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苏北高职教育发展的思考

2014-08-15 00:49:50仇文利沈新华吴志娟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苏北院校人才

仇文利,沈新华,吴志娟

(1.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2. 河海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8)

2014 年国务院通过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我国将以建设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比重将从现有的55%提高到70%—80%。我国的高职教育,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将迎来摆脱困境、成功转型、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

1 我国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从上至下,政策落实稳步推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到“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宏观战略,成为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政策依据。

1.1 顶层设计凸显

1995 年起,我国开始评定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对全国的中等职业教育起引领和示范作用。《职业技术教育法》(1996)、《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6)、《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政策文件,从不同角度对现代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目标任务及具体举措,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顶层设计。2008 年-2010 年,国家还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

1.2 招生方式多样

教育部出台的《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下简称《指导意见》),为三类招生对象设计了多元化升学途径。高考、校考、对口单招、五年一贯制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免考共六种招生方式,使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技能拔尖人才可以通过相应的路径,升入高职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在形式上开始构建较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生源危机,造成很多高校不能完成招生计划,有的高职院校未报到率超过30%。最近,我国相关部门提出高考将分成技能型与技术型两种模式,是人才类型分化的需要,也是解决高校生源危机、毕业生就业难及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问题的途径。

2 当前苏北地区高职教育的困境

江苏省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导致高职教育的不均衡,苏北地区高职教育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内力不足,外力不够”的短板,使其在生源减少背景下,更是面临着发展的困境和挑战。

2.1 教育资源薄弱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相互作用的,江苏省内的高职教育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也呈现不均衡状态。截止2011 年底,江苏省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有81 所,在校生70 余万人,居全国首位。苏南地区年末总人口2368.14 万人,拥有高职院校55 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68%;苏中地区年末总人口1726.68 万人,拥有高职院校13 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6%;苏北地区年末总人口3371.76 万人,拥有高职院校13所,占全省高职院校总数的16%。按照地级市高职院校平均数量来看,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每个地级市平均拥有5.5 所,经济较发达的苏中地区每个地级市平均拥有4.3 所,经济欠发达的苏北地区每个地级市平均拥有2.6 所,苏南地区是苏北地区的2.12 倍。由此可见,江苏省虽然每个地级市都有高职院校,但在区域分布上并不均衡,三大区域在高职教育上形成的梯度差距相当明显,苏南地区教学设备、师资质量等也都远远好于苏北地区,江苏省重点专业群和国家级、省级示范院校也是苏南地区居多,这种现状必然会影响到高等职业教育机会的均等。[1]

2.2 市场契合度低

办学特色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为社会所公认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的独特内涵。从苏北地区高等职业院校的“软、硬”件现状来看,存在师资、设备和课程设施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的劣势。苏北一些高等职业院校由于专业教师的匮乏,专业设置面狭窄,往往不能根据实际需要来设置专业课程,“双师型”队伍建设很不够。从教学实践设施看,数量和功能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专业技能训练的需求。苏北地区高职院校往往与当地政府、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较少,没有做好政产学研的相结合,造成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没有出路,市场需要的人才缺乏。苏北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农业收入所占比重较大,把高职教育办成高技能人才培养、人力资源开发技术培训与推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地,才是明智选择,可现实是农林类的院校或者专业,即使有政策的支持和资金的倾斜,没有自己的品牌,也是很难吸引学生报考。

2.3 办学理念滞后

高职教育的学生实践性、企业合作性、市场依赖性,决定了它是一项开放性的教育。目前,苏北地区一些高职院校由于受经费影响,教学管理、教学研究以及教师培训主要是在本校范围内进行,教师很少有“走出去”进行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其业务素质的提高得不到有力的保障。对学生恰恰相反,极力往企业输送,以节约教育成本。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还仅仅是输送的关系,未进入深度合作的状态,企业的需求和学校课程的设置、人才的培养未达成一致,导致一些优秀的专业人才在就业时遇到阻碍,不能到合适的岗位发挥应有的作用。

3 依托现有资源,发展苏北高职教育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目标。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以苏北地区高职教育现有资源为依托,充分激发高职院校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升级,从而实现苏北地区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江苏高职教育的均衡、协调发展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任务,是当前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共同使命。

3.1 实现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的资源整合

本科院校的不断扩招,就业前景的渺茫,高职院校生源的减少,势必要由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教育类型出现分化,政府部门在其中需要做好引导工作。首先,转变本科院校传统办学理念,向应用技术型高等学校转型。尤其是具有品牌专业,符合地方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高校。追根溯源,从上个世纪90 年代末开始,我国已经在一些本科院校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开展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试点工作,本科院校成为举办高职教育的六路大军中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打破现行职教“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实行“以课程或专业为中心”而非以“以学校为中心”的开放的高职办学体制,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自身发展的诉求。其次,加强与高职院校的资源整合,形成教育合力,节约国家教育投资成本。目前,并不是所有的本科院校都举办高职教育,“两型”高考模式意味着人才类型将会分化。众多重点大学中的研究型大学避免影响学术型教育质量,当前就不适宜举办高职教育,重点大学中的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大学,可以选择发展应用型、技术性专业进行3 -4 学制的高职教育,以满足和促进社会发展使命;一般大学,尤其是一大批工科院校和地方性院校,由于具备举办高职教育的各种基本要素,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使用人才。而高职院校一直进行这类人才的培养,办学资源、办学经验都较为丰富,实现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资源整合,可以实现教育投资资本的节约。[2]

