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 225009)
1999年我国进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以来,给高校扩大规模后的办学发展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已非常明显。这种影响与学校整个发展的方方面面都有联系,因而逐渐引起更多的研究关注。就目前理论研究的成果来看,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对高校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可归纳为如下方面:1、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2、后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创新,提高了后勤服务效率和质量[1];3、功利意识渐强,育人功能下降[2]。然而,关于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对高校后勤文化的影响研究不多,笔者试图结合本职工作经验予以探析。
后勤文化通常是指后勤职工按照“三服务(为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服务)”、“两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在长期的管理、服务、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后勤特色的思想理念、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各项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后勤职工所遵循的规章制度、管理方式、道德标准、行为规范、价值准则、基本信念以及后勤形象等[3]。
高校后勤文化是高校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如果我们把高校文化分成几个部分的话,后勤文化不应该依属于某一方面,而是作为独立的部分存在。因为高校后勤工作重点解决了师生员工的后勤保障问题,事关师生员工生活的基础,是一个需要文化也能产生文化的方面。虽然有一部分人并没有完全认识到后勤文化的重要性,简单地把后勤工作当成“做做饭、洗洗衣、扫扫地、修修补补”的家务活,但是,办学、办好学离不开后勤工作,更缺少不了后勤文化已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后勤工作中,需要体现学校文化的元素,后勤工作才能具有艺术性,才能真正发挥“管理育人”的价值。这些文化元素如:节约型校园建设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文化等。因此,做好后勤工作需要研究后勤文化,推进高校发展需要研究后勤文化。
与教学工作这个科学文化知识传播的文化建设不同,高校后勤文化重点体现在三个方面:
后勤工作涉及学校规划建设、水电维修、设备维保以及师生的吃、住、行等方面,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学好技术,用好技术是后勤人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只有技术过硬才能把学校财产的维护工作做出效率来,才能保证学校的正常秩序不受影响。因此,建设技术主导型的后勤工作队伍是后勤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后勤工作的服务性特点很明显,不同的服务理念产生不同的服务态度,不同的服务态度引出不同的服务结果。后勤的服务文化要造就出让师生员工以学校为家的认同感,让他们在校园各个后勤岗位上接触到礼貌周到、细致友善、热心耐心的服务,这将会极大提升对学校整体文化的评价。
后勤队伍成份复杂,素质参差不齐,工种多,岗位分散,管理不易,更多的需要自觉。长期工作在后勤岗位上的职工,常常被动地接受社会对后勤工作“低人一等”的印象,产生不自信感。一支高素质的后勤队伍需要培养起职工的高度自信、自觉和自律,因此,后勤管理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
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打开了高校与社会交往的便捷通道,高校原有的相对封闭、相对单纯的办学格局开始松动,在诸多方面受社会影响的痕迹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高校后勤文化所受的影响悄然而至,一些新的特点更为明显。
后勤社会化改革之前,高校后勤工作依附学校,从业人员全是学校职工,后勤文化的总体特征表现为简单单一,本质上是一种育人文化,具有超功利主义的特性。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越来越多的社会企业参与到高校后勤的经营与服务中,高校后勤文化与企业文化有了更多的融合与渗透,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经营理念进入学校,改变了部分后勤文化的理念和内容,使其成为多元并存的文化整体。后勤文化中竞争意识更浓、效率意识更强、趋利性意识觉醒,后勤文化的内涵因此更加丰富。
后勤社会化的过程,实际也是文化开放的过程。各种文化相继涌入高校,如商品文化、网络文化等,不同的文化元素,有些高雅、有些平庸甚至有些低俗,都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后勤管理工作,影响着师生员工,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这种影响不是一时一刻的影响,而是持续不断的影响,这样的影响或能产生积极的正能量,也可能产生消极的负能量,后勤文化建设的开放性特点非常明显。后勤工作要适应这样的开放性,发挥扩大其积极效应,因为后勤服务不仅要满足师生员工的物质需要,还要满足其精神需要;不仅要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还要能有助于培养他们。
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目标是:以后勤服务团队为主体,以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文化创新为动力,提升后勤管理与服务保障的能力水平,构建与后勤改革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以及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与制度。但实际工作中我们经常发现,社会企业更多的是关注“物”的生产,而忽视育人的功能;高校的公益性与企业的盈利性相矛盾,产生的现象是社会商业经营者唯利是图、赚钱心切,无视校园管理规定,摆摊设点,影响校园交通和环境,给学校管理造成很大困难,甚至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如何树立健康向上的后勤文化,抵御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后勤管理者来说是一种考验。
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后勤文化的影响是双面的。企业的服务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对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具有积极影响,同时,也带来了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行为短期化等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也促使我们的后勤文化观发生改变,必须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对后勤文化进行相应的重构。
后勤文化的重构是对原来已存在的文化基础进行翻新,并不是要推翻原有的文化基础。重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高校自主建设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一方面是吸纳社会企业文化。高校自主建设的校园文化应该是后勤文化重构的主体部分,因为这部分文化内容更能与教育的特点和功能相适应,这些文化元素如校风、教风、学风、学术传统等。企业文化是后勤文化重构的必要补充,这样的补充有助于提高后勤管理工作的效率,改善后勤管理工作的服务内容和效果,拉近学生认识社会的距离,这些文化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形象、团队意识等。后勤文化重构时须遵循一些原则并找好相应的途径。
1.后勤文化重构要与后勤管理目标相统一
