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期戏曲家仲振履考

2014-08-15 00:49
扬州职业大学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泰州传奇

钱 成

(泰州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仲振履,清代乾嘉时期江苏泰州人。现存的《道光泰州志》云“皆能敷华藻,绍其家声”[1],但对于仲振履的相关信息,历代记载讹误较多。至于仲振履的仕宦经历,前辈学者叶德均《曲目钩沉录》沿用清《道光泰州志·文苑》内容,认为“仲振履于清嘉庆十三年中(1808)进士,后先后任广东恩平、兴宁、东莞、南海等地知县和南澳同知。道光元年(1821)以疾病告归,次年卒于家”[1]。此外,目前有部分材料云其曾任广东番禺知县,《道光泰州志》未见此说。笔者经查清李福泰修、史澄、何若瑶纂的清同治十年(1871)刻本《番禺县志》,知其确曾任过该职,以正讹误。

仲振履诗、书、画、曲皆精。清人萧凤台《弃余稿序》论仲振履诗如“秋水芙蓉,不假雕饰”[2]。

如仲振履题仲振奎《红楼梦传奇》三首诗曰:

十二金钗半折磨,生生死死奈情何;却怜情海波千尺,不抵颦卿泪点多。

绛珠宫里春空老,青埂峰前月易斜;只有芙蓉情种子,年年开作断肠花。

公子佳人意太痴,痴情何必仗仙慈。一声玉笛高吹起,即是红楼梦醒时。[3]

此外,2004 年北京中贸圣佳国际拍卖有限公司曾拍卖过一批清代进士书法册页,内有仲振履作品多幅。今国内江苏、辽宁、广东等多地省级博物馆均藏有其画作。

1 仲振履家世考

由于仲振履兄仲振奎在《红楼梦传奇》中自署“吴州红豆村樵仲云礀(涧)填词”,故自清代中后期以来,国内外治戏曲史者如日本青木正儿等,均将其兄弟视作江苏苏州人或江南泰州人[4]。直至赵景深和张增元两先生撰《方志著录元明清曲家传略》时,才根据《道光泰州志》之《文苑·仲鹤庆仲振奎仲振履》确定仲振履兄弟为江苏苏中地区的泰州人。

但以上诸先生对仲振履兄弟究竟属于泰州何地人、祖居何处、家世如何等情况均未作进一步的说明。笔者根据相关文献材料及亲临现场考察,得知仲振履家族祖居泰州东乡西场古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西场镇)。

其远祖仲基,山东人,字益庵,宋靖康初以武功授高邮判。宋高宗建炎戊申(1128)康王南渡,同族弟白庵、履庵,随衍圣公孔端友扈跸南迁,遂籍吴江,累官枢秘院学士。

其直系祖先仲昌,江苏沭阳人,明建文已卯(1399)举人,永乐甲申(1404)二甲八十名进士,正统五年(1440)任南京太仆寺正卿。

其后仲子宣迁居泰州富安场(今江苏东台富安)。进入清代后,该家族文人辈出,弦歌不绝。

仲振履的祖父仲素,字邦文,人称芍坡先生,为泰州地区知名儒生,制艺而外,其人诗歌词律无所不通。《道光泰州志》云:“仲素,仲基之后,庠生,能文,性情洒脱,好植花草,以诗酒自娱,修谱绘图。”[1]仲鹤庆《迨暇集》云其诗“冲和淡远,不事雕饰,虽意别工拙,而纯任自然”[5]77。今泰州图书馆存有仲素著《茗叟诗草》一卷。

仲振履之父仲鹤庆,字品崇,号松岚。乾隆十七年(1752)壬申恩科江南乡试解元,十九年(1754)甲戊科进士,官四川大邑县知县。文章诗赋冠绝一时。现存有《蜀江日记》一卷,《迨暇集》十四卷,《迨暇集古文》二卷,《芸香文集》一卷。《淮海英灵集·丁集》卷三收有其诗十首[5]77。民国泰州人韩国钧编纂《海陵丛刻·先我集》卷二刊收录其诗词十五首[6]。仲鹤庆还擅丹青,尤善写兰菊,而诗与书法亦工雅。笔者观泰州市博物馆藏其《墨菊图》,气韵生动,颇有自然之态。《扬州画舫录》、《墨香居画识》、《墨林今话》、《清画家诗史》等均对其有专门记载。南京、扬州、镇江和南通等地文博机构藏有其多幅画作。

