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 航
辞书是按照一定方式编排的以条目为单元提供知识信息、供读者检索查考的工具书,其形式包括字典、辞典和百科工具书等。辞书编纂有着不同于一般图书的规律和特点,这也决定了辞书编辑工作与一般图书编辑的工作有所不同。辞书编辑除了应具备一般图书编辑的基本专业素质外,要拥有比一般图书编辑更高的素质和要求,应该在辞书编纂过程中具备不同的角色意识,扮演好各种不同的角色。笔者认为一名优秀的辞书编辑,应该具备以下十种角色意识:
辞书的总体设计是辞书编纂工作的基础,它是决定一部辞书质量高下、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辞书编辑在辞书总体设计中往往扮演着设计师的角色。通常来说,辞书尤其是大中型辞书的总体设计,一般是由辞书编辑提出大致设想,待选题会议讨论通过后再由辞书编辑和作者将设想具体化,共同制定作为施工蓝图的详细的总体设计方案。一名优秀的辞书编辑,在辞书编纂过程中要具有高屋建瓴的设计师意识,要在辞书的内容、形式、特色和编纂措施等总体设计要素中进行周密而详细的构想,从而使辞书保证质量、体现特色、加快进度、少走弯路。
辞书尤其是大中型辞书,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众人协作的产物。辞书编纂往往是“三分编写、七分组织”,组织工作的好坏往往决定着辞书的最终成败。俗语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但人们也常说“木匠多了房子歪”,人多意见也多,众口难调。两句俗语形象说明了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何发挥集体力量的正能量,将其负能量限制在最低范围内,是作为组织者的辞书编辑的重要任务。一名优秀的辞书编辑,要具备运筹帷幄的组织者意识,要学会十个指头弹钢琴,避免单打一;要把众多的编写单位、分散的撰稿人员合理地组织起来,协调关系,明确分工,确保进度和质量。作为组织者,辞书编辑要想自己不手忙脚乱,一定要做好组织工作,一定要当好主编的助手管理好作者队伍,朝着既定编纂方针来开展工作,避免被牵着鼻子走。
辞书,尤其是综合性辞书所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即便是专科词典,其所涵盖的知识也不仅仅局限于专业领域,往往还要涉及政治、经济、历史、地理、语言等相关领域的知识。辞书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辞书编辑应该具备一专多能的知识体系,要有“几英亩大、一英寸深”的多面手意识。优秀的辞书编辑应该是杂家、通才、“全天候”编辑,而不应该仅能充当文字编辑、体例编辑的角色。为了能够成为既能掌握本专业领域的知识又能通晓各类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成为多面手,辞书编辑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修养、知识修养和文字修养,要勤读、勤记、勤查、勤问、勤思,千方百计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努力做到文理皆通、博学多闻,从而做好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在审稿中努力提高辞书的质量。
体例,又称凡例,是辞书的宪法和总纲。体例应产生于编写之前而不是编写之后,它是在编写细则的基础之上浓缩而成的。编写辞书的时候要以它为依据,统稿的时候还要以它为依据,体例就是辞书中具有权威性的“宪法”。辞书编辑就是维护辞书“宪法”权威的执法官,辞书编辑在审稿过程中要有执法官意识。辞书编辑在审稿前要熟悉编写体例,掌握各种条目的编写方法和内涵要素。审稿中既要注意选词的政治性、科学性、稳定性和知识性,释义的范围、深浅和编写层次的格式,还要注意历史纪年、古今地名、数字用法、标点用法等规范统一,从而保证辞书的统一体例。应该说,辞书编辑这个“执法官”的执法力度是影响辞书体例统一的重要因素。
辞书作为解惑释疑的工具书,其条目除了要做到概念清楚、判断恰当、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释义准确外,还要严格按照编辑体例中条目的级别对词条内容进行高度概括,对所提供的知识进行精确的提炼和浓缩,以最简洁的文字容纳不应缺少的知识。辞书编辑在审稿中要具备惜字如金的电报员意识,要严格按照条目释文去标签、斩尾巴、挤“水分”、定“四至”的四点注意事项操作。一部辞书的条目少则几百条、几千条,多则几万条、几十万条,如果每个条目都掺入一些水分,哪怕每条只多出几个字,加起来总的数字也是非常惊人的。其最终的结果是不仅浪费版面、纸张,而且加重读者的阅读负担,这是万万不可的。辞书编辑在审稿中应该像电报员那样善于“挤”出词条中的水分来。
