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德教授与中国的美国外交史研究

2014-08-15 00:54:04郭华东
重庆与世界(教师发展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博士论文理想主义威尔逊

郭华东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 30007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可喜的长足发展。各学科和专业方向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学者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中国的美国外交史研究亦是如此。这些成绩的取得乃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两个方面的因素尤为醒目:一方面是杨生茂等老一辈学者做出了拓荒性的工作;另一方面是新生代学者锐意进取,拿起接力棒,改革开放前后接受大学教育的这些学者很好地继承了老一辈学者的学术衣钵,在老一辈学者积累的学术资源之上,借助新时期提供的更加丰富和便利的国内外资源,继续推动着中国的美国外交史研究。王晓德教授便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他在美国外交史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在美国外交史研究中的认识视角选取和解释框架构建,以及不断开拓学术增长点的治学经验,对于新一代外交史学人,都很有启迪。

一、主要学术科研成果

王晓德教授于1956年2月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乡宁县。1978年考入山西师范大学,是我国恢复高考后进入大学的第一批学生,后留校工作;1985年考入湖北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师从拉美史专家黄邦和先生[1]5-6;1991—1993年师从中国美国史研究奠基人、南开大学杨生茂教授攻读博士学位;1993年在南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留南开大学任教,1996年晋升为教授,1998年增列为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基地主任,南开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等职;现为“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2012年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王晓德教授的著述中既有微观的实证研究著作,又有宏观的综合著述。重要的著作有《梦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研究》《美国外交与文化》《美国外交的奠基时代(1776-1860)》《美国对外关系史散论》《文化的帝国:20世纪全球“美国化”研究》等专著。此外,他还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世界历史》等学术界有重大影响的刊物上发表论文近百篇。这些学术成绩奠定了他在当今中国美国外交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通观王晓德的外交史研究,至少有三部著作一步一步地奠定了他在美国外交史研究中的地位,这三部著作是《梦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美国外交的奠基时代(1776-1860)》。在很大程度上,透过这三部代表性著作,我们可窥见其学术成果和治学路径。

《梦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是王晓德的成名作之一,也是其最早的专著。该书系统研究了美国第21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所主张的“理想主义”外交。在20世纪初的历史场景下,身为美国总统的威尔逊是个很值得研究的人物,可以说威尔逊是美国在重要发展阶段出现的扮演着重要作用的重要人物。

这部专著问世后,推动了国内学界对威尔逊的研究,国内陆续出现了大量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有一些博士论文涉猎其中。不无夸张地说,这部专著在这方面确实有“开山之功”。①相关研究成果,可参阅杨春龙《国内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载于《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2期,第81-85页。该书“系统而深入地考察了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产生的思想根源及其在世界各地学者研究的实践,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现实意义。此书的出版意味着我国学者研究美国外交史又迈出可喜的一步”[2]78。有学者对该书做了相当有学理深度的点评:本书所选取的研究角度,可以说是独辟蹊径的。作者把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外交剖析得如剥冬笋,将美国外交中固有的理想主义和现实的差异解读得清楚透辟,从而为理解美国文化的特征和美国外交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极富价值的个案研究[3]117。研究威尔逊的理想主义外交最终的用意不仅仅在于威尔逊外交本身,而更在于当时更大范围的美国外交思想状态。这使得这个课题研究的意义凸显得更大,做到了小题目、大视野。

《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是王晓德教授在美国外交史研究中的另一部力作。该书出版于2000年,后由天津教育出版社于2008年再版。在美国外交史学界,学者对美国外交政策的研究,从研究风格上看,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借助丰富的档案开展实证性研究,这类研究重在“重建历史”,重在复原历史事实;另外一种类型的研究则是超越具体的个案研究,力图从更深的层面构建一种解释框架,比如美国外交史知名学者迈克尔·韩德(之前译为迈克尔·亨特,现在多译为迈克尔·韩德),其《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Ideolog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便是第二种类型的经典著作。②Michael H.Hunt,Ideology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New Haven:Yale University,1987;有关韩德的治学介绍,参阅郭华东《迈克尔·韩德的治学路径及对我们的启发》,载于《黑龙江史志》2013年第15期,第118-119页。

王晓德教授的《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也属于此类研究。这是国内该领域内一部别开生面的开荒之作。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的外交史学界在研究范式上发生重大的变化,其中之一便是文化转向。重视文化因素在外交政策中的作用,美国学者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国内美国外交史学者的研究起步晚,在《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问世之前,国内还没有学者以专著的形式专门集中研究,有的只是零星的论文,而这部作品的出现,填补了一大空白。

