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恒斌
我家住铜川市印台区,有苹果园80亩,其中挂果园20亩。1986年首次在旱塬洼地建苹果园5亩,这5亩园自盛产果距今已经20多年了,共获总产值100.81万元,年均产值5万余元。最高年份全园总产量2.5万kg,产值11.8万元(自食及送亲友的除外)。如今全园已间伐了14株树,剩余196株树生长健壮,园貌整齐,仍是我们当地的示范园。回顾自建园至今近30年的果园管理历程,我有过许多次失误,每次都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下面,我总结一下这些失误和由失误而得到的启示,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参考和帮助。
1.1 失误 1985年,我计划新建5亩苹果园,占用麦田和空地(原来是瓜田)各半。当年秋季整地,第2年春季一次性栽植优质红富士和秦冠苗木210株,株行距3 m×5.27 m,分4行栽植。栽植时,麦田和空地同样采用了打坑、扩穴、施肥、蘸泥浆栽植、栽后浇水、覆膜等技术措施。到了7月份,空地栽植的两行百余株苗木全部发芽成活,新梢平均生长量10.5 cm;麦田栽植的两行百余株苗木仅有2株发芽,且芽叶萎蔫,其余苗干虽未失水但也没有发芽的迹象。麦收后,我立即翻地浇水,7月中旬遇大雨,麦地的苗木才慢慢开始萌动。在随后的几年里,我继续在栽了苹果苗的麦地里种植油菜、小麦等农作物。
总结分析,我的失误之处有二:一是没有果断将麦田翻掉,改为空地栽树建园;二是在栽了苹果苗的地里套种其他农作物,造成农作物与新栽苗木争肥争水,直接影响了成活率和生长量。而栽了苹果苗的空地,我也连续2年在其间育花椒苗,因出苗率差,该地两年处于空地期,促进了新栽苹果苗的成活和生长。
1.2 损失 有比较才有鉴别。1986年秋,空地上栽的苹果苗木当年新梢平均生长量为27.5 cm,发芽率为58%,而麦田里栽的苹果苗木当年新梢生长量仅3.5 cm,发芽率约10%,而且全是秋梢。栽植3年后比较,空地上栽的苹果苗木枝条生长总量达到147.23 cm,成枝率100%,树体基本成形,主干平均粗度6.1 cm;麦田里栽的苹果苗木枝条生长总量只有25.3 cm,成枝率不足5%,主干粗度基本没有变化。
如今时过28年,麦田里栽的苹果树主干平均粗度28.5 cm,树冠面积平均18 m2/株,而空地中栽的苹果树则分别为46.8 cm和36 m2/株。前者树体矮小,年均亩产值不足万元,后者枝长体健,年均亩产值4万~5万元。
1.3 启示 不提倡在高秆作物田中栽树建园,以及在幼园兼套高秆作物,因为作物与果树争肥争水非常厉害,对后期产量和果实品质影响甚大。如果要在苹果园中间作,应选择瓜类、豆类等低秆作物。
2.1 失误 在确定主栽品种的路上,我走了不少弯路。1989年,陕西铜川印台区二果树场引进了一批苹果“新品种”,狂热的品种宣传让我动了高接换种的心思。当年春季,我将栽植了3年的优系红富士高接成世界一、金矮生、红月、乔纳金等13个“新品种”,成活的70多株树3年后挂果,并于1993年在铜川首届苹果节上赢得美名。然而,由于无规模产量便没有效益,无奈之下1995年我又将这些品种改接为红富士,同时将30株秦冠改接为乔纳金。1999年,因乔纳金挂果后无市场,我只得再次将乔纳金改接为嘎拉。
2.2 损失 红富士本是优良品种,结果因为我盲目换头改接,造成近百株本应在挂果期的苹果树10余年未能挂果,直接经济损失20多万元。如今那些当年被高接换头过的树,树体矮小,产量低,高接病(病毒病)、腐烂病不断发生。
2.3 启示 苹果是长效产业,更换品种一定要慎之又慎,不光要看新品种的果实品质,更要关注周边地区的生产规模,并且考虑好将来的市场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