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珍
在追求高效课堂的今天,以学定教的模式和方法已为广大教师接受。以学定教就是依据学情确定教学的起点、方法和策略。在语文教学中,“梳理探究”单元能有效落实以学定教的理念,下面就对此单元的学习模式进行归纳,以就教于方家。
这种学习模式要求整体把握单元全部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志同道合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深入学习探究。
比如在《语文·必修一》中有“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个专题,教师可以拟定宽泛的学习目标,先让学生天马行空,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与兴趣相同的同学组成小组,确定研究目标和方向,进行小组分工,得出研究成果。
学生在研究“优美的汉字”时,认识到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汉字有着无法比拟的神奇力量。通过探究了解了汉字的起源、形体演变、构成、文化等知识。一个学习小组就自主编写出《汉字幽默戏解拾趣》的小专题报告,其中的内容风趣幽默,比如:
“干”对“于”说:看你那没出息的样,脚下总是不利索!
“干”对“平”说:看把你美的,两天不见,还戴上墨镜了呢!
“干”对“千”说:你上梁不正,难怪“千夫所指”!
一个学习小组将“优美的汉字”分解为四大方面——秦书八体及其分类方法与各体名称的涵义、新莽时代的六书及各书的涵义或用途、大篆与小篆、汉字字体演变的阶段及其特点——进行研究。还有一个学习小组从收集整理与汉字有关的传说、书法、字谜、隐语等方面入手,探究纠正错别字的方法,对语文学习帮助很大。
这种学习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形成更多有创意的见解。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当巧妙引导,否则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容易失控。
这种模式要求学生先根据自身实际自主选择部分专题,设计出诸多问题,在个人研究的基础上与其他同学组成学习小组,最后在班级选择与自己研究方向相同的学习小组进行问题质疑对抗。在“奇妙的对联”学习过程中,一个小组设计了对对子的环节:以成语为对,上联“望梅止渴”(板书),邀请学生上黑板前对下联并解释对句的理由。答案“缘木求鱼”或“画饼充饥”(板书)。并分析“缘木求鱼”“画饼充饥”与“望梅止渴”的平仄,小组研究得出结论“缘木求鱼”在平仄上对得更工整。在对抗质疑中了解平仄、上下联、语法结构、内容上相关或相对的对联基本知识。
在研究“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中,一个小组整理了《流行语的分类》,一个小组专就网络词语与写作的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结论。还有两个小组就“新词新语在学生作文中使用利大于弊”“新词新语在学生作文中使用弊大于利”进行激烈的辩论,在唇枪舌剑中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新词新语也有了较深入的理解,为今后规范使用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习“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时,有四个小组分别从溯源、叙流、找特点、分类四个方面进行质疑,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还有两个小组分别以“水滴石穿”和“政通人和”为开头,展开成语接龙比赛。设置疑问,看图猜成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问题的积极性,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这种学习模式灵活主动,启迪思考,提升思辨力,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挑战勇毅很有帮助。但在质疑中容易出现问题探究的移位,教师要仔细观察,及时指正。
此类型要求由教师依据班级学习小组的实际情况,将各个专题的问题细化,进行分配,按专题精心确定任务再分配到各小组。
比如:“衣食住行”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每位学生都可能对“衣食住行”中的民俗文化有自己的体会和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学习语文的角度,从各自身边的生活观察出发,品味其中的文化内容。可以探究服饰文化,梳理饮食文化,考察民居文化。
比如在“奇妙的对联”的学习中,既要让学生了解对联承载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要鼓励学生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并大胆学习欣赏对联,背诵一些名联,尝试写对联。一个学习小组注重对联的趣味性,将每人从历史书籍和古典诗文中查找的脍炙人口的名联背下来并在班级内向同学们进行展示。一个学习小组成员自主创作对联,编写成讲义展示给其他同学;还有一个组的每一个组员自己动手,用毛笔书写一副对联张贴在教室后面,不怕班级其他同学评头论足。
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专题研究时,可以按姓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查找本组姓氏的历史名人以及本姓氏的由来。也可以探究我国的传统节日,并按不同地域学生分若干组对本地的年节风俗进行调查和评价,研究可安排在节假日,学生通过查资料、实地走访、现场拍照、问卷调查等研究方式,形成结论,最后在班级举行“我的姓氏我骄傲”“最美家乡俗”等主题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这个模式目标性很强,各组展示的内容各有差异,对问题研究较深入,但缺点是有些束缚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查找论据和整理资料,提炼中心,得出结论,撰写小论文,在班级展示,并编订成班级论文册。
在学习“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时,教师注重指导学生对生活当中的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指导学生正确选题,搜集、分析、整合资料和写作论文。在学生阅读姓氏源流、年节风俗、民族探源三部分的内容后,让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感兴趣的课题,或姓氏源流,或年节风俗,或民族探源,或“课外延伸”中的茶文化、酒文化、丝绸文化、饮食文化,自由分组,有相同研究课题的学生可自由组合成小组。辅导学生从文化寻根的角度研究所选择的课题。要求先设计研究提纲,确立所要研究的“点”。根据确立的“点”,选取素材,整合内容。
在学习“修辞无处不在”时,注重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学以致用。在探究的基础上,一些学生从语音修辞的层面写出了《回环往复的旋律美》《你平仄来我押韵》《顶真的妙用》《抒情与修辞》等小论文。一些学生从词语修辞的层面写出来《“炼字”技巧探究》《丰满的修辞》《借喻和暗喻、借喻与借代、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句子的色彩魅力》《表现力的张和缩》等有一定思想和价值的论文,在学期末分别将学生各专题的论文进行收集并编订成册,如《十七流年》《凌云笔》等论文集。
这种类型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筛选、整合、归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