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文娟
(延安大学政法学院,陕西 延安71600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全局性的、战略性的问题,关系到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实现了全党在当时特殊情况下的伟大转折。 在全面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之后,在集中力量发展经济的同时,中共中央及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任务和战略目标,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 以邓小平为首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出发,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 以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认真研究和解决了中国现阶段发展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根据党在执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 及时的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全新理论。 它的诞生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更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下,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它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当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着共同的本质要求,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二者研究的对象一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而这一要求恰好又与以人为本的现代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中强调的人文关怀价值取向。 重视人文终极关怀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研究人文终极关怀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意义,是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需要重点探索的课题。 十七大确定的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一种综合发展的理念, 它不但涵盖了经济与社会发展、人的发展、政治发展,还包括了文化发展、自然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其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社会的本位和价值的核心,把人的发展和生存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服务于人,一切为了人, 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换句话说,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 就是要保障和尊重人权,包括公民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以及文化权利等; 就是要不断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努力营造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氛围和社会环境。 因此,我们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人文终极关怀,体现以人为本, 使人获得精神上的崇高感、 充实感和慰藉感,从而丰富人的本质属性,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以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
第二,二者研究的最终目标一致。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落实以人为本发展观, 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最终的目的也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这些要求则恰好又建立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 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中曾经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在迫使人们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 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 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 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 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1]由此可见,马克思在当时就准确的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这也是共产主义社会所向往的最高目标。
综上所述,它们二者在本质上的要求是一致的。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支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协调起来,使之互相促进,同步发展,以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健康稳定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发展观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以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胡锦涛全面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其中,物质文明所体现的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制度相依存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精神文明所体现的是文化、宗教等思想伦理和意识形态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政治文明所体现的是社会政治法律制度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社会文明所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开化状况和进步程度;生态文明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状况和进步程度。 五个文明中的每个文明既是相对独立,又是相互渗透的。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文化的提高、和谐因素的增加以及生态文明的运行;政治文明决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发展的方向;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而生态文明则可以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文明提供永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由此可见,人类文明的进步主要体现在五个文明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 缺少任何一方面,社会就不可能健康地向前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要从全面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来建设新时期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辩证地看待五个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把五个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奋斗目标,统筹安排,全面推进,以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水平。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明确提出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表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已经步入到了一个以和谐发展为主调的, 注重各方面协调发展、 健康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当然也要体现和谐发展的精神,主动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 所谓协调发展,就是使各方面的发展要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相互衔接,形成良性互动。 就我国目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整体状况而言,大体不相协调。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逐步展开的关键时期, 进入深层次破解矛盾和问题的关键阶段, 我们党一定要深刻认识到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不断增强体制改革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深入贯彻和落实协调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转变观念,牢固树立新的文化体制发展理念, 努力以解放新思想来不断推动改革的新突破, 在开拓创新中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道路。 与此同时,坚持协调发展,还要求我们时刻统筹全局、突出重点,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与加快经济发展有效的结合起来, 以文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围绕发展推进改革,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筹城乡和区域文化发展,以努力实现文化的协调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也是精神文明科学发展的重要体现。 因此,我们只有准确把握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只有从坚持协调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深入研究精神文明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才能进一步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才能不断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协调发展。
所谓可持续发展, 就是指既满足于当前人们的生活需要,又不影响其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 换句话说,也就是要实现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持续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为其提供了正确的思想保证, 而可持续发展的顺利实施则又内在的要求我们必须把新时期下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之上。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则显得尤为重要,能否坚持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到新时期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败。 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一次伟大性的历史转变,包含两个基本的内涵,即持续性与发展。 首先,发展是基础、是前提,没有发展也就谈不上持续;其次,持续性则是关键,没有持续性,发展也将不复存在,它们二者是相互统一,互为因果的关系。 就文化可持续发展而言,人文精神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而民族文化素质的整体提高则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尺。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上用了三个“越来越”对其加以概括,即“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2]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则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这一项,四个“越来越”集中表达了中共中央在进入新世纪后对于文化建设的高度重视。 因此,我们必须从文化可持续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来加强新时期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全局性作用,大力发展各类教育事业, 进一步促进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紧密结合, 以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为了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地向前发展, 为了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全党同志必须时刻按照党的基本路线的要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 切实加强新时期下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如果忽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贻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我们就会犯严重的历史错误。 问题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要求我们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使其二者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1]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4.
[2]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