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

2014-08-15 09:42张鹏鹏
安徽农业科学 2014年18期
关键词:乡风农村居民程度

李 燕,张鹏鹏

(1.南京农业大学艺术系,江苏南京 210095;2.南京农业大学社会学系,江苏南京 210095)

乡风文明是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成为今年来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术界也围绕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农村居民展开了研究。吴丽萍[1]认为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政府起主导作用,社会力量起着重要的支持和参与作用,农民处于主体地位。姚蕾[2]等对乡风文明建设中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进行了研究。付宏东[3]等以广东为例,研究了信息化建设对农民思想和乡风文明的影响。张文丽[4]从对乡村干部的调查入手,了解和分析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知。但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情况究竟如何?影响农村居民认知水平的因素又有哪些?笔者在对乡风文明典型村镇农村居民的乡风文明建设认知情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影响其认知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乡风文明建设的政策建议。

1 研究方法与样本特征

研究采用结构式调查问卷。调查的地点选取在江苏省农村地区中的“文明村”。文明村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示范村,相较于非文明村,其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拥有一定的水平,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调查的过程中,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地区差异分别从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各随机抽取两个文明村,在大致控制性别和年龄层次的基础上,每个文明村发放100份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86份。运用专业统计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研究样本具有以下特征。

从性别构成上看,本次控制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约为1∶1,其中男性291人,女性295人。

从年龄结构上看,年龄为18~45岁者有243人,占总人数的41.5%;46~60岁者205人,占35%;61~85岁者138人,占23.5%。

从文化程度上看,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者154人,占26.3%;初中文化程度者213人,占36.3%;高中、中专及同等文化程度者138人,占23.5%;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81人,占13.8%。

从经济收入上看,家庭年收入在5 000元以下的32人,占5.5%;5 001~10 000元有30人,占5.1%;10 001~20 000元有 68人,占 11.6%;20 001~50 000元有 188人,占32.1%;50 001~100 000元有202人,占34.5%;100 000元以上有66人,占11.3%。

从居民每年在村里生活的时间上看,1个月以下的有12人,占2.0%;1~3个月的有30人,占5.1%;4~6个月的有32人,占5.5%;7~9个月的有47人,占8.0%;10~12个月的有465人,占79.4%。

2 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的认知状况

要开展农村乡风文明建设,首先要明确乡风文明的主体。陈勇[5]指出,乡风文明的主体是人,是农村居民或者农村社区居民。因此,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农村居民入手。其次,应当明确乡风文明建设的概念。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意见》的精神,笔者认为乡风文明是指农民群众在一定的区域和一定的历史阶段里形成的拥有的积极向上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形态,由此开展的一系列包括思想道德、社会风尚、组织制度、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物质或精神层面上的建设活动即是乡风文明建设。据此,笔者将从农村居民的视角出发,对农村乡风文明建认知情况进行调查,探索其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议。此次调查主要从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知、对乡风文明建设内容的认知两个方面了解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情况。

2.1 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知 研究从思想道德教育、普法教育、文明评选以及环境保护等方面调查了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知。

表1 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知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知水平总体上来说较高,在思想道德教育、普法教育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方面,农村居民认知水平较高,认为“重要”或者“必要”的村民比例都达到了80%。与这三者相比而言,在文明评选方面,农村居民的认知水平偏低,只有63.3%的农村居民认为开展文明评选活动是“有意义”的,并且明确表示“没有意义”的村民比例也是最高的,达到6.1%。

2.2 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内容的认知 根据乡风文明建设的概念,本研究主要从乡风文明建设所包含的文化建设、社会风尚、法制建设、文明评选等方面的内容出发,调查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内容的认知。

表2 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内容的认知情况

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内容的认知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农村居民对于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认知水平并不高,除了对文明评选方面的相关内容了解情况较好外,对其他方面的了解情况较差:只有46.8%的农村居民知道文化、科技、医疗三下乡活动;明确表示封建迷信活动“没用”的农村居民不到一半,甚至还有少数人认为是“有用”的;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大多数人还是选择“找人调解”,只有约四分之一的人会寻求法律援助。

3 影响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认知的因素分析

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包含多个方面的内容,出于研究需要,问卷调查了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认知水平的自我评价。

表3 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水平

结合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情况,可以看出,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大部分人意识到了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但在内容方面,农村居民又了解不深,表3的调查结果也反映出农村居民更多的处于“大致了解”的认知水平,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据此,本文主要从农村居民的个人因素、建设活动的开展情况以及政府制度落实情况三个方面对影响农村居民认知的因素进行分析。

3.1 个人因素 农村居民的个人因素中,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以及所从事的职业与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水平之间存在有一定的相关关系。

通过单样本的K-S检验,研究发现此次调查的结果并不服从正态分布(各个问题的显著性水平概率均小于0.05,说明有95%的把握认为这些数据不服从正态分布)。由于研究样本的数据都属于有序分类变量,不服从正态分布且不为连续型数据,因此在对数据进行相关检验时采用Kendall’s非参数相关系数检验。

经过Kendall’s非参数相关系数检验,文化程度和政治面貌与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1 和0.466,双侧检验结果均小于 0.001,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年龄层次与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水平的相关系数为-0.224,双侧检验结果小于0.001,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在年龄方面,18~45岁的农村居民中,有79.8%的人对乡风文明建设有一定程度的认知,46~60岁的人中有65.6%的人对此有所了解,而在61~85岁的农村居民中,只有41.3%的人表示有一定的了解。可见随着被调查对象年龄的增大,他们的认知水平呈现出降低的趋势。

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及以下程度者中只有25.3%的人对乡风文明建设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这一比例在初中程度者中为71.2%,在高中、中专及同等学历者中为85.5%,大专及以上程度者中则有95.0%表示有所了解。这表明,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越高,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水平也越高。

