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骞,张慧婷
(1.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学校,天津 300457;2.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通过中国知网搜索,关于教师(特指“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的综述研究,主要有6篇文献,[1]这6篇文献分散在2008~2013年六年间,如果从期刊来源看,其权威性并不是很高。在幸福感研究的各种对象中,有资料表明,老年人最多,教师居中。[2]对教师幸福(感)的研究,大约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3]接着几年间展开了很多的问卷调查研究,自2007年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第11届学术年会(主题为“教育与幸福”)之后,出现了研究的高峰期,研究转向了教师幸福、教育与幸福、教育幸福、幸福教育的理论探讨。
教师幸福感,通常直接利用“幸福感”来定义,主要包括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和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 well-being,PWB)。[4]心理幸福感强调人的潜能充分实现,主要包括自我接受、同他人的积极关系、环境控制、自主性、生活目标、个人成长;[5]但据统计,国内近三分之二的教师幸福感的研究都是采用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4]包括认知与情感两个部分。认知部分指的是生活满意度,情感部分指的是积极和消极情感。一个幸福感较高的人一般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体验到的正性情感远多于负性情感。[5]当然也有一些研究把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整合在一起,比如把教师幸福感界定为教师能自由发挥潜能、满足自我物质性和精神性的需要、实现自我理想和自身价值、从而获得的一种积极的主观体验,[6]把教师幸福感归结为:教学成就感、工作满意度、班级管理能力、教学创新、自我提升、社会支持。[5]
关于幸福感,还有一种就是社会幸福感,[7]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集体、社会之间关系质量及对生活环境和社会功能的自我评估,主要包括社会整合、社会贡献、社会和谐、社会认同、社会实现五个维度。
研究教师幸福感的方法,除了访谈法、生活事件记忆测量法、文献资料法外,主要是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的关键在于调查量表。目前人们所使用的调查量表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使用国外幸福量表或在其基础上的修订版。比如《总体幸福感量表(GWBS)》,由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包括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快乐心境、情感和行为控制、松弛与紧张6个因子,共计33个项目;《心理幸福感量表》,由美国Wisconsin-Madison大学Ryff教授编制,主要由自主、环境驾驭、个人成长、积极的人际关系、生活目的和自我接受6个因子构成;《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包括总体情感指数量表(共8个项目)和生活满意度问卷(1个项目);《人脸量表》,由Andrews和Withey于1976年编制,是一种非言语性的幸福感量表。另一类是借鉴国内学者编制的幸福量表或者自编量表。比如邢占军编制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包括知足充裕体验、心理健康体验、社会信心体验、成长进步体验、目标价值体验、自我接受体验、身体健康体验、心态平衡体验、人际适应体验、家庭氛围体验等10个维度。[8]苗元江编制的《综合幸福感问卷(MHQ-50)》,包括两个模块(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幸福感),生活满意、正性情感、负性情感、生命活力、健康关注、利他行为、自我价值、友好关系、人格成长等9个维度,共50个项目。[9]大部分硕士论文研究采用了自编教师幸福感量表。
国内研究者自编的量表较为关注教师职业的特点,从对教师职业的认识(职业认同、从业动机)、职业交往(学生交往、同事交往、领导关系、家长交往)、专业成长(教学动机、自我效能感、工作成效、工作自主性)、学校管理、社会地位和社会支持等方面设计教师幸福感调查问卷。值得一提的是,国内有心理学背景研究者研制的量表多数进行了严格的测量学检验,而其他的都没有。
教师幸福感的研究,总体结论出现了很大的差异。如一些研究认为,教师的总体幸福感较高,或处于一般和比较幸福之间;[10][11]而另一些研究与之相反,中小学教师幸福感状况不容乐观。[12]
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教师幸福感的调查结论也存在差异。(1)在性别、职称、学科(主科与副科)、学历(高与低)上,呈现三种不同的结果:强、弱以及无明显关联性。(2)年龄(教龄)。有研究表明教龄与教师幸福感之间存在U型关系,有研究则发现,教师职业幸福感在年龄上大致呈现出“强—弱—强—更强”的变化趋势。(3)学校类型及学段。有的结论是不同学段的教师幸福感无明显差异。也有其他的结论:学段越高,教师满意度越低;初中教师总体幸福感高于高中教师;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水平随学段增高呈递增趋势。(4)工作收入。大部分研究都认为收入是影响教师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收入越高,幸福感越强;但也有研究表明,收入不同的教师,幸福感无明显差别;还有研究认为,经济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极为复杂,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
根据对教师幸福感是增强还是削弱,我们把影响因素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大类。[11][13]
1.学生的成长与进步。这是最能增强教师幸福感的因素之一,学生的进步是教师工作的价值体现、教师劳动成果的对象化形式,教师也在学生的进步中获得了自身的提高。
2.工作的稳定和安全。教师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说,工作和工资是相对稳定的,而且安全,生存、生活有保障。
3.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职业的热爱是一个人从业最稳定而持久的动力,并能推动其战胜困难、获得职业成就。
4.领导、家长的信任、尊重、支持与肯定。领导的赏识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教师工作成绩得到认可,有获得奖励与发展的机会;家长的信任、尊重和肯定意味着相信教师的教育能力、人格力量,是对教师辛勤劳动的承认和报偿。
5.和谐的人际关系。普遍认为,人际关系是最影响心情和情绪的因素,包括教师之间、师生之间,还有与领导之间。
6.合理的期望和良好的心态。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有良好的心态来面对每一个学生,以平和的心态来看待工作,发现教师这一职业的艺术性和创造性,同时获得幸福的体验。
1.薪酬和付出不相配,教师待遇偏低。教师的工作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需要无限扩张,这种投入不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精神、知识的付出,教师劳动的高产出与低收入不相配。
2.社会地位较低,而且要求过高。教师的经济收入不及国家的公务员,权力也不大,但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圣人化,加上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化为对教师的功利期盼,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3.精神压力太大。教师每天早出晚归,除了上课、备课、批改作业,还要参加会议、应付检查、管理学生、接受各种继续教育培训等。