仲振履之兄仲振奎,字春龙,号云礀(涧),又号花史氏,别署红豆村樵。《道光泰州志》说其:“诗法少陵(杜甫),为文精深浩瀚,出入三苏(苏轼父子三人),平生著作无体不有,而稿多散佚,所存惟《红豆村樵诗草》若干卷。”[1]

仲振履之弟仲振猷为泰州贡生,生平事迹不详。

笔者考证《吴陵(泰州)仲氏支谱》等资料,总结出清代乾嘉时期泰州西场海陵仲氏,目前有确凿资料可考共16 人,其中有文集流传后世者达十人之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仲氏一族,在文学创作上,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吴廷燮《迨暇集·序》云“闺闱之中,也不乏吟咏之声”[5]77。仲振履家族女性文人现留有《仲氏女史遗草》诗集[7]。

仲振履子仲贻勤(字受之,小字蓉宾),女仲贻簪(字紫华)、仲贻笄(字玉华)、仲孺人(佚名)全部能诗善文。仲贻勤受到家族特别是父亲仲振履的影响,在本邑少有“神童”之称。据仲家姻亲,泰州著名诗人宫国苞等记载,仲贻勤神清性敏,髫龄之际即脱口成诗,随父任职于粤东时染疾,生命垂危之时,犹不绝吟诵。著有诗集《蓉宾遗草》,现存嘉庆十三年(1808)刻本。清代安徽桐城派著名古文家,“姚门四杰”(姚鼐四弟子)之一姚莹著有《仲童子传》记载:“童子仲贻勤者,兴宁宰仲君柘庵子也。系出山东仲氏,世居泰州,为大族。……生而颖异,身骨清秀,为祖母钟爱。四岁能诵诗。七八岁,岐嶷已如成人。泰州岁荒,乡人出粟私赈,延柘庵董其事。有以伪信记冒赈者,众未之觉。贻勤时十一岁,在侧,独指其弊。其人具服。则仍善言遣之。同人皆大惊,以为明断而能忠厚,成人不及也。未几,柘庵嫂氏卒。兄云礀(仲振奎)先生老而无子,乃以贻勤嗣。执丧尽礼而哀。……贻勤读书暇时,辄与诸姊唱和,献二亲以为娱,承颜先意,无不至。无事则端坐,俨然不苟言笑。亲友有贫约者,必告柘庵为乞佽。与家人有小过,必为婉解而私训之。以是,上下咸服事之。以成人礼已而得咯血疾,属家人勿言,恐为二亲忧也。病甚,犹谈笑赋诗以娱亲意。十六年,元夕,忽解衣投柘庵曰:‘大孺人至矣’,遂跌坐而殁,殁年十六岁。”[8]

2 仲振履宦绩考

仲振履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中进士后,先后任职广东省内多处,历任皆有善政,为政安民,崇教兴学,捐资筑城,兴修水利,访民问苦,大兴盐业,繁荣经济,平息诉讼,禁赌除盗,整备军事,至今在多地留有美名。代表性政绩如他在恩平任知县时,主持修建金塘桥方便百姓出行;在兴宁任职时,为疏通河道,在干流航道中禁水车,利于盐运;调任东莞后,高度重视海防,修筑虎门碉台;到南海后,筑实桑园地基,促进农业生产。尽管这些工程工费不赀,多者甚至以数万计。但当时仲振履从关注民生和国防出发,身先士卒,终于成就了百年之利。特别是他主持修筑的广东虎门碉台,为后来的林则徐、关天培抗击英军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广东东莞,东晋咸和六年(331)立县,初名宝安。由于县城临近海滨,屡遭台风袭击。清嘉庆二年和六年,台风再次袭击,城池东西南三面城楼、两旁炮楼和百余处城墙被刮倒。此后尽管多次修复,但都不彻底。直到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仲振履调任知县时,个人捐出重资,全面修复城墙,造福了一方百姓。