在政治面貌方面,普通群众中有56.9%的人对乡风文明建设有一定程度的认知,这一比例在共青团员中增加到87.1%,中共党员中94.4%的人有一定的认知水平。这反映出农村居民的政治面貌对其认知也有影响,党员的认知水平较高,群众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

实际上,农村居民所从事的职业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表4 农村居民职业与其认知 %

由表4可见,农业劳动者、务农兼打工者以及农民工对乡风文明建设了解程度较低,乡村管理者、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知识分子的认知水平较高,由此可以看出,从事体力劳动者对思想道德文明的认知水平较低,从事脑力劳动者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另外,学生的认知水平较高与离退休人员的认知水平较低这两种现象与前文在年龄方面和认知的相关结果也是吻合的。

3.2 活动开展情况 影响农村居民认知的因素还包括当地建设活动的开展情况。活动的开展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活动开展的频率,另一方面是活动开展的效果。

调查显示这两方面对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都有影响。Kendall’s非参数检验显示,当地活动开展的频率和效果都与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认知水平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287 和0.279,双侧检验结果均小于0.001,呈现显著正相关。

表5 活动开展情况与农村居民认知 %

从表5中可以看出,在开展建设活动的频率方面,经常开展活动的地区中77.0%的农村居民都对乡风文明建设有一定的了解,其中34.9%的人表示“非常了解”,而在未开展活动的地区中只有42.3%的人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仅有6.6%的人表示“非常了解”。在开展活动的效果方面,开展活动效果非常明显的地区,87.6%的农村居民对思想道德文明有一定水平的认知,38.2%的人表示“非常了解”,而在开展活动没效果的地区,只有50.0%的人有所了解,且仅有16.7%的人表示“非常了解”。

从这一结果来看,农村居民的认知水平受到当地建设活动开展情况的影响,活动开展的频率较高的地区,其居民认知水平较高;活动开展效果较好的地区,其居民认知水平也较高。

3.3 制度落实情况 政府现行相关制度的落实情况也会对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水平产生影响。

经过Kendall’s非参数相关系数检验,制度落实情况与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水平呈现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72,双侧检验结果小于0.001。

表6 制度落实情况与农村居民认知水平 %

从表6可以看出,农村现行相关政策的落实状况非常好的地区其认知水平最高,有76.7%的农村居民表示了解(包括非常了解和大致了解)乡风文明建设,并且有47.9%的农村居民“非常了解”,而落实情况很不好的地区其认知水平最低,表示了解的农村居民仅有35.3%,表示“非常了解”的只有11.8%。

这表明,在农村地区,政府相关政策落实状况越好,该地区的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和内容的了解程度越深,认知水平越高。

4 结论与思考

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但在具体的建设内容方面,其认知水平较低。影响农村居民认知水平的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从个人因素来看主要为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以及所从事的职业四个方面:被调查对象年龄越大,其认知水平越低;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越高,其认知水平越高;党员的认知水平较高,群众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居民所从事的不同职业会对其认知水平产生影响。从活动开展情况来看,在活动开展的频率较高的地区,其居民认知水平较高;活动开展效果较好的地区,其居民认知水平较高。从政府相关制度落实情况来看,落实状况越好,该地区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和内容的了解程度越深,认知水平越高。

这反映出当前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水平有待提高,农村乡风文明活动开展的情况不够理想,政府相关制度落实不到位等。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乡风文明建设,需要因人制宜,从多方面提高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水平,开展丰富活动,切实有效的落实相关政策,开展符合农村居民实际情况的建设工作。

(1)乡风文明建设应考虑不同群体的需要。从调查中可以明显的看到,不同群体的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实际建设中,应当考虑到这种差异的存在,根据农村居民的不同相应的调整建设工作重点。如着重开展与老年人相关的建设工作,通过戏剧曲艺等更加贴合老年人认知的方式开展宣传活动,更好的提高其对乡风文明的认知水平;重点提高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居民群体的教育水平,让他们接受更多的知识,从而更好的理解乡风文明建设;针对不同职业的农村居民开展更符合其职业特色的教育,让他们可以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进一步认知乡风文明建设。

(2)乡风文明建设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研究结果表明,在农村地区,开展乡风文明建设活动的情况越好,居民的认知水平越高,因此,适当的增加建设活动的频率是有必要的。除此之外,活动开展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农村居民的认知水平,所以应当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农村居民的参与程度,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开拓更多渠道,寓教于乐,让农村居民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了解乡风文明,进而参与到建设中来。

(3)乡风文明建设应将政策落到实处。政策的落实是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的前提保障。将政策落到实处,可以有效避免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带来的问题,减少农村居民对乡风文明建设的误读误解,让农村居民看到乡风文明建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改变,切身感受到乡风文明建设带来的好处,营造文明良好的乡风。这也可以进一步激发农村居民参与到建设工作中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1]吴丽萍.新型农民:乡风文明建设的主力军[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45-47.

[2]姚蕾,任燕华.论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农民生活方式的变革[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29-33.

[3]付宏东,孙翔云.信息化建设对农民思想和乡风文明的影响——以广东为例[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9-93.

[4]张文丽.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认知——基于对乡、村干部的调查与分析[J].经济问题,2007(12):95-97.

[5]陈勇.乡风文明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6(5):56 -57.

[6]陈锡文.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几个重要问题[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

猜你喜欢
乡风农村居民程度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精致和严谨程度让人惊叹 Sonus Faber(意大利势霸)PALLADIO(帕拉迪奥)PW-562/PC-562
乡风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促进农村居民心理健康与实现精准扶贫
文明乡风聚人心
断裂对油气富集程度的控制作用
做强农村居民的健康防线
俄罗斯农村居民就业、收入状况
幸福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