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文、悟意、审美——一体化文言文教学初探

2014-08-15 00:51:24臧瑞云
语文天地 2014年22期
关键词:古代汉语古人文言文

臧瑞云

语文教材对选文的要求是“文质兼美”,选文的语言表达要规范优美、合乎语法、生动形象。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语法、修辞技巧等知识,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选文的思想情感要向善、向美。语文中的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语文的阅读要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唤醒、思想的滋养、精神的洗涤、审美的熏陶,要立足学生成长本位,从生命的高度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古人用文言这种书面语写成的文章,是古人用来描摹现实生活景观、抒写内心情感和阐发有关人生、历史哲理思考的载体,作为语文教材的选文,和现代文一样,有着“文”与“质”的范本功能。学生在这些文言文所提供的语境中,熟悉并掌握基础的古代汉语知识,通过古代汉语知识这一工具理解文章所写内容,在赏析文章的章法技巧的过程中,接受民族文化熏陶,吸收文化精髓。文言文的阅读教学要着力于文章的阅读和文化的阅读两个层面。

一、文字层面的阅读

以释义为主要活动,通过对字、词、句的疏通,将文字符号还原成意义,使学生基本掌握文章传递的信息,理解文章内容。要真实再现文本内容,消融时代代沟、促成学生与古人交流,关键是正确、准确把握字词的字典义,能够掌握文言常用字词、古今异义、通假字、常用句式等文言知识。这个阅读过程并不是将文章阅读变成汉语知识的考证,而应是在整篇文章的语境下对文字的理解。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在汉字造字之初就已经确定字的本义了,在汉语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引申义和比喻义,因而一个汉字在现代汉语中和古代汉语中的意义,不会超出本义的范围,学生在初读文言文时即使不借助字典等工具书也可以“猜”出大概意思来,因此文字层面的阅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通过反复朗读揣摩字义。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为什么不用讲解分析,只要读上多遍就能感知其义?就是在反复的朗读中,结合上下文语境猜出不明白的字词意义,再放在语境中不断纠正、整合,从而使整篇文章意义渐渐明朗起来。文言文的朗读可以帮助学生“解字识义”。在长期的“猜”的活动中,学生辨别语句意义的灵敏度会不断提高,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是借助工具书,规范对字词的解释,积累文言词汇、语法,纠正对文意的误解和偏解,为阅读更多的文言文打好语言基础。整体朗读可以让学生猜出文字及文章的大概意思,但毕竟文言文与现代白话文有时代的距离,语言现象、文化背景都存在着差异,文言文中会有一些词汇、句法是学生不借助工具书不能理解的,要准确地解释字词义,从而最接近文本内容,必须查阅工具书。

读懂文言文是文言文阅读的开始,但不是终止。文言文是作者所处那个时代的美的创造物,也是那个时代美的标志。这些文章创作的目的不是将古代汉语知识传承给后人,而是作者按照时代的审美标准,以自己个性的语言、精当的写作技巧组织文章,抒发情感,表达对生活、人生的认识。因此,在阅读中,文言文美的感知不是来源于各个字、词、句、段,而是来源于字词句段有机结合成的整体,文言文要作为文章来阅读。

不同的文章体式,审美活动的切入点不同。文言文文体要求比较严格,体类划分也比较细,所以文体特征也比较明显,阅读重点应该不同。论说文应审视其说理是否透彻,论据是否典型,论证是否严密,语言是否严谨;赋则审视其情感是否饱满,音韵是否和谐,铺叙是否充分;传状审视叙事是否流畅、吸引人,形象是否传神,语言是否生动等等。文体格式对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表达的方式都有限制,也限定学生阅读时采用的方式和阅读重点,通过细节品读,体会文章的表现力。一些细节看似可有可无却牵一发而动全身,看似随手拈来却独具匠心。

二、文化层面的阅读

文言文作为古代文章的典范,不仅涉及语音、文字、修辞等工具型的内容,更涉及语言形式之外的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审美心理情趣等内容,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也是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阅读应该挖掘文言文中的精神内涵,丰富学生的情感,传承优秀的民族精神,将之内化为学生的完美人格。

求真、求实的生活态度。在许多作品中,作者不仅描绘了山川景物的秀丽、雄伟、奇谲,而且抒写了他们的喜爱之情,展现了古人陶醉山水的情感,流露出古人对自然界所有生命的尊敬之情和对和谐的“物我”关系的追求。他们不敢亵渎自然,以平等的态度与自然相处,在大自然中释放自己的心情,获取生活的灵感,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古人在和谐的“物我”关系中形成的不温不火、气定神闲的精神气质,恰是现代学生所需要的。文言文中常见到作者对“时光易逝”“生命不可复得”的感慨,在对深刻的人生哲学认识下,古人思考更多的是如何在有限的时光中增加生命的厚度,求真、求实既是民族文化中科学精神的体现,也是民族文化中敬畏生命的哲学精神体现。

在《游褒禅山记》中,苏轼不仅考证了“华山”和“褒禅山”得名的原因,而且亲自到洞中游览体验,更是通过这一次体验提醒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苏轼为了解开“石钟山”得名原因,于月夜到山中择石而扣,并在“舟人大恐”的环境中仔细观察,终于得到真相,告诫人们:“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求真、求实的理性态度让人保持对社会现象的清醒的认识和力排众议的勇气,形成了平等、独立的人格。在众人都以“从师”为耻,“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的社会环境下,韩愈却高举“从师”的旗帜,指出“耻学”的危害,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等高于时代之上的观点。

向善、求美的道德追求。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去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的作者处在怀才不遇的尴尬境地,远至先秦时期的屈原,近至清末的龚自珍,无论是尚为小官还是被贬流放,作者都秉承了中国知识分子那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责任感,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来捍卫“美”的人格,坚守“善”的理想。

在现阶段,大多数的文言文教学仍侧重于“言”的层面,把知识技能的熟练化作为教学目标的全部,课堂教学内容主要是通假字、字词意义、虚词用法、一词多用、古今异议和特殊句法,师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停留在文字层面。文言文教学要重视学生对一些基本的古代汉语词句知识的掌握,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对文本内涵的把握,对文化的传承。文言文的教学应该有从“通文”到“悟意”再到“审美”三种境界的提升。

猜你喜欢
古代汉语古人文言文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如何学习掌握古代汉语词义*——何九盈先生《古汉语词义丛谈》评介
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设计探索——以《远水不救近火》为例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文苑(2019年20期)2019-11-16 08:52:34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海峡姐妹(2019年1期)2019-03-23 02:43:00
初中文言文的“教”与“学”
学周刊(2016年26期)2016-09-08 09:02:54
提升学生在古代汉语课堂中参与性的应用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