清嘉庆十六年(1811),仲振履重修东莞韩苏书院,并改名墨池书院,作为生童肄业之所捐银圆500 圆,为修脯膏火之费,并作《重修墨池书院记》;重修罗探花祠,并以祠设探花书院;又改水口司公馆为养正书院,翌年改名文峰书院。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仲振履又倡建竹溪社学,该社学在东莞陈家坊侧,正座深五进,东西为朝厅,右辟为花园,成为东莞地区兴学育才之所,对该地区的教育影响极为深远。

明初以来,广东潮汕一带的食盐源源不断地沿着水路运往兴宁,然后再由脚夫肩挑到江西。盐船到达兴宁城外的南济桥和西河桥一带便停泊下来,到处分散露天堆放,等待转运。当时的盐商们既愁风雨,又怕盗贼,曾先后多次向兴宁主政官员要求增设盐业交易所,可该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嘉庆年间仲振履任兴宁县令后,看到兴宁商业的繁荣和税收的稳定还得依附于食盐的集散(当时兴宁各项税收二万两,公盐业一项就达一万两)。他借鉴家乡泰州唐代以来的淮南盐运管理方式,将各个分散的盐场集中到现盐铺街一带进行交易,并亲自题写了“盐铺街”三个大字悬挂街口。从此,这里成了兴宁地区食盐停放和交易的场所。该举措既方便了盐运,又促进了地方商业的繁荣,并使得该地成为兴宁城市中心所在,历经百年而不衰。

清咸丰年间知县张鹤龄续编的《兴宁县志》(署泰州仲振履柘庵原本,桐城张鹤龄琴甫续编)中有如下记载:“仲振履,字柘庵,江南泰州进士,嘉庆十五年任。文章经济名动当时,政令严明,整齐划一,修城垣编邑乘禁赌博除盗贼,皆后人所思慕者。尤留心文教,作养人才,修理韩苏书院,添设养正书院,拨盐引陋规数百金以为膏脯费,故一时文风蔚然称盛。考课日,每向诸生虚心访民间疾苦,是以兴利除害摘伏诘奸如烛照数。计云:在任六年,调东莞。去邑人士歌思不置焉。”[9]

据民国《东莞县志》卷三十三《前事略》载:“清嘉庆十四年,为彻底清除珠三角海上越南流窜而来的海上武装力量和盐枭私贩,清军在暂时平定海上动乱之后,在珠三角海岸增设水师官员,设广东水师提督驻虎门,改东莞水师营为水师提标前营,驻东莞县城。时任东莞县令仲振履在详细分析了海上动乱不息的原因后,向朝廷要求增设虎门同知,从地方行政的角度,切实加强对珠三角洋面的有效控制的对策。仲振履提出,如果要切实加强对珠三角东岸沿海的控制,就应该仿照香山县设澳门同知的做法,设置虎门同知严查船单,在虎门同知的管控之下,以达到‘夷船出入有所稽查,凶匪畏惧不敢复炽,盐枭私贩必知所畏惧’的效果。”[10]实际上,仲振履增设虎门同知之建议在嘉庆年间并没有得到朝廷的认可。不过,到道光二十五年(1845),珠三角海面再次陷入动乱,清王朝依据仲振履之议,设立了虎门同知。历史充分证明了仲振履建议的远见性和正确性。

3 仲振履著作考

《道光泰州志·仕绩》载仲振履之著作有《作吏九规》、《秀才秘籥》、《虎门揽胜》、《咬得菜根堂诗文稿》[3]。另笔者查阅南京图书馆藏泰州人夏荃编著的《海陵著述考》发现,其中记载仲氏别号群玉山木石老人,有《家塾迩言》五卷,诗集《弃馀稿》六卷,有北曲套数《羊城候补曲》一卷、南曲昆腔传奇《冰绡帕》和《双鸳祠传奇》等,另有《虎门纪游稿》。