王晓德教授力图从文化层面上挖掘影响美国外交制定与走向的根源。他认为,影响美国外交的文化因素有天赋使命思想、务实传统、孤立情节、扩张倾向等。这部专著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美国外交思想的认识。一个学者的学术素养在相当程度上体现在他(或她)能不能提出本学科领域重要的、有意义的问题来[4]122。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美国外交便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其学术价值不在于提供“史实重建”,而在于提供了一个富有新意且有价值的研究视角与思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美国外交并非是中国美国外交史学者所提出的,但在国内能将这个问题做深入研究的,王晓德教授当属其中重要的一位。

王晓德教授的另外一部大块头著作是《美国外交的奠基时代(1776-1860)》(70余万字)。该书是他最新的学术专著。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美国史研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5]5-18,但从时间分期来看,则成果分布严重不平衡,国内学者更多地关注二战后美国的外交政策,对之前尤其是内战前上百年的外交历史则缺乏深入关注。王晓德在这方面做出了尝试,发表了多篇有关美国早期外交的论文,他写文章呼吁国内加强美国早期史研究[6]8-16。现在看来,做此呼吁确实是有先见之明的。他将1776年到1860年这段时期界定为美国外交的“奠基”时期。这一定义便意味着此段外交发生的事情对以后的历史产生了很多基础性的作用。这部书的问世会使我们对美国外交史的变迁有了更丰满和更完整的认识,正如作者所言:“在很大程度上讲,以后历届美国政府执行的重大外交政策,在理念上都可以在早期外交中找到其根源。因此,美国早期外交对其后外交发展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如果对指导早期外交制订与执行的理念缺乏了解,很难说能够从整体上对美国外交的演变有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一部书的价值体现在很多方面,但填补空白,加深我们对原有问题的理解是重要价值所在。这部专著在这方面的价值体现得很明显。

二、治学路径对我们的启示

学者治学的路径千差万别,不一而足。若一个学者在其学术生涯中既有专深的微观专题著作,又有宏观的综合著作;既有复原历史事实的实证研究成果,又有以应答普遍问题的史论结合的思辨之作,那么这样类型的学者便可名列优秀学者之列。以这些标准来衡量,王晓德教授当可跻身当今中国世界史优秀学者之列。

学者治学需要有合理的治学路径和方法。在治学实践中则应从专开始,选择一个范围明确、时段具体和问题集中的课题,做专深的研究。待到在专题研究方面有所成就,就可以涉猎较大的课题,逐渐扩大范围,开展宏观研究[7]180。王晓德教授所走的便是先从事专深研究,后再进行综合研究的路子。从《梦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到《美国文化与外交》便体现了王晓德的这种治学路径。微观的实证研究著作和宏观的框架架构之作都有其无法替代的价值。历史是由各个微观的片段构成的,不能深刻地认识这些片段,就无法精准地了解历史局部进展;但是如果仅仅囿于这些历史片段,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整体认识;同样,如果只有宏大叙事的研究,而没有微观实证研究,往往导致我们对历史细节知之甚少,盲点众多,认识会失之偏颇。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如果在这方面有所建树,其学术研究便会别开生面,让人难忘。

外交史研究大家入江昭(Akira Iriye)在谈到治学心得时曾提到,无论是外交史还是国际关系史,只是把条约和国际会议罗列成年表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分析潜藏在政策根底的意识及思想,才能真正理解它[8]94。这可谓切中肯綮,乃一位成名学者的心得之言。《美国外交的奠基时代(1776-1860)》一书便很注意分析政策背后的思想。作者在“结语部分”谈到了“美国早期外交的遗产”,所涉及的便是思想层面的东西。

王晓德的治学路径给我们的启发还有:一篇高质量的博士论文对一个学者的后续发展至关重要。一篇好的学位论文,有助于树立自己将来的学术形象[7]361。在美国史学界,很多成名大家奠定其学术地位的便是他们的博士论文。美国著名史学家戈登·伍德(Gordon Wood)学术成就斐然,其成名之作《美利坚共和国的缔造(1776-1787)》(The Creation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1776-1787)赢得学界广泛赞誉,曾获得美国史学界的最高奖项“班克罗夫特奖”,这部“治学生涯的巅峰之作”一举奠定了在美国史学界一流学者的地位。该书的基础便是其博士论文《革命时期美利坚政体的缔造》(The Creation of an American Policy in the Revolutionary Era)[9]6。又如已故中国美国外交史研究专家任东来的博士论文《不平等的同盟:美援与中美外交研究(1937-1946)》(1985-1988年在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在当时也是难得一见的佳作,后来以《争吵不休的伙伴: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为书名出版,受到中国相关专家学者的好评[10]。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高质量的博士论文对学者的治学道路有着多么重大的影响和意义。

