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桐君,黄建斌,滕少康
(福建省漳州卫生职业学院人体解剖学教研室,福建 漳州 363000 E-mail:11895750@qq.com)
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事业也获得飞速发展,各种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极大改善了人类生存和健康,但是同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同其他自然学科不同,人是医学的主要研究和服务对象,医学非常有必要体现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与人性化精神。然而,目前人文科学同医学间的分歧与矛盾冲突日趋明显,社会各界对医学教育要求回归人文精神的呼声越发强烈[1]。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医学生最先学习的必修课。因此,人体解剖学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特殊的意义,在其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更显得尤为关键。
医生是以“救死扶伤”为使命,医学应当是一门富有人文关怀和人性温暖的科学,因此人文素养应当是一名合格医学生不可缺少的素质[2]。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医生应当具有优秀哲学家的一切品质:利他主义,热心、谦虚、冷静的判断……”;中国古代南齐阳泉在《物理论·论医》中指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到现在我们著名的郎景和院士在《一个医生的哲学》写出“医生对病人的同情不是用眼泪,而是用心血”,无一不是强调医学不是单纯的技术,而应该是体现人性关怀、社会公正、公平的人道主义事业,医学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精神相结合[3]。
可是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医疗设备和药物不断推陈出新,当今医学出现了非人性化的倾向,医学更关注于“疾病”,而不是“人”。病人很多时候被当成需要维修的机器,医学正在逐步远离“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原则。随着医学与人文精神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冲突日渐明显,弘扬人文精神更应成为现今医学教育中的主旋律,对医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
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传统的医学基础课,但是在授课过程很多还是以理论知识的讲解为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师尤为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因而一味对其灌输,在教学考核标准上还是沿用以往的方式,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能力。虽然部分学校已经注意到这一点,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上的进行探索性的尝试,改进传统灌输式或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适当对应试教育给予淡化等,然而依旧忽视了授课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的重要性[4]。
人体解剖学作为医学生步入医学殿堂来接触到的第一门医学专业基础课程,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因而于解剖学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个人人文素养,体现人文关怀,形成良好的医学职业道德,进而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针对现代解剖学实际教学的具体特点,结合医学人文精神,我们正在尝试着进行以下的探索,希望与同道共同研究。
3.1 在解剖学教学中培养人文素质
3.1.1 解剖学课堂教学中融入医学史 医学史是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和医学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其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是医学与人文的一门交叉学科,在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人体解剖学课堂教学中,适当融入医学史的讲授,用医学发展历史和解剖学科的发展有密切相关的一些经典的内容。例如西班牙医学家、神学家米凯尔·塞尔维特,通过解剖观察,提出了肺循环学说,为血液循环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基础,却因为违反了教义,还没有来得及完成这项工作,就被反动教会活活烧死[5]。在解剖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生动的医学史的讲授,来培养医学生追求真理、不断创新的人文情怀。
3.1.2 解剖学实践教学中强化人文精神 在解剖学实践教学中,密切融合人文精神、伦理观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死者为大”,尸体虽然不存在物质生命,但我们在教学中适当的融入医学伦理观,爱惜尸体,杜绝任何不尊重甚至亵渎尸体的行为,教育学生不能把尸体看成仅供解剖操作的“物”,深刻认识“尸体”同“教具”间的区别,明白尊重尸体就是尊重人性[4],进而更加热爱生命、敬畏生命,从中深切感悟自己将来作为一名医护人员的责任所在,在将来岗位上才能关心患者、尊重患者。因此,解剖学不仅是一门医学课程,更是一门人文课程,通过解剖学教学过程中的医学人文精神的点滴浸润,培养形成学生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良好医德医风。
3.2 注重教学人文建设,改善教学条件
3.2.1 注重教学环境的人文建设 在办公楼楼道、校园展示栏、教室墙壁上悬挂医学名家名言名句和解剖学大事记,使学生耳濡目染,发挥人文景观的育人作用,加强历史文化沉淀。