在改编中,引子、A段、B段基本保持了原曲风貌,伴奏则采用了不和谐的小二度音程,以模仿锣鼓的效果,渲染节日的热闹气氛。

此外,嘉庆十六年(1811 年),时任广东省兴宁知县的仲振履,曾主修《兴宁县志》十二卷。该志署仲振履纂修,张鹤龄等续纂,今存清咸丰六年修民国十八年排印本。

他还重新刊刻《洗冤录集证》六卷(宋宋慈撰;清王又槐增辑;清李观澜补辑;清阮其新补注),同时将《石香秘录》一篇附后,并亲撰“成三字狱,冤比岳司勋,最可怜黄口女、白头亲,远戌闽疆,两地山川埋怨骨。挽六军心,忠先史阁部,止博得紫泥封、丹荔酒,荣施梓里,千秋俎豆奠羁魂”于书首。

现刊行的《全清戏曲》收有仲振履《双鸳祠传奇》。学术界普遍认为《双鸳祠传奇》国内已无存,据郑振铎著《中国文学论集》记载,在法国巴黎图书馆藏有清嘉庆庚辰年的咬得菜根堂刻本。值得庆幸的是,笔者经过查阅泰州图书馆古籍部所藏地方文献资料,发现藏有仲振履《双鸳祠传奇》清钞本。该钞本具体信息将另撰他文表达。

北京师范大学郭英德先生据道光《恩平县志》(卷十二)与民国《东莞县志》(卷五十一)考证,仲振履作《双鸳祠传奇》时,尚在广东恩平县令任上,时为嘉庆十四年至二十一年(1809 -1816)[11]。

但笔者发现,清刘华东撰有《书双鸳祠传奇后》一文,并有清缪莲仙识语附后。缪莲仙,名缪艮(1766 -?),字兼山。该文载于缪著《文章游戏四编》。书首有汪云任所作序,是序中概括说明了该剧内容。笔者摘录如下:“李君亦珊,福建闽侯人,任广东别驾,不得于其亲,一弟亦桀骜不驯。自甘凉解饷归,抑郁成疾,疾日笃且死,一棺以外,四壁萧然。其妻蔡氏谓老妇曰:吾夫甫死,无过问者,既久殡此,其何以归,我将死之,闻者或怜我之节,送我夫妇,我翁姑亦借以同归,我无憾矣。乃冠帔拜堂上,自缢死。移棺于庵,人莫不哀蔡之节,六合彩特码,亦卒无议归其葬者。同官某之妻,闻老妇言而悯之,乃嘱其夫醵金以助,已仍出二百金,且立庙祀之,粤中传此事久矣,柘安先生卸事闲居,素工音律,爰属为传奇,被之管弦。”[12]

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卷二《吊李光瑚夫妇词》云:“闽县李亦珊光瑚仕广州别驾,家庭多缺憾,一弟又桀惊不可驯,自甘凉解饷归,抑郁以死,棺久不得归。其妻蔡氏名梅魁,字如珍,有焚余集,卒年二十九,尝割股愈姑疾。谓老妇曰:‘吾夫死,无一过问者,设久殡此,其何以堪。我将死之,闻者或怜我之节,送夫枢归,吾翁姑亦籍以同归,吾无憾矣。’乃冠帔拜堂上自缢。其同官某之妻闻于老妇而悯之,属其夫醵金以助,已仍出二百金送之归,且立庙祀之。粤中南海知县仲振履为之填双鸳祠院本。振履字柘泉,一字柘庵,又号览岱庵木石老人,籍江南,长于倚声,此词尤哀怨动人。卷首有吾乡刘心香士棻先生题词,余调乳燕飞书其后云:‘苦雨凄风夜。把此卷、长吟一遍,数行泣下。夫妇人间多似鲫,似汝凄凉盖寡。尽辛苦、艰难都罢。委曲求全还未得,况无端、贝锦工嘲骂。心中痛,谁能写。肝肠寸断颜凋谢。却犹将、纲常二字,时时认者。为妇为儿无一可,此罪千秋难赦。说不出泪行盈把。博得旁观称苦节,想君心听此添悲诧。不得已,如斯也。’”[13]

