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清华
中国是诗歌大国。自孔子以来,已有2500多年的诗教历史。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就是说诗有审美、认识、教育作用。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社会上对诗是越来越冷淡,学校也存在同样的情况。长此以往,中国这个诗之泱泱大国怕会沦为诗的沙漠。
诗是情感特别集中特别强烈的一种文体,而青少年正处情感特别丰富活跃的成长期,因而最适宜于诗。而诗的天赋和天职,正在于传播真善美的情思。在现今高中语文教材中,“必修”内容增加了中国古诗词鉴赏的比重,“选修”中有《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和《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欣赏》,提升了诗歌这一文学体裁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诗歌教学,让诗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诗歌教学的几点构想及其实施办法。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存疑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比如搞一次诗歌活动课,让学生在班上背诵自己学过的最喜欢的一首诗,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许多学生都能背出自己喜欢的诗,但要说出为什么喜欢时,却大都说不清楚。这时,教师也不做什么解释,而是让学生心存疑惑,接着利用每课课前三分钟介绍一些精短小诗,让学生朗读背诵,但仍不做过多讲解,而以精要点拨为主。通过这些简单的教学措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和欣赏诗歌的兴趣。
无论是必修还是选修教材中的诗歌,教学时都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感知、欣赏诗歌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课文都是经过语文专家精心筛选的极好的范文。在每个单元都要让学生真正掌握一些基本的诗歌鉴赏知识。如必修三第二单元的唐代诗歌,包括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四位名家的7 篇诗歌。学习这个单元,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创作风格来解读。
诗以语言的高度精炼著称,品味语言是鉴赏诗歌的基础。比如说“上下大小”四个字是极其普通的,但在下列诗句中,这些平常的字却用得如此巧妙:“红旗直上天山雪”“飞流直下三千尺”“大漠孤烟直”“小叩柴门久不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多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怀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
朗读和背诵,对于诗歌教学来说,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诗歌本来就是宜歌宜咏的。比如《蜀道难》的高亢激昂,《琵琶行》的雅正悲慨,我们就可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进行感悟。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读诗,就是要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感受诗的语言的韵味。”只有读,才能发现诗歌文字背后的另一种美。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背,并做好朗读指导。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也是一种方法。
要真正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光读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诗歌教学还应有大语文观。鉴赏能力的提高有赖于阅读的积累。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应加强诗歌的课外学习,鼓励学生课外抄录诗歌作品,并和其他同学一起欣赏。
中学诗歌教学的目标并非是培养诗人,但是写文章能多一些诗意诗味总是一件好事,诗歌的学习对写作有很大帮助,把诗歌教学与写作训练联系起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思路。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多积累诗词佳句,并运用到平时的写作中去。当然,在写作中恰当运用诗词佳句,必须在积累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才能得心应手。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学生对诗歌兴趣更加浓厚,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有明显提高。不少学生已养成摘抄、吟诵诗歌的好习惯,特别是能有意识地把诗歌运用到学习、写作中去。
不过,反思诗歌教学,学生的积极性还没有完全调动起来;也由于学生阅历和经验的限制,学生对诗歌学习的积累还很有限,还无法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因此,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对诗歌教学的思路和方法,好的要坚持,不足的应改进,努力培养学生具有如诗歌般美好的心灵和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