辞书作为“无声的老师”、“没有围墙的大学”、为读者解决疑难和评判是非的准绳,理应在政治质量、知识质量和文字质量方面成为典范。要成为典范,除了作者队伍努力提高外,辞书编辑审稿过程中也要在政治性、科学性、知识性、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严格把关,要有咬文嚼字的啄木鸟意识。要仔细审看政治上是否存在涉外、民族、宗教等问题;知识上是否存在文字、体例、交叉统一方面需要改进提高的地方;语法、修辞、逻辑方面是否准确无误。在这几方面中,辞书编辑尤其要注意人名、地名、著作名、机构名、器物名以及时间、数据、引文资料等方面可能出现的差错,因为这些地方往往是辞书质量检查中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辞书编辑只有具备了咬文嚼字的能力和意识,才能不断降低质量差错,编出高质量的精品辞书来。
辞书是一种知识密集型的工具书,往往拥有成千上万个词条、成百上千万的字数。众多的词条、文字往往出自众多的作者之手,又经过主编的审定加工,到出版社后还要经过辞书编辑的“三审”,发稿后还要多次审读校样,可谓手续繁多、程序复杂。辞书编辑审稿过程中通读全书往往需要少则半年、多则几年的时间。而出自众人之手的辞书很容易在参见交叉、文字用法等诸多方面出现矛盾或不统一的现象,这就需要辞书编辑具有博闻强记的程序员意识。看到前面词条的出现的问题,要想着后面词条是否会出现同类的问题;发现后面词条出现的问题,要想到前面同类词条的问题是如何处理的;前面词条中人名、地名、纪年、古今地名、数字用法是怎样改的,后面出现相似的问题是否与前面词条的处理方法一致,要坚决避免因处理不一致而产生新的体例问题的现象发生。
有人总结说,编辑工作就像谈恋爱,最费脑筋的是求爱阶段,要对作者“百般殷勤”,为的就是从作者那里拿到稿子、签订合约。这种说法虽不完全正确,但也说明同作者交往在编辑工作中的重要性。辞书编辑在处理与作者的关系时,既要有统帅三军的大将风范,又要有善于辞令的外交家意识。辞书编辑在工作中所要面对的作者众多,不同作者的脾气、秉性不同,这就需要辞书编辑像外交家那样善于同不同的作者交往。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辞书编辑,在同作者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有真诚的心和充分的知识储备,这是编辑的基本素养;其次要有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这是成功编辑的必备特质;再次还要有专业的眼光和判断力,既要看到作者的闪光点,又要切中要害地指出其不足,把作者变成能够真正与编辑在知识领域中互相切磋、交流的好朋友。
辞书的选题策划与一般图书不同,它主要是由编辑和作者双方共同合作完成的。辞书编辑应该具有嗅觉灵敏的策划者意识。一方面,辞书编辑自主策划选题可以充分体现出版社的方针、意图,有效掌握辞书出版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辞书编辑自主策划选题可以根据选题特点,自主物色最合适的编者队伍,最大限度地提高辞书的水平、质量及市场影响力。辞书编辑要想成为嗅觉灵敏的策划者,除了充分了解各学科最新发展情况、读者的市场需求情况外,还要熟悉相关学科的作者现状,加强与各种类型作者的联络进而建立队伍智库,从而在策划选题中迎合市场需求。
“十年磨一剑。”辞书尤其是大中型辞书的特点,决定了生产周期长、编辑难度大、各种困难多、经济效益见效慢的特点。辞书编辑要具有甘于奉献的老黄牛意识。一部《中国历史大辞典》前后花了21年,一部《欧洲历史大辞典》从开始编纂到出版花了20年,《哲学大辞典》、《经济大辞典》、《中国文物精华大辞典》、《中国文学大辞典》等书的编纂出版时间也都在10年以上,一部《辞海》更是众多编辑发扬“一丝不苟、字斟句酌”的辞海精神、无私奉献的结果。这一部部大中型辞书的出版,是人数众多的编纂队伍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结果,是多少位辞书编辑无私奉献的结果。作为辞书编辑,要具有那种“为别人做嫁衣”的牺牲精神、要具有那种“小车不倒往前推”的奉献精神。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辞书是知识的积累和浓缩。优秀的辞书编辑是产生精品辞书的重要前提,以上十种角色意识是造就优秀辞书编辑的重要途径。
[1]杨祖希.辞书审稿的内容和态度[A].杨祖希辞书学论稿[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2]巢峰.巢峰辞书学论稿[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3]杨宝林.谈辞书编辑的十项基本素质[J].出版发行研究,2006.
[4]李爱珍.浅谈辞书编辑的角色定位和素养[A].编辑人才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6.
[5]李志江.辞书编辑工作断想[D].上海辞书出版社演讲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