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爱霞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湖北武汉 430074)
随着世界进入信息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作为快速高效的传播媒介,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些具有时代特点,反映网民关注度的热点问题的表述迅速在网络上蹿红。网络的广泛普及使网络新词如雨后春笋,形态各异地走进网民的世界,并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形成了一种崭新的社会语言和文化现象。透视其文化内涵,并探讨其翻译准则,有助于
新词是指在书面语及口语中出现的反映新事物、新概念、新思维、新经历、新问题等方面的词汇,这些词汇来源于鲜活的生活场景,表意明确、隐喻丰富。新词新语既包括不久之前产生,其含义、色彩和表现形式都给人们以新颖感的那种词语,也包括旧有词语的新义项、新用法。网络新词指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具有生动贴切、简单明了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趣味性、调侃性。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其一,描述具有某一特性的群体,如“蚁族”、“啃老族”、“剩女”、“宅男”、“房奴”、“富二代”、“月光族”、“快闪族”、“表哥”等;其二,与新兴的社会现象息息相关,其中包括“团购”、“秒杀”、“裸婚”、“信号灯派对”、“躲猫猫”、“沙发漫游”、“艳照门”等;此外,还有一类网络感叹新词已经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里表达特定情感的口头语,如“屌丝”、“给力”、“雷人”、“囧”等等。
网络新词的产生使网络交流更具有时代特色,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语言系统,证明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知。面对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网络新词,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我们有必要通过对网络新词的文化透析来探索适合网络新词翻译的准则,从而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出现理解偏差和交流障碍。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语言和文化是共生的,新词的出现体现了当代社会深刻的文化内涵及文化心理。
现代社会文化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汉语也受这种国际化潮流的驱动,大量外来词涌入中国且被广泛接受,新词的出现有一部分是吸收了外来词形成的。如在生活和工作压力的重压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做“丁克”,丁克的名称来自英文Double Income No Kids四个单词首字母D、I、N、K 的组合——DINK 的谐音。甚至有人选择做“不婚族”。不过,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觉得养孩子实在太费劲,所以选择养宠物狗,这样既能帮他们驱赶孤寂,又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这群人被称为“丁狗族”。“丁狗族”来源于DINKWAD 这个英文缩写,代表的是“双收入,没孩子,养宠物狗”(Double Income,No Kids,With a Dog)的家庭。这个说法是在“丁克”(双收入,没孩子)这个概念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相关的说法还有“丁期”(双收入,还没孩子:DINKY——Double Income,No Kids Yet),以及“丁啃”(双收入,没 孩 子,高 按 揭:DINKRM——Double Income,No Kids,Excessive Mortgage)等。
事实上,随着中西方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及表达方式也越来越多。如“typhoon(台风)”“guanxi(关系)”“linglei(另类)”“fenqing”(愤青)”“dama(大妈)”等。这些汉语借词已经在英语词汇系统中占据了一席之地,成为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3年最火爆的网络热词非土豪莫属,由“土豪”衍生的“土豪金”、“土豪大院”“土豪婚礼”“土豪心态”“土豪文化”等也成了热词。其音译“tuhao”更是走出国门,进入英语世界,频频出现在媒体中。这一方面显示了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文化输出的一个重要契机——尽管该词本身带有贬义或嘲讽意味,有损中国人形象。但新词的出现一定有社会和文化因素,词汇本身无关好坏,我们不应当做“语言警察”。因此,从语言发展来看,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语是汉英两种语言交流的必然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
不难看出,不论是外来词或是汉语借词,这些都体现了当今社会的开放与包容,这也是各民族交流往来的见证。
现代年轻人之间的沟通求新、求奇、求异,力图通过流行的感叹语凸显个性、表达喜恶。如“逗比”一词,它源自《西游记》红孩儿的一句话:你是猴子请来的救兵吗?后发展成网络流行语,逗比被网络引申为你在开玩笑吧,用于调侃别人卖萌、搞笑的行为。逗比的智商真是令人堪忧。再如随着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上任就出现了“You so Obama (你 真 奥 巴 马)”,意 思 指 你 真 酷。“Obama”被用为形容词“酷”的代名词。诸如此类已经成为年轻人日常生活里表达特定情感的口头语表达的还有“霹雳”、“给力”、“雷人”、“囧”“拼爹、拼孩”“屁民”等等网络新词。这类口语化的网络新词都具有幽默俏皮的特征,虽不严肃正规,但却反映了人们的那种喜新厌旧,宣泄和调侃的心理特征,更大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在对待网络新词上越来越趋于娱乐化。