由上述两则材料可见,其时正值仲振履卸任南海县令后寓居广州,闻知此事后于嘉庆十五年(1820)将此事写成《双鸳祠传奇》八折,同年由他的“咬得菜根堂”刻印成书,正文首页刻“双鸳祠”,流传至今。同时,仲振履还请广州的职业戏班绮春班上演此剧。清末福州学者谢章铤还为《双鸳祠传奇》题写《乳燕飞》词。诗人魏杰((1796——1876),字从岩,号拙夫,又号松筠,别号鹤山樵者,著名诗人、书画家、藏书家、慈善家,被后人称为“布衣名士”、“田园诗人”)也为《焚馀集》题七言绝诗四首。著名女诗人陈芸(字淑宜,一字芸仙,别署道山女子。福建侯官(今福州)人)的《小黛轩诗集》中也有诗吟咏。由此可见,仲振履所作《双鸳祠传奇》在当时文坛和剧坛影响很大。

关于仲振履另一部戏剧作品《冰绡帕传奇》的本事来源,学术界之前只提及清姚元之撰的《竹叶亭杂记》之记载,云:“张姬,盱眙汪孟棠观察云任爱姬也,早卒。汪固深于情者,思之殊切。都中友以‘茧子’呼之,谓其多情缠绵若茧也,汪即别号茧兹。家伯山太守为姬作传,汪归舟咏长律三十首,曰《秋舫吟》。”[15]

汪孟棠著作中最有影响的即为诗集《秋舫吟》,这是汪孟棠于运送瑶娘灵柩的途中在船上依《佩文诗韵》写成的三十首悼念诗,抒发对瑶娘刻骨铭心的思念,可谓声声泪,字字血,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无论是诗的艺术还是其所抒发的感情,都令读者为之倾倒。

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任职广东的仲振履结识汪孟棠后,以此事作为素材,谱写了《冰绡帕传奇》。《冰绡帕传奇》二卷,二十四出,应未刊行,但可能在舞台实际演出过。该剧于民国二十三年(1923)被刊入《珊瑚月刊》。笔者观现藏于私人之手的民国二十六年(1937)排印,清太谷学派(后泰州学派)李光炘(龙川)传人、泰州学者高尔庚的《井眉居诗钞》所收录的《海陵杂诗》中有诗云:“东塘著述坂埨庄,一卷桃花独擅场。为想柘翁堪接武,冰绡遗墨谨收藏。”他将仲振履创作《冰绡帕传奇》与孔尚任在泰州创作《桃花扇》相提并论。诗后注曰:“仲柘安振履大令撰有《冰绡帕传奇》,未梓,现藏庚家。”此外,清人王荫槐的《蚍庐诗钞·重题张瑶娘遗像序》云:“嘉庆辛末,孟棠赴试春明,携其姬人张瑶娘同车,卒于宣武旅舍,载棺南归,丁卯通籍出宰番禺,同官仲柘安明府为《冰绡帕传奇》,付鞠部演之。”又云:“孟棠姓汪名云任,盱眙人。张瑶娘卒于嘉庆十六年,柘庵谱为二十二年。”[16]民国陆铨编著的《泰县著述考》也云:“此剧演绎任凤举与妓女秦瑶娘事,似以真人真事而敷衍之。”[17]由此可见,《冰绡帕传奇》的主人公任凤举其实就是仲振履的同僚汪云任,秦瑶娘其实就是汪云任的爱侣张瑶娘。仲振履将现实人物改名换姓编入戏剧,实为创作虚构之需要。这也说明仲氏是娴于戏剧创作规律的,充分认识到了文学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仲振履摆脱当时已蔓延的案头戏曲影响,以时事为题材,编写广大百姓喜爱的戏曲作品,并将剧作付之于演出实践,实在难能可贵。他的剧作在当时的文坛和剧坛都曾经引起较大反响,特别是他把当时社会关注的一些爱情方面的典型案例编写成戏曲,既符合戏剧创作的题材需要,又弘扬了爱情真谛和“真善美”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社会舆论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十分符合普通观众对戏剧的审美需要。

