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龙
(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211100)
反向工程这个概念源于对硬件的分析,在硬件制造领域,对已完成的产品进行译解的做法很常见。通常应用反向工程来提升自身产品品质,以及分析竞争者或者军事与国家安全领域对手的产品。
在对反向工程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篇论文里,M.G.Rekoff 将反向工程定义为“通过规范化地分析复杂硬件系统的样品来获得其具体规格及描述的过程”。他把反向工程的过程描述为是由原开发者之外的人实施,在没有得到原开发者的任何技术支持下,以获得原来硬件系统技术线索为目的的一项工作。T.J. Minagawa 等认为反向工程一般可以理解为拆分一件物品,然后分析它的细节。通常这种行为伴随着在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情况下构造一个相似但又有所改进的设备或程序的动机。Kevin N.Otto 和Kristin L.Wood 认为反向工程是一个产品就它的功能、构成、物理原理、工艺性、可装配性被预测、观察、拆分、分析、测试、验证、描述记录的过程。
中国学者史桂蓉等认为反向工程是利用实物模型测得的数据,构造CAD 模型,继而进行分析制造。和金生等把反向工程概括为:通过对从公开渠道取得的产品进行拆卸、测绘、分析等技术手段而获得该产品的有关技术信息的方法。王宝毅等指出传统意义上的反向工程,着重于就技术而言,主要内容包括,从外来的产品入手,通过对尽可能多的同类产品的拆解,基于自身条件,运用科学的测试、分析和研究手段,反向研究该产品的技术原理、结构机制、制造方法、加工工艺和原材料特性。
西方学者均把反向工程定义为一个技术获取的过程,而中国学者在反向工程的定义上存在分歧,有很多学者在技术获取的基础上也把改进和再创新过程纳入了反向工程的范畴。反向工程的实施原本就引起过争议,尤其是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在我国,“反向工程”与“模仿”、“仿制”的概念混淆不清,因此强调改进与再创新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综合中外学者的定义,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将反向工程的概念进行拓展与延伸,本文提出创新性反向工程的概念。
创新性反向工程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对从公开渠道取得的产品进行拆卸、测绘、分析等而获得该产品的有关技术信息,尤其是掌握原产品核心的设计理念、技术原理与制造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模还原,寻求和发现设计中的不足和问题,或者是与市场需求不吻合的部分,在自身技术条件的能力范围内进行改进与二次创新,从而区别于原产品并实现超越。创新性反向工程最大的特征是强调了改进与二次创新的必要,杜绝了粗劣的技术获取后的仿制,规避侵犯知识产权的风险,锻炼技术学习的能力,提升自身技术创新的水平,从而在较高的平台上实现技术超越。
美国经济史学家格申克龙(Gerchenkron)在总结德国、意大利等国经济追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62 年创立了后发优势论。他特别提出,后发优势是由于其后发国的地位而产生的特殊有利条件,也不能通过后发国自身努力创造,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所共生的,这一特殊有利的条件是先发国所不具有的,是落后本身带来的优势。我们从技术获取以及技术创新层面探讨创新性反向工程的后发优势。
我们认为技术获取所花费的成本、技术获取的速度、技术的不确定性对技术获取的绩效会产生影响。创新性反向工程在技术获取这一层面上,它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减低风险、节约成本以及缩短时间三个方面。
正向研发经常伴随着技术的不确定性,其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技术的成熟度还不够,许多新的技术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经过实际的检验。二是研发人员专注于技术研发与设计的实现,对产品的制造以及最终市场的反响并没有做到充分的预判。另一方面,在产品投放市场之后,市场的反馈还存在未知因素。三是,正向的研发时间周期较长,面临着随时技术被超越的风险,很可能会出现还没研发成功就已经落后的局面。技术更替可能会使特定的设备投资、人力投资形成沉没成本。
面对技术不确定性的风险,正向研发只能在反复的试验中得到经验,而创新性反向工程是以反向对象为实物依据,可以充分调查市场反馈、调研发展趋势、学习经验和和汲取教训,就有可能避免技术的盲目性,增大技术获取的成功机率。
正是由于正向地开发是在不断的摸索中进行的,前期方向还不太明朗,技术还需要攻关,需要做许多开创性的工作,甚至要付出不断试错的代价。调试与试错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需要投入成本的过程,而且从开始设计到将产品制造出来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无形中又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成本。而创新性反向工程是基于反向对象之上所做的分析与创新,跳过了研发环节中摸索与调试的阶段,因此对于人力、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投入要小于正向开发。相关研究表明,模仿的平均成本是创新成本的65%。当然创新性反向过程并不单单是一个模仿的过程,后续的创新过程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前期的技术获取的成本上面较正向研发会有很大的节省。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从技术创新的层面,创新性反向工程的后发优势主要体现在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这三个方面。
技术开发方面,创新性反向工程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调研与分析工作,不仅掌握了反向对象的核心技术而且能够较好地把握住技术开发的趋势,边干边学边创新,少走了许多弯路,降低了研发的风险,在技术开发的过程中更有方向性与针对性。
产品生产方面,创新性反向工程通过对反向对象的技术破译与分析,不断地在进行技术学习,不仅掌握了反向对象的核心技术并且熟悉了对象的生产工艺流程,生产效率得以提高,生产成本可以提前得到控制。而且创新性反向工程的改进与创新是基于反向对象的技术平台之上的,在产品的性能、质量以及切合用户需要这些方面拥有明显的优势。
市场销售方面,在选取反向对象之时所做的充分调查保证了所选取的反向对象是已经具有一定市场需求的产品,节省了一定的市场开拓的公益性投资,规避了一定程度上的市场风险与不确定性。另一方面,反向工程在研究、开发等上游环节的投入较少,生产效率的提高,市场开拓的投入较少,节约了很多的成本,因此在价格上可以做到有足够的吸引力。最重要的一方面是,创新性反向工程所开发出来的产品是在反向对象之上的改进与创新,在满足客户需求以及新颖性、独特性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在市场上会显示出比较大的号召力。
基于以上分析,对我国而言,基于自身条件,在特定领域有选择地实施创新性反向工程具有后发优势,利用这一后发优势,能够减低风险、节约成本以及缩短时间并且在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和市场销售上面更有针对性与市场优势。
在我国现实的科技发展现状之下,创新性反向工程既是一种获取先进技术的实用与有效途径,更是一种借助学习与模仿能力提高自身科技创新水平的有效方式,我们要有效利用好创新性反向工程的后发优势,避免低劣的仿制,规避侵权的风险,实现技术模仿之上的创新。
[1] 刘春林,彭纪生.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 2003(06):18-22.
[2] 朱明,薛耀文,邓学成等.反向工程战略与中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J].中国软科学, 2005(06):7-12.
[3] 和金生,王雪利.论反向工程、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协同发展[J].软科学, 2006(03):101-104.
[4] M.G.Rekoff Jr.On reverse engineering,IEEE Trans.Systems,Man,and Cybernetics,March-April 1985,pp.244-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