最近在国内兴起了一股“闪玩”的风潮,把“快闪族”(flash mob)稍作改动后就有了“闪玩”(flash play)这个说法。“闪玩”指的是人们通过网络快速找到同伴,然后通过飞机等快捷的交通工具一起到另一个城市去游玩。“闪玩”的时间通常只限一天,不能过夜。类似于这样的还有“沙发漫游”——一种新型的通过网络交换住宿的时尚旅游方式。它通过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免费或者用尽量低的费用在旅游目的地过夜。诸如此类的例子“驴友团”,“信号灯派对”等等举不胜举,这些都体现了现代年轻人追求新意,寻求刺激好玩的心理。
此外,随着时代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力求在交流中,在信息传递中尽量省时省力。如2013年蹿红网络的几种具有简缩特征的口头表达方式:躺中——躺着也中枪;人艰不拆——人生已经十分艰难,但有些事就不要拆穿;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我伙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等。这些网络热词是在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省去一些次要成分而形成的缩略式新词,反映了人们力求言简意赅的心理。
巴斯奈特和勒菲弗尔[1]指出了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本身,而是与语言所处文化紧密相关的;语言极大的受限于其所处文化的历史、传统、语境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翻译之语言转换中自然离不开对文化因素的考量。网络新词的最大特点是直接鲜明地反映当下社会和文化的特点,尤其是一些流行文化和社会热点事件。鉴于网络新词的特征,为了达到更好的交流效果,新词的翻译应充分考虑到其文化内涵的有效传递。如果把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翻译成family planning policy,译者显然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忽略了不同文化身份者的文化认同。西方有些国家实行的family planning policy是鼓励生育,与我国实行的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生育政策截然相反。因此,译为“China’s one-child policy”才真正传达出该词语的内涵意义,不会造成译文读者在文化方面的认知语境障碍。
“翻译政治词语时不够谨慎,或过于粗糙,则会使外国读者难以理解,无法接受,有时也会引起歧义,甚至导致政治事故。”[2]翻译从来就是一种以文化——政治为目的的语际交流行为,古今中外,概莫例外。作为译者,在翻译相关政治领域的新词的过程中,应该具有高度的政治觉悟和责任感,并将其贯穿于翻译行为始终。如,“改革开放”,这里的“开放”是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对外开放的政策。因此将其译作reform and opening-up或reform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再合适不过了。万万不可按字面直译为曾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的门户开放政策“the open door policy”。因此,作为一个译者既要运用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分析此类新词的内涵,又要从译语读者的意识形态出发,排除对外宣传中的消极因素。再如许多西方传媒在表达香港回归中国时选择了“revert”或“takeover”“handover”等译文。众所周知,香港是中国的领土,它是英国殖民主义者通过不平等条约而占有的,这样的译文完全站在了英国的立场上。因此,在翻译这一类型的新词时,译者就要明确政治立场。
尤金·奈达依照接受美学的理论指出,译文必须能够被读者接受,翻译过程才算真正完成。[3]换言之,翻译的最终目的是要为读者服务,要接受译语读者的检验。因此,在翻译网络新词时,如果不考虑读者对象,就会对沟通形成阻碍,不利于交往的顺利进行。如“富二代”译为“the secondgeneration rich”,其依靠继承家产拥有丰厚财富的深层含义就表达出来了[4]。举一反三,“官二代”和“星二代”可以译为“the second-generation official”和“the second generation star”[5]。必须指出,尽管我们提出在英译汉语新词时,要以译语读者是否接受为考量原则,但是对一些描述、反映中国社会、文化、语言等的特色词汇,大可不必迁就西方读者,硬是要找一个地道的译法或是沾上一点洋气。如“躲猫猫”一词,来源于某个网络流行的新闻事件,讲述的是一个因盗伐林木被关进看守所的青年,在看守所内放风时和狱友躲猫猫撞在墙上意外死亡的事件。若按其原意翻译为“hide-and-seek”(捉迷藏),外国人只能知道这是一种单纯的游戏,不能表达出这个词的文化与社会内涵,更不能使读者理解到自伤而死的这层意思。相反,网络上热传的中国式英语将其翻译为“suihide”(suicide(自杀)和hide(躲)的合成词)表达出了躲藏和死亡两层含义,这一合成精妙而充分的概括了云南的“躲猫猫”事件。这样的翻译既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其“中国味”,又符合英语的基本构词规则和读音规则,也易于被英美读者接受。
词汇是文化的重要反映,新词新语反应了当今社会生活的新面貌,有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随着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新词层出不穷的产生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作为外语工作者,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和翻译水平,扩展知识面,增强跨文化意识,积极探究网络新词的文化内涵并及时进行译介,在跨文化交际中才不会患上失语症。
1 Bassnett,S.& A.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M].London &New York:Pinter,1990:13
2 张健.报刊新词英译纵横[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1
3 王静,罗立佳.从接受美学及读者角度论翻译策略[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2)
4 王维东.网络热词汉译英之探[J].中国翻译,2011,(1)
5 孙利.汉语新词英译与文化内涵的传递[J].中国科技翻译.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