,即便自己有旷世才能,那也无法施展开来,所以保养精力,“于国能安社稷,于己能享天年。”[17]267;身心上,一个人若要“长生久视”,则必须要保住自己的精力,此处的“长生久视”并非指长生不老或者长生不死,而是指善老、善终之意。那么如何才能保养精力呢?那便是“保聪明之力,免思虑之劳,守淡泊之志,戒淫逸之欲。”[18]268归根到底,只有“无为”才能保养我们的精力。就当下而言,人们没有摆脱“私欲”的束缚,都在向“有”看齐。最后弄的个人,乃至社会的精力不足。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也许是对老子“啬”的思想的通俗表述。但如何把握“啬”,这是当今时代人们在过分消耗精力的同时,所必须重新深思的问题。

最后,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19]113意思是:祸患没有过于不知足的了;罪过没有过于贪得无厌的了。所以懂得满足的这种满足,将是永远的满足。人们生来就要吃喝住行,这是无可厚非的常事,然而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按照“够”这样的标准来活动的呢?陈鼓应认为:“战争的起因,大半由于侵略者的野心勃勃,贪得而不知止足,结果侵人国土,伤人性命,带来无穷的灾难。”[20]285纵观历史,哪一次的战争不是出于统治者的野心?这样的野心损害的不仅仅是统治者自己,也损害了他的人民。人生也是如此,虽说“人生漫漫”,但算起来也不过是几十年的光阴,为何总是纠结与个人的“私欲”之上呢?“‘知足’不但决定人们对外物的心态,亦关涉到人的生存祸福。”[21]474“知足常乐”是最切合实际的养生之道,因为它就融合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1][3][4]6][8][9][10][11][12][13][15][19]老子.老子[M].饶尚宽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

[2][5][7][14][16][20] 陈鼓应. 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2012.

[17][18]戴建业.老子现代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1]赵保佑.老子思想与人类生存之道[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精力老子万物
万物皆可折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万物生
Excerpt from Three Days to See
别把精力拿去掩盖缺点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
智者老子
3步曲之精力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