王晓德的博士论文也是这样一部高质量的论文。前面提到的专著《梦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便是在他博士论文基础之上出版发行的。这篇博士论文经过严格选编入选了在学术界声誉很高的《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在一次访谈中,他谈到了写作和研究历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博士论文写作的一些路径和成功经验。他谈到,在确定博士论文选题后,其导师杨生茂先生让他首先做三件事:一是摸清国内关于威尔逊外交的外交论著收藏情况;二是分专题写一篇美国学界对威尔逊外交研究状况的综述;三是在对国内外学术界对威尔逊外交研究有了基本理解的基础之上提交一篇关于威尔逊外交的学术论文[1]6。从博士研究生写博士论文的角度看,这种做法很值得借鉴。从事美国外交史相关课题研究,需要重视原始资料和二手文献的收集。史学是以史料为基础的实证学科,论从史出,没有全面的史料,就无法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来。外交史研究更是如此。

还有一个启发就是,治学者要善于和敏于寻找本学科或者研究方向的学术增长点。《美国外交的奠基时代(1776-1860)》便是很好的例子。在该书出版前,国内尚无专门研究美国早期外交史的专著。此书便填补了这一空白,形成了中国美国外交史研究的新增长点。我们一直在强调学术研究要寻找突破口。研究别人没有系统研究的问题便是重要的突破口。要做到这一点,需对本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了然于胸,这样才能很好地找到新的突破口,进而开展系统的研究,推动本专业方向的研究。

此外值得思考的问题便是外语驾驭能力与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关系问题。从事美国外交史研究,需要有过硬的外语能力,这里的外语主要指英语。美国的外交史研究开始向国际史的研究范式转向,如果会多国语言,则会使研究更容易开展;但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这有很大难度。目前可行的办法是提升英语驾驭能力,做到能熟练地解读英文史料。王晓德教授在这些专著中,展示了其熟练的英文史料解读能力,要达到这种高度,非下苦功不可。

同时,王晓德教授在著作中所展示的中文驾驭能力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事外国史(包括外交史)研究,我们往往强调外语驾驭能力而忽视中文写作能力。年轻学人比较重视英语学习,但却忽视了中文写作能力的提高。高超的中文写作能力固然有天赋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后天有意识的持之以恒的训练。我们研究美国外交史,首先面对的读者群是中国人。这就要求我们写的东西应具有“中国味”,要在词语表达、句式安排、段落设置等方面符合中国人的行文习惯。但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国内有为数不少的外交史论文带有很明显的翻译痕迹,行文出现不同程度的“欧化”,行文中单个句子过长,造成了中心意思模糊,从而影响读者阅读。本来学术研究专著就相对难懂,如果再行文不流畅、语义晦涩,则会导致读者更少。作为一部学术著作,《美国文化与美国外交》具有学术著作的严谨,但又不失通俗和耐读,想必其他专业的读者读来也不感晦涩难懂,其文笔很值得我们年轻学人效法。

[1] 王晓德,李巨轸.淡泊名利潜心治学——著名学者王晓德教授访谈录[J].历史教学,2006(11):5-6.

[2] 洪国起.一部研究美国外交史的力作——评《梦想与现实》[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11):78.

[3] 李剑鸣.一面历史的镜子——评《梦想与现实——威尔逊“理想主义”外交研究》[J].史学月刊,1996(5):117.

[4] 王立新.试析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外交史研究的国际化与文化转向[J].美国研究,2008(1):122.

[5] 王晓德.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美国史研究[J].史学月刊,2009(2):5-18.

[6] 王晓德.关于加强美国早期外交史研究的几点思考[J].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2(2):8 -16.

[7] 李剑鸣.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80,361.

[8] (日)入江昭.我与历史有个约会:入江昭治史心得[M].杨博雅,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94.

[9] 李剑鸣.戈登·伍德与美国早期政治史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6.

[10]王晓德.痛失东来学兄[J].云梦学刊,2013(4):60.

(责任编辑 周江川)

猜你喜欢
博士论文理想主义威尔逊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双面威尔逊
一部理想主义长篇小说——评李保均《花农》
阿来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2:54
在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气质中*——评长篇小说《花农》
阿来研究(2020年2期)2020-02-01 07:12:44
威尔逊视角下的劫后南京栖霞山——兼论辛德贝格与“威尔逊栖霞山之行”
《芳华》:事关理想主义的陨落
理想主义长安马自达MAZD CX-5
家用汽车(2015年9期)2015-03-14 01:58:52
博士论文写卤鸡肉不悖科学
发明与创新(2015年1期)2015-02-27 10:38:21
偶尔装装傻
第三届“上银优秀机械博士论文奖”获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