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海民
(宁城县八里罕中学,内蒙古 赤峰024200)
近年来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集中在《考试大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形成虚词的应用能力,要靠平日的日积月累。对文言虚词常见用法的把握,还必须与教材的典型例句结合起来,即把虚词用法规则放入典型例句中去阐释,巩固在典型例句中。利用学生熟悉的例句,有利于学生对虚词用法的记忆归纳,提高复习效率。下面以“而”字用法复习为例,谈谈操作方法:
1.“而”字做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常见的可表示并列、递进、承接、假设、因果、修饰、转折、目的等8种关系。体现“而”字做连词用法最多的篇目是《劝学》,里面带“而”字的语句达15处之多。对这些带“而”字的语句进行分析,归类如下: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和”“与”。
例句:蟹六跪而二螯(荀子《劝学》)
译文:蟹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
(2)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可是”
例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译文:冰(这种东西),是由水凝冻而成,但是(它的温度)比水(更)低。
(3)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
例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译文:君子(能)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
(4)表修饰关系,即联系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句:顺风而呼(荀子《劝学》)
译文:顺着风向呼喊。
(5)表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那么”
例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译文: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那么(极高境界的)精神和智慧(就)自然会获得。圣人那种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6)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例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译文:如果刻了一会儿就停下来,朽烂的木头也不能刻断,如果刻个不停,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通过以上归纳分析,我们发现“而”字做连词,在这篇课文中用法达六处之多,这些例句记住了,分析透了,“而”字做连词的基本用法也就掌握了。
复习完《劝学》,基本掌握了“而”做连词时表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六种用法。“而”字做连词时还可表示承接关系和目的关系,可借助教材其他篇目进行补充。
(7)表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例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
译文:人都不是一出生就知道知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8)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以便”
例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译文:给官吏百姓编造名册,封存官府仓库的财产,以等待项王的到来。
2.“而”字做代词,同“乃”“尔”。用作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你的”
例句:某所,而母立于兹。(归有光《项脊轩志》)
译文:这个地方,是你母亲曾经站立的地方。
3.“而”字做语气助词,有时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不译。
例句: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译文:世俗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再驾车出去又有何求。
4.“而”字用法同“能”,才能。
例句:而能征一国者。(庄子《逍遥游》)
译文:能力使一国的人信任的人。
5.“而”字的固定搭配
【而已】用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例句: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译文:我迅速地飞起,遇到榆树、檀树等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
【然而】用在句首,相当于“这样却”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译文:这样不能统一天下称王,是不曾有的事。
【既而】不久,一会儿。
例句: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译文:过了一会儿,儿子醒了,大声啼哭。
【而况】相当于“何况”,表反问语气。
例句: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译文:我虽然愚笨,但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总之,文言虚词的复习备考要紧紧依托教材典型篇目,熟记课本中常见文言虚词的多个义项和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注意同一虚词在不同例句中的比较。课外练习时,要学会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析,既要考虑到上下文的语义,整个句子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也要考虑到虚词在句子中的位置或充当的语法成分。这样,课内识记巩固与课外练习相结合,文言虚词复习的时效性定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