3.2.2 改善解剖实验室环境 在实验室内完善排气系统,减少甲醛的刺激气味;在实验室周围种植花草植被,吸附甲醛,净化空气,以减轻有害气体损害师生的健康[4],改善解剖实验室教学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3.2.3 建立数字化及网络人体解剖教学平台 建立“虚拟数字人体解剖馆”和人体解剖学网络课程,在解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虚拟数字化解剖学教学系统、现代多媒体互动影像技术和网络教学平台等高新技术教学辅助手段,化繁为简,改变“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结构,以逼真、直观且形象方便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多层次多角度的理解并有效掌握,也调动学生学习解剖学的兴趣,克服厌恶恐惧情绪,营造温馨和谐的学习氛围。
3.2.4 发扬红十字的奉献精神、建立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 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离不开“大体老师”——尸体的帮助,如今尸体的重要来源是遗体捐献者的无私奉献。因此,我校建立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包括人体生命科学馆、医学伦理教育馆和遗体捐献站等),树立“红十字运动之父——让·亨利·杜南”的雕像,弘扬红十字的“人道、博爱、奉献”的精神,用捐献者“逝而不已、留爱人间”的献身精神,来培养学生敬爱生命、救死扶伤的职业精神。通过教学环境的建设、教学环境的改善,使人体解剖学教学和医学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统一,陶冶学生心灵。
3.3 举办人文教育活动,歌颂遗体捐献者奉献精神 现代解剖学的发展和遗体捐献者伟大的贡献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素未谋面的医学生,他们就是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的最好的老师。我们在解剖学课程开课初期,举办人文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校内的红十字人道与生命教育基地,向学生讲解众多遗体捐献者的感人事迹,如一位遗体捐献的革命红军老干部在遗嘱这样写到:“我是唯物主义者,我是共产党人。自入伍以来,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一生的宗旨;尤其是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我就把我的一生包括生命交给了党的事业;活着一生是为了党和人民服务的一生,死后也属于人民!在我生命结束后,不搞遗体告别,不开追悼会;当心脏停止跳动后,穿上军服,盖上党旗,即把遗体交给人民,由医务系统进行医学病理学研究。”还有位遗体捐献的老党员留下一句话“活着为党做标兵,死后给党做标本!”我们用每位遗体捐献者的生前点滴的记忆来作为陶冶学生心灵的教材,这个时候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不再是空中楼阁,一具具“大体老师”用他们崇高道德精神和对医学所作的无私的奉献来教育学生,让学生理解、敬畏生命的真谛,营造浓郁向上的人文氛围。
3.4 加强解剖学教师人文素养的建设 在解剖学教学中要充分融入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培养一支经验丰富、素质高、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当前医学高等院校解剖学教学都是由解剖学教研室教师担任,局限于医学专业背景,大多数的教师对人文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是比较缺乏的,在授课过程中要融入人文教育有时候是有心无力。
首先,学校应加大解剖学师资的建设,应充分培养并提高其人文素养,调动人文教育中教师的积极性,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塑造树立榜样。其次,学校有计划组织解剖学教师与人文学科教师交叉性进行业务知识交流,促进解剖学教师人文知识的更新、储备;还有,学校定期聘请专业人士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既讲解解剖学学科前沿知识,又讲为人处世,踏实做人,进一步对加强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其使命感与责任感,也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以身作则,对待学生以全心的感情投入,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调动师生之间互动性与交往性。因此,在整个人体解剖学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人文精神教育,通过人性化的教学态度提高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理解与认识。
人体解剖学中蕴含丰富的自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人体解剖学中融入医学人文精神,有利于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铸造人文精神,帮助学生形成高尚人格与优秀的医学职业道德品质,培养综合素质强的现代医学人才。
[1] 钟震亚,李艳君,田国忠,等.教学融入医学人文教育的思考[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4,13(6):409.
[2] 王文霞,巴丹,潘廷将,等.浅谈“戏剧鉴赏”对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6(4):556-557.
[3] 张晓荣.医学职业精神中人文内涵的哲学思考[J].继续医学教育,2012,26(7):23-28.
[4] 刘洪付,于振海.诌议人文教育在解剖学教学中的运用与体会[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9(10):1754-1755.
[5] 杨向群,张传森.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与素质教育[J].解剖学杂志,2010,30(3):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