3.2 大力培养服务行业及农村创业人才

适应社会需求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原则,也是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必需遵循的市场规律。适应社会需求,不仅要适应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的需要,也要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社会需求既是专业设置的客观依据,也是专业生存发展的基础。[3]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更需重视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提高服务经济、促进就业、服务“三农”的能力。高职教育技术服务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和适应性,江苏三大区域的高职教育现状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而不同。当前苏北地区,在专业设置上要以市场为导向,主动适应本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依据区域产业结构和社会人才需求,动态分析和把握区域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来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优势专业和新兴专业,用人才的广泛适应性来应付社会需求变化的多样性,专业链对接地方产业链,专业结构对接产业结构,努力构建专业设置与建设新专业开发与储备的可持续发展机制。[4]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3》对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的统计,计算得出苏北地区2012 年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是苏南的2.04 倍、苏中的2.16 倍,占本地区12.69%,和苏南的2.28%、苏中的7.02%相比要高的多,同时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超过第二产业中工业的生产总值,由此可以看出,苏北地区的工业发展,处于弱势地位。目前,苏北高职院校中涉农专业比例偏少,一些农业类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挖掘社会资源重视程度不高。同时,苏北高职院校专业性还不强,与目前苏北劳动力转移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等方面的社会实际也不相符合。[5]在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大力培养服务行业及农村创业人才,是苏北地区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主要路径。

3.3 实施“工学结合,梯次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在传统的观念中是“断头教育”、“次品教育”,学历层次低,学生素质不高,培养的人才是“蓝领”。虽然高职教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招生方式和培养目标上都进行了改革,但生源减少造成高职教育陷入困境的现状,还需要整个社会重新认识高职教育。这次国务院的《决定》对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进行了进一步界定,重新划分了我国的教育体系,实际是有其国际依据的。

1997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时指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同属于第三级教育(即高等教育)的第五层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以学术目的为主”的普通高等教育并存于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教育中,我国台湾就存在着研究生层次的技能教育。根据《决定》,我们今后的职业教育将包括高中、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几个阶段,还要有与职业教育特点相符合的学位制度(湖北职院技术学院2014 年6 月20 日进行了工士学位证书的尝试),这不仅使职业教育的层次丰富了,也使职业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发生了变化。

高职教育,一直被认为是以培养应用型和实施型技术人才为主,面向创造出具体物质文化成果的,把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高等教育。它要求培养的人才“更加定向于实际工作,并更加体现职业特殊性”,要求“获得某个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技术和专门技能。”现在职业教育的高移化,还需在原有的“工学结合”的基础上,实行“梯次递进”的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再是单一的技能型人才,还可以为技术人才、复合型人才。

3.4 构建高职教育外延发展的良好平台

就江苏省而言,高职教育目前呈现良性循环的是苏南地区,苏中地区有后发之势,苏北地区整体处于弱势。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对苏北地区不仅给予资金支持,也给予政策倾斜。省发改委2012 年度支持苏北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发展等的资金额度,是力争达到全省投入总数的50%以上,省高校招生计划也向苏北倾斜。苏北地区发展高职教育,有着政策环境的有利条件,学习其它区域的先进经验,构建现代高职教育外延发展的平台,借助外力促进本区域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不该忽视的。首先加强区域内合作,成立职教集团、职教政产学研联盟等社会组织。2014 年4 月,扬州市职业教育集团成立,这种紧密型合作体,有利于实施多元化的招生方式、打通升学渠道,实现资源共享。苏北地区需对现有松散型的合作进行反思与考量,学习苏中地区做法,寻找高职教育紧密型的合作模式。其次,在经济发展市场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苏北地区在整合区域内优质资源的同时,还需加强省内“南北合作”,还需放眼世界,瞄准高职教育的国际特质。在“走出去”的同时,更要考虑“引进来”,促使苏北地区高职教育国际化向纵深发展。[6]

4 结语

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程中,江苏高职教育必须形成整体新优势,实现技能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的资源整合,“抱团”发展,形成职业教育合力,同时发挥国家示范性高职学院、省级示范高职学院的重要作用,努力开创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新局面,为江苏省由教育大省向教育强省转变,为促进江苏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做出贡献。

[1] 谢勇,王彦. 江苏高职教育区域均衡化发展研究[J].支教通讯,2012(13):52 -56.

[2] 朱跃.普通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教育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2.

[3] 曾令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如何适应社会需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7(1):66 -67.

[4] 张龙.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建设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35):11 -13.

[5] 邓纯余.苏北高职教育与新农村建设关联性探究[J].党史文苑,2008(8):78 -79.

[6] 姜维.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路径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5):51 -52.

猜你喜欢
苏北院校人才
人才云
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 07:45:02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矿产勘查(2020年6期)2020-12-25 02:41:52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 03:34:10
留住人才要走心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9
“人才争夺战”
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 03:04:08
八路军新四军的苏北整编始末
文史春秋(2016年8期)2016-02-28 17:41:28
苏北发展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3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