仲振履所作的(北双调·新水令)《羊城候补曲》,作为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把种种官场丑态表现得活灵活现的散曲作品,可与元代睢景臣的《哨遍·高祖还乡》相媲美。如《羊城候补曲》有“那离家的更关心骨肉抛,但听得故里年荒便魂掉了。还有那双亲迈老,怕作蔡中郎哭沟壑爹娘饿莩”句,其直揭官场丑态,退隐林下之志,观该曲即可得知。

4 仲振履交游考

仲振履长期专注于戏剧创作,加之具有较高的书画创作水平,与其兄仲振奎一起,与著名诗人、画家、剧作家汤贻汾结为好友,双方交往甚密。仲振履还曾在汤贻汾任京口(镇江)守备期间,应邀与其一起观看著名书法家、诗人、戏剧家王文治的家班演出。据《汤贻汾年谱》载,汤贻汾著有长诗专门纪述此事。

今存汤贻汾所撰国画理论名著《画筌析览》前有仲振履所作序文:“乙丑余乡冯墨初自邗上归,出《书筌》见示,所论诸法精当简要,画家秘籥也。第为问业者随事指陈,法虽兼备,而论未条分,私拟划成段落,每段仍加以注释,庶初学了然,不致迷于所向。时遭北水骤至,流离满野,邑侯属主赈事。戊辰复捧檄南来,此事久废。越癸酉,雨生摄齐昌都尉事,与余同官。偶与谈及是篇,雨生笑曰:‘一君九年之愿,仆己代偿之矣。’盖雨生任三江时曾分其目为十则,每则为之注。篇所未及引伸之,篇所迭见锄去之。虽神明之妙存乎其人,而析北苑之传为南车之示,俾《画筌》一篇与《过庭书谱》永垂于后者,雨生力也。岂特偿予素志已乎?嘉庆癸酉重九日,蒲涛仲振履柘庵氏序。”[18]由此文也可看出仲振履的书画艺术修养。

2012 年杭州西泠印社拍卖的清代著名画家华冠嘉庆十三年(1808)作的《秋江罢钓图》纸本册页(六十四页),上有洪亮吉、法式善、铁保、赵翼、郭麐、汪叔明等五十三家诗文。后经收藏大家朱孔阳及上海图书馆庋藏,传世至今。值得注意的是,画作上与洪亮吉、法式善、铁保共同题写诗文还有仲振奎、仲振履兄弟。仲振履所题词作为“冻雪初晴处,南枝冰坼红香吐。展卷祇徊,犹想见先生风度。记得儿时,问字扬州路。曾学诵,东阁新诗句,叹息短梦无复。灯前听雨今日殊江晤,白头老我人非故。漂泊天涯,更怜尔少年羁旅,见说年来不向花间住。问红楼春老谁为主,纵交情烂漫,争得故园归去。”另记:“戊寅夏月,禺山暑中,喜小榭世讲过访,出小红雪楼图见示,盖其曾大父星腴先生之居室也,先生为先君子同门年友。余儿时屡谒于邦上,于今已四十余年矣,披图怅望,章成安上,奉一阙以志感喟。柘庵仲振履题。钤印:振履、柘庵。”由此可见,仲振履与华冠有通家之好,并可能与洪亮吉、法式善、铁保、赵翼等清中期著名文人也有直接交往。

2014 年保利香港春季拍卖会上拍的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徐骧画《小红雪楼图卷》上有庆保、陈孚恩、陶澍、吴荣光、叶绍楏、李宗昉、李宗瀚、许乃济、李鸿宾、孙尔准、潘恭辰、姚元之、李廷钰、韩鼎晋、颜检、廖寅、陈銮、潘世恩、潘曾莹、曾燠、邓廷桢、李星沅、郑祖琛等时任都抚大臣,张维屏、程恩泽、范仕义、朱昌颐、潘曾绶、舒梦兰、许之翰、尚镕、欧阳绍洛、吴兰修、钱仪吉、宋九芝等一时名士所作之跋。其中,我们又可见仲振履之跋。