4.学生表现不佳、难管教,家长不支持。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经不起批评教育;同时家长和教师在教育目标、方式上还存在分歧,教师得不到学生和家长的理解,产生挫折感。
5.学校管理不当。学校把升学率与经济挂钩、对教师关心不够等管理方式,会直接导致教师工作热情减少、不自信、自卑、抑郁、嫉妒等一系列的消极情绪。
6.对教改的不适应。一些教师对教育的诸多改革感到无所适从,尤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新的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教师观和学生观等,正在猛烈地颠覆着教师所固有的职业习惯和思维定势。
1.研究结果或结论差异较大。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或者一个地区中小学教师作为群体,其幸福感应该具有一个总体特征,幸福感在一个什么程度上,大致不会有很大的差异,可是我们见到了有些差异很大的调查结果。这可能出于多种原因,有研究方法的原因,但更与我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和教师幸福感的理解有很大的关系。
2.研究主体的缺陷。理论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无可厚非,但对于教师幸福感研究如果缺少教师自身或学校管理者的研究,显然是一个很大的缺陷。因为体验、感受具有强烈的个体性和独特性,具有这种经历的人作为研究主体才有说服力和普适性。理想的状态是多重身份研究主体的结合。
3.研究的综合性不够。幸福感是人的感受与体验,而人既有物质生命,更有精神生命,社会的、经济的、心理的、伦理的、哲学的等多角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显得十分重要;我们认为教师幸福研究的社会视角和伦理视角越来越显得重要。
4.研究方法的片面性。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可以分为主观与客观两类,在目前很多研究中,比较关注诸如个体的人格特征、价值观念、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等主观因素,而较少涉猎诸如文化环境、工作环境、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等客观因素。合理的研究应该是关涉主、客观因素的综合研究。
5.研究工具的缺陷。到目前为止大多数使用的测量工具都是借鉴国外的,最多是加以改进,但其内核和思想并没有多大改变。因为幸福感与社会文化、管理体制、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极大关联,所以研制适合我国甚至地区特点的测量工具显得很是迫切和重要。
6.教师幸福感本质认识的偏颇。在上述各种研究中,大多数主要集中在教师主观幸福和心理幸福感这两个方面,而有所忽视教师的社会幸福感。教师幸福感的主观、心理、社会三个方面各自代表三个不同的角度,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职业的社会性和伦理性,教师的幸福感研究只有与社会贡献和社会伦理结合起来才更具有价值。
7.教师幸福感两大来源的权衡。其实教师的幸福感就两大来源:自身和外部。教师的经济收入、社会和文化环境、成长的支持条件等外在因素最终只是起着辅助和支撑作用,最为根本的还是教师的职业理想与兴趣、职业道德与价值取向、职业观念和能力等内在因素。心中有信念、调整好心态是教师获得幸福感的核心;积极心理学也告诫我们,教师内在的积极力量才是教师获得幸福的源泉。
[1]卢青,成云.教师职业幸福感综述[J].江苏教育研究,2008(2);程雯.教师幸福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8(8);黄海蓉,苗元江,黄金花.我国教师幸福感研究概观[J].中国校外教育,2008(12);陈学金,邓艳红.近几年国内教师幸福感研究述评[J].教育导刊,2009(3);张中伟.教师幸福感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教育探索,2011(9);张蓉.教师职业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7).
[2]刘会会.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的综述[J].科教文汇,2010(10).
[3]刘次林.教师的幸福[J].教育研究,2000(5);檀传宝.论教师的幸福[J].教育科学,2002(1).
[4]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8).
[5]苑丽恒,杜丹.初中教师幸福感的结构及问卷编制[J].心理研究,2011(2).
[6]曾抗.中学教师幸福感研究——学校文化管理视界[D].天津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陈浩彬,苗元江.幸福与幸福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7).
[8]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9]苗元江.心理学视野中的幸福[D].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0]杨婉秋.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04);李郭保.农村初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姜艳.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08(9);谭贤政.教师职业活动幸福感的调查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梁育,容乐,彭囝.农村初中教师幸福感问卷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研究,2011(10).
[11]杨骞.天津滨海新区中小学教师幸福感调查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3(3).
[12]肖杰.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思考——以大庆小学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曹建强.酒泉市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雷燕.幼儿教师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2006;王继荣.大连市初中小学教师主观幸福感的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学位论文,2006;张传月,赵守盈.小学救师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导刊,2007(6);王传金.C市小学教师职业幸福现状调查报告[J].当代教育科学,2009(22);童富勇,金优尤.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要素的调查与分析——以杭州市中小学为例[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杨远芳.教师幸福感的调查报告[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05);
[13]许琼华.教师职业幸福感从哪里来[J].教育科学研究,2005(6);涂元林.谈当前中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缺失[J].中国教师,2006(7);柳海民,林丹.教师职业幸福感来源的误解及澄清[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8(1);赵洁,等.教师职业幸福感视角下的学校管理[J].新课程研究,2010(2);钱兵.教师幸福感缺失的原因探析及重构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张冲.教师幸福感发展状况和培养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