后勤文化重构必须围绕“三服务、两育人”的宗旨,推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全面提升学校后勤保障能力与服务水平。如宿舍文化建设月活动、职工技能大赛等,对提高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后勤文化重构要彰显独特的个性
没有个性的文化就没有生命力。后勤文化离不开校园文化的大背景,要善于挖掘校园文化的内涵,塑造具有本校特色的后勤文化。
3.后勤文化重构要与提升服务形象相互促进
后勤服务和管理的主体是人,后勤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是提升后勤形象的前提和基础。要确立人本管理思想,尊重、爱护、关心每一位员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同时,通过文化的浸润,使他们的文化素质、个人修养、技术技能不断提高。
4.后勤文化重构要体现共识原则
服务、育人是后勤的两大职能,提升师生满意度是全体员工的共同愿望,只有把后勤职工凝聚到这个共同的旗帜下,才能形成合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育人工作之中。
1.精心培育,重塑后勤精神
后勤精神是指后勤人几十年来在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及为师生服务的实践活动中所特有的意识、心理状态及本质体现,它代表着后勤人所认同或共同追求的一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文化诉求,是后勤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后勤精神是对后勤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体验和设想。在对学校的后勤传统和服务目标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高度概括、凝炼,形成既能反映学校后勤特色,又能引起员工共鸣的后勤精神。后勤精神要简洁、易识,如“自信自强、真诚奉献”、“超值服务、精益求精”等,都能充分反映后勤人的精神追求。后勤精神一旦确立,后勤领导必须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身体力行,并通过宣传、学习培训、奖惩等手段,内化为后勤员工共同的目标追求,发挥其无形的吸引力、凝聚力,春风化雨般影响后勤人的思想和行为,从而激发全体员工的使命感、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
2.与时俱进,重构服务理念
后勤服务理念是精神文化的一部分,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最终反映在物质文化层面上。过去把“吃得饱,住得下,不出事”作为后勤服务的信条,后勤服务工作见物不见人。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时俱进、创新后勤服务理念已成为后勤人的共识。后勤服务理念的重铸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人本后勤、高效后勤、温馨后勤”、“服务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满意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把您的公寓当做我们的家业,用我们的真心换取您的称心”、“用星级标准规范自已,用创新管理提升自已,用个性服务突出自己,用精品服务引领自己”。这些理念,更多地体现了人文关怀、亲情服务;二是持续改进理念。针对工作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研究,不断改进,后勤工作就会做得更好。如学生公寓楼服务,从为学生提供天气预报,到有添加衣服的温馨提示;从为学生提供针线包、打气筒,到为生病的学生提供病号饭;从节约粮食的宣传,到饭量小的学生可以打半份饭菜。持续改进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是服务理念创新的过程;三是管理方式的创新。如食堂的7S管理工作规范,学生宿舍6T管理实务,都是管理和服务理念的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后勤的管理和服务形象。
3.精心打造,独树文化品牌
打造文化品牌非一日之功。目前各校都致力于打造自己的文化特色品牌,但由于缺乏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急功近利,推出的文化项目师生覆盖面窄,活动形式重于内容,虽花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影响力却不能深入而持久。因此,要选准文化品牌打造项目,集中力量,持之以恒,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在提升中凝炼,经过不断积累和完善,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如某校的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月活动,已经举办六届,内容包括“舌战明月湖”辩论赛,“一站到底”知识竞赛,校园“微声、靓影”才艺大赛,“我的梦想”微电影大赛,职场精英挑战赛,“百变美人季”彩妆大赛,大学生篮球联赛,文明宿舍、优秀楼层长、室长评比等,每届有数千名师生参加,已经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这样的文化品牌才能深入人心,给一届又一届学子弥久而深刻的记忆。
4.搭建平台,创新文化载体
网络文化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及无政府性,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作为后勤文化的建设者,要与时俱进,积极打造网络文化建设的平台。后勤文化网站不仅是宣传后勤、发布信息的平台,更要成为学生问政后勤、参与后勤的平台。学生可以通过后勤文化网站参与满意度测评,对后勤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还可通过网络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在某校宿舍文化建设月活动中,选择“微声、靓影”才艺大赛作为偿试,学生可通过手机发送信息,对选手投支持票或反对票,短短3个小时,组织者收到1200多条信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了活动的影响力。
5.以人为本,重建后勤制度
制度文化不仅包括制度本身,还包括制度理念、法治精神建章立制的过程,以及制度实施的状况等。制度文化建设必须体现“激励、约束、公平”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具体到后勤上,就是实行人性化管理,强调管理方法要符合人本精神,注重职工的存在,鼓励职工的参与,尊重职工的感情,培养职工的学习习惯,推动职工人生价值的实现[4]。其主要的机制有科学的考核机制、灵活的分配机制、公平的用人机制、终身教育的培训机制等。通过制度文化建设,使想干的员工有环境,肯干的员工有机会,能干的员工有舞台,干好工作的员工有前途,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团队精神。
在后勤文化重构中,还有一些基本要求需要注意。比如,持之以恒,有序推进;统一领导,全员参与;联系实际,注重实效等等[5]。总的来说,高校后勤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而重要的工作。通过后勤文化的重构,全面提升后勤文化品位,打造新的后勤形象,为师生提供满意的服务,为学校的快速发展提供坚强的保障,将是高校后勤社会化后,后勤工作改革发展的有意义工作。
[1]蒋宏潮,张俊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经验与启示[J].中国冶金教育,2012(3):90-92.
[2]伍玫.高校后勤社会化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反思[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117-120.
[3]吴长安,张承刚,张蕾.略论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原则、内容和方法[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6):143-146.
[4]韩荣贵.开展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构想[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1):67-70.
[5]万波,付瑞华,周晓明.关于高校后勤文化内涵的思考[J].高校后勤研究,2010(2):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