今泰州图书馆所藏仲振奎的《红楼梦传奇》封题写着“嘉庆已末新镌”、“绿云红雨山房藏板”,署“吴州红豆村樵填词”,其后是“嘉庆三年岁在戊午(1798)旦月望日红豆村樵自序于小竹西”之《自序》,署“红豆村樵识”之《凡例》,署“河间春舟居士题”之《题词》,及曾宾谷、蒋之让、黄郁章、郭坤、詹肇堂、俞国鉴、祝庆泰、徐鸣珂、袁镛、陈燮、邹由宁、张彭年、姜风喈、黄钰、吴会、仲振履等十六人的题词[19]。而其中最有名望者,当属曾宾谷即曾燠。

曾燠,字庶蕃,一字宾谷,晚号西溪渔隐,江西南城人,官至贵州巡抚,清代中叶著名诗人、骈文名家、书画家和典籍选刻家,被誉为清代八大家之一和一代骈文宗师。曾燠于乾隆朝后期任两淮都转盐运使。在职期间,鼓扬风雅、提倡创作,对扬州诗坛的再度兴盛功不可没。他以其幕府为中心,汇集了一大批优秀的诗文创作者和文化名流。由此可见,仲振履曾参与了以曾燠为中心的扬州幕府戏曲作家群的创作和赏析活动。

詹肇堂,江苏仪征人。据清同治《续纂扬州府志》卷十三《人物文苑》载:“詹肇堂,字南有,号石琴。乾隆六十年(1795)举人。早岁博洽经史诗学,晚唐词,以玉田、白石为宗。运使曾燠闻其名延入幕,与题襟馆诸诗人共树旗鼓诗,载《邗上题襟集》。著有《心安隐室诗》十一卷,词四卷。”[20]

蒋知让,则为清代著名戏曲家蒋士铨之第三子。俞国鉴、陈燮、徐鸣珂、吴会、姜风喈等为当时泰州籍文人,且均与仲振履有姻亲或世交之谊,并同为泰州芸香诗社成员。

陈燮,字理堂,一字澧塘,泰州人。清乾隆四十二年拔贡,嘉庆三年举人。壮游京师,著名文人毕沅延为上客。有《隐园诗集》。他与著名诗人黄景仁(仲则)和张问陶(船山)均为好友。

徐鸣珂,字竹芗。入仕后以军机章京之职位重朝堂,与纪昀等人诗酒唱和于京师,后因涉两淮盐运使卢雅雨案而被发配新疆伊犁,复又奉诏回京参修《四库全书》。徐鸣珂常与同邑仲振奎、仲振履和团维墉、纪桂芳等戏曲家往来。泰州图书馆藏徐鸣坷《东咏轩笔记》钞本中云:“友朋雅集,鼓琴瑟,吹洞箫,自度曲,被歌声。”[21]

仲氏兄弟另一密友,泰州名士,芸香诗社主持人之一宫国苞(字霜桥),同样出身于泰州科举世家,为明末著名文人宮伟鏐之后裔。宫氏家族自明末至清中期,中举者达四十多人,中进士者8人。笔者认为,《红楼梦传奇》所署的“吴州红豆村樵填词,同里邗亭居士按拍”的邗亭居士,可能就是宫国苞。其人曾入“扬州删改词曲馆”即扬州词曲局,熟谙曲律,具有较高的案头校曲水平。

此外,嘉庆十三年(1806),仲振履曾为时任扬州知府伊秉绶作画并题诗:“江南江北佳丽场,风流第一夸维扬。何幸三贤得其四,又见玉皇香案吏。”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宁化人。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进士。累官至刑部郎中。为官清正,有善政。任扬州知府时,是一位既有文名,又有政声的文章太守。仲振履称其为扬州第四贤,足见二人关系之密切。西泠印社2010 年秋季艺术品拍卖会曾拍卖过江苏泰州仲氏家族旧藏伊秉绶嘉庆十三年(1806)所作行书古文立轴,上款为“云江六兄属”,落款“丙寅初冬伊秉绶”。

