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炜
(闽南师范大学经济学系,福建漳州,363000)
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高校学生党员已达290.5万名,学生党支部达86788个。面对新情况、新环境,如何对这支特殊队伍进行有效的组织、管理及教育,尤其是如何加强其理想信念教育已成为高校、政府、社会、家庭所必须共同面对和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高校、政府、社会、家庭、学生等多个要素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从系统论来探讨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从其内外部环境出发,综合辨析和充分协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
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始终坚持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等系统的本质属性,从根本上实现系统的最优化。首先,要坚持整体性。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在处理系统问题时要重视提升系统的整体效应,必须善于研究系统的整体功能和宏观结构,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使各要素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实现整体功能的最大化。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整体性,需要狠抓教育内容的全面性,提升教育效果。其次,要坚持关联性。任何系统与其要素之间、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总是存在着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系统的正常运作和高速发展需要正确处理好与之相关的各种关系。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着重加强教育形式与教育内容、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入党前后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在更高起点上做到系统的协调稳步发展。再次,要坚持层次性。“系统的层次性是指构成系统的要素之间按照整体与部分的构成关系而形成的不同质态的分系统及其排列次序。”[1]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注意层次性,注重系统内部不同要素之间的排列组合方式,正视大学生党员自身的性别、年龄、教育背景、人生经历、家庭状况等不同,根据他们不同的思想状况和学习能力,因材施教,始终坚持每个党员得教育、每个党员皆进步。最后,要坚持开放性。系统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其长期进步或升级需要外部因素积极的介入和融合。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开放性,做到“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打开校门让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先进教育理念参与其中。
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要内容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党史教育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四者缺一不可,在相互影响和渗透中形成了“四位一体”的教育内容。但在日常教育过程中,部分高校未能把他们统一地结合在一起,整体性作用得不到充分体现。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现实生活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例如高校就业问题、社会贫富差距悬殊问题等等,针对这些问题部分高校教育者在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中,无法给予科学正面的解释,存在思想不深刻,分析不深入,解答不全面,以致大学生党员的学习动力降低,学习热情减少,最终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和教育目的。
首先,重教育形式,轻教育内容。常常把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当成政治任务来抓,走过场等形式主义严重,出现有的教育与大学生党员的实际需求脱钩,教育内容不是大学生党员现实所需要的知识,大学生党员真正想要的知识在教育里无涉及,最终只能无谓地浪费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起不到任何实质性的效果。其次,重理论教育,轻实践教育。实践对认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缺乏必要的实践教育将使大学生党员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肤浅或停滞状态,也就无法最大限度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更谈不上在高校里发挥先锋队和主力军的作用。最后,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教育。入党前,能对申请人、积极分子、发展对象进行重重考核和层层教育,按规定做好统一培训和集体学习,但是发展为党员之后却忽视对他们的再教育,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受社会不良思想侵蚀严重,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思想上深层问题逐渐暴露。
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素质不同,其接受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目前部分高校对理想信念教育存在“一刀切”现象,在教育的内容、时间、方式方法等方面只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实施教育,未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辅导和教育,未能研究制定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分类标准,忽视对不同教育客体提出不同要求和不同重点。针对不同群体也没有真正落实集中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方针,当他们面对学业、情感、就业等各种实际问题时,教育内容显得如此浅显和单一,教育效果越来越差。
当前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在各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下,学生处和党校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辅导员和班主任具体实施落实完成。辅导员除了平时承担着学生的管理等事务外,在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是由高年级学生党员来承担,在指导和教育方面难免缺乏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并且随着一届又一届高年级学生党员的相继毕业,教育主体的断层现象也就不可避免。在校外,社会、政府、家庭较少参与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他们大部分认为教育应该由高校承担,把责任和任务推给高校,造成教育主体的部分缺失。而高校由于自身职能及能力的限制,在扩大教育主体和增加校外教育参与度方面也是捉襟见肘。
其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党史教育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的“四位一体”。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广大大学生党员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通过党史教育达到明辨是非,以史为鉴,提高政治敏感性和政治鉴别力,通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激发投身国家建设的热情和干劲。其二,加大实践教育力度,不断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两腿一起走路”。创造有利条件让大学生党员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党员利用节假日到农村、工厂、革命老区等地开展社会调研活动,让他们更加深入了解党和社会主义,从而亲身体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提高对各种腐朽思想观念的免疫力,增强建设党、建设社会主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首先,分年级、分专业、分类别建立理论学习小组。打破原有的党员教育模式,建立“党章学习小组”、“马列学习小组”等理论学习小组,坚持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相统一。每位党员都是小组的主人,可以把理论与自己的实践经历结合在一起,潜移默化地巩固理论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其次,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特殊作用。选派优秀思政教师深入开展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从政治上、思想上教育大学生党员,以此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发挥高校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的作用,从工作上、生活上、学习上引导大学生党员不断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坚持两支教育队伍相结合,分阶段、分类型具体实施,让不同的大学生党员能够接受到适合自身需求的理想信念教育方式,达到全员受教育,全员得实惠。
首先,建立激励机制,做到教育内容与教育形式相结合。把激励机制引入到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过程中,通过情感激励、奖惩激励和目标激励等方式,使大学生党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他们参与、接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有效的自我激励能够把教育内容内化为大学生党员自身的精神诉求和情感需要。“理想信念教育归根到底是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意识,并在每个人的精神世界上显现成果。如果忽视了大学生党员的自我教育,就背离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2]。同时健全教育管理制度,加强入党后的教育管理,用制度来提升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水平。“应将高校党员教育机制和管理机制纵向延伸,使其长效化,尤其要重视发展工作完成后党员的继续培养和教育,使整个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后倾,将培养的重心放到学生成为党员之后的教育中去。”[3]例如各高校可结合自身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的特点,从政治、思想、工作、生活等层面上制定《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管理制度》等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制可依。只有建立健全教育管理制度,以制度管教育,规范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才能使教育管理更加的制度化、标准化和规范化。
首先,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只有融入到实践中去,接受社会和现实的检验才能体现出来。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尤其是要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主义文化环境、舆论环境和校园周边环境。媒体、文艺、出版等单位要多关心大学生党员的成长,坚持以正面宣传为主,积极弘扬主旋律,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其次,发挥政府部门的宏观指导作用。各地政府部门,特别是宣传和教育部门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性,增进政府部门党员与大学生党员在理想信念教育领域的沟通交流,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辖区内的高校给予支持,实施主要领导负责制,建立健全有效的考核和评价制度,层层抓落实,形成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长效机制和体制。最后,建立良好的家庭沟通反馈机制。要与家长建立正常的沟通交流反馈渠道,向家长宣传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基本知识,提高家长在教育方面的素养,优化家庭环境,发展学校、家长、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
[1] 常绍舜.系统科学方法概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32.
[2] 白奉源.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探讨与对策[J].甘肃高师学报,2011(6):89-91.
[3] 石清云,肖柯.后倾理念下高校学生党员再教育问题研究[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2):8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