上文所提及的姚莹,与仲振履为同科进士,二人交往深厚。姚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幸翁,抗英名臣。曾因林则徐的推荐,任台湾兵备道。期间,他与台湾总兵达洪阿通力合作,多次击败来犯的英军。但由于清政府执行投降政策,1843 年姚莹反以“冒功”罪入狱被贬。其后,姚莹曾复任广西按察使,署理湖南按察使,以积劳卒于任。

5 结语

与其兄仲振奎相比,仲振履的戏剧创作总数有所不及,但他的交游之广、著作之多、政绩之著及对家族内部文化教育和泰州地域文化的影响,却是同时期泰州籍文人之翘楚。以他为中心,在乾嘉时期的泰州,组成了包括俞国鉴、陈燮、徐鸣珂、吴会、姜风喈、邹熊、团维墉、纪桂芳等在内的芸香诗社,成为继清初泰州地区以吴嘉纪、黄云、费密、杜睿等遗民诗人为代表的文人群体后的又一地域文人群,在泰州文学与文化史上影响深远。特别是其与乾隆、嘉庆两朝一些著名文人、名宦如曾燠、姚莹、伊秉绶、汤贻汾以及洪亮吉、法式善、铁保、赵翼的交往,十分值得进一步挖掘研究。其人作为首部“红楼”戏曲《红楼梦传奇》创作的直接参与和最早评阅者,首次刊刻的主持者,以及在《红楼梦传奇》谱写完成后迅速在扬州地区实现舞台演出方面所作的贡献,也应得到应有的承认[22]。

[1] 王有庆.道光泰州志[M].陈世镕,纂.清道光七年(1827),泰州图书馆藏.

[2] 邹熊.海陵诗汇[M].钞本.泰州市博物馆藏.

[3] 钱成.仲振奎及其“红楼第一戏”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7.

[4] (日本)青木正儿. 中国近世戏曲史[M]. 王古鲁,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58.

[5] 钱成. 清“红楼戏”首编者仲振奎家族文人群略考[J].贵阳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73 -79.

[6] 韩国钧.海陵丛刻[M]. 扬州大学瘦西湖校区图书馆藏民国汇校本.

[7] 仲振奎.仲氏女史遗草[M]. 清嘉庆辛未年(1811)广东兴宁刊本.泰州市图书馆藏.

[8] 姚莹.中复堂全集[M]. 清同治六年(1867)安福县姚浚昌校刊.安徽省图书馆藏.

[9] 仲振履柘庵原本,张鹤龄琴甫续编.兴宁县志[M].清咸丰六年(1856)修,民国十八年(1929)排印本,1929.

[10](民国)陈伯陶.东莞县志[M]. 广东省东莞县养各印务局,1911.

[11]郭英德.论明清传奇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4):56 -62.

[12]缪艮.文章游戏四编[M]. 清道光元年(1821)藕花馆藏稿本.

[13]谢章铤.赌棋山庄词话[M]//唐圭璋.词话丛编.北京:中华书局,1986.

[14]梁廷楠.曲话[M]//中国戏曲研究院.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八.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60.

[15]姚元之.竹叶亭杂记[M]//谢国桢.明清笔记谈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6]王荫槐.蚍庐诗钞[M]. 清光绪七年(1881)江苏盱眙王氏紫花馆刻本.

[17]陆铨.泰县著述考[M].南京图书馆藏稿本.

[18]汤贻汾.琴隐园诗集[M]//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19]仲振奎.红楼梦传奇[M]. 清嘉庆已末(1799)绿云红雨山房原刻本.泰州图书馆藏.

[20]方浚颐. 同治续纂扬州府志[M].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扬州图书馆藏.

[21]徐鸣坷.东咏轩笔记[M].泰州图书馆藏钞本.

[22]钱成.《红楼梦传奇》在红楼戏曲改编与传播史上的地位与影响[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2 -64.

猜你喜欢
泰州传奇
泰州海陵区刚柔相济 深抓中小企业责任落实
安-225,昨日的传奇
幸福水天堂——泰州
漕运,一段行走在水上的传奇
泰州姜堰区 实行“三检查、两确认、两注意”
传奇 下
传奇 上
坚持,造就传奇
泰州古韵
逍遥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