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情决定论的哲学思考

2014-08-15 00:47谢霄男苗国厚
唐山学院学报 2014年5期
关键词:国情生产力要素

谢霄男,苗国厚,2,李 净

(1.电子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成都611731;2.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0074)

任何一个国家的国情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状况会随着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而变化。

一、国情决定我们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国家的生产方式决定本国的发展状况,国家的社会性质决定本国的基本面貌。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教条、僵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就难以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容易作出错误的决策。因此,我们要立足国情,就是要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一)国家的生产方式决定本国的发展状况

任何国家都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存在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每一个国家都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中成长和发展起来的。各个国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并不总是相互适应的,当现存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时,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良性发展,就需要变革生产关系,而当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应现存的生产关系时,就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使其与现存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如果以僵死的、固定的眼光去看待本国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该国的发展就会走入死胡同;而擅于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不断地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该国就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何时调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采取何种手段以及在调整二者关系的过程中矛盾激烈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国家发展的整体状况,而这三方面均是由一个国家的客观物质力量决定的[1]。我们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所有的客观物质力量都能够影响社会的整体发展状况,只有那些可以制约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调整的客观物质力量,才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性力量,并影响社会整体的发展状况。任何国家都是在一定生产方式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前进的。国家、民族与政党的命运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能否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和整体发展状况。利用好在一定历史阶段上对社会发展起决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客观物质力量,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以及政党长盛不衰的现实要求。

(二)国家的社会性质决定本国的基本面貌

社会性质,也就是社会形态,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国情。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的社会性质不同,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的发展状况也就不同,国家的社会性质决定着国家的基本面貌。有什么样的社会性质,就有什么样的国家面貌。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马克思指出:“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特征的社会。”[2]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社会性质的特征,也即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该国的上层建筑。自从有人类文明以后,人类社会共出现过五种基本的社会形态,分别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以及社会主义社会。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同,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矛盾也就不同。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生产资料是公有的,不存在阶级剥削和压迫,人与自然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奴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生产资料有了剩余,开始出现私有观念,进而产生了私有制,阶级剥削和压迫随之而来。奴隶主和奴隶的矛盾是奴隶制国家的主要矛盾。封建社会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农业生产,农民除了生产必需的农业产品,还生产大部分手工业品。地主主要是通过地租盘剥农民。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封建制国家的主要矛盾。资本主义创造了比过去一切世代生产力总和还要多的生产力,但这种发展是以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为代价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国家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消灭了剥削和压迫,但落后的生产力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主要矛盾。此外,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还要经历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因此,我们要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和分析国情。

(三)脱离本国国情,容易作出错误的决策

后列宁时代的苏共,未能用动态、发展的眼光分析本国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所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在严重脱离本国国情的基础上作出了许多错误的决策,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的前程。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但对于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搞了很多年都没有搞清楚。列宁虽然有过脱离本国国情,急于建成社会主义的严重失误,但他及时叫停了脱离国情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制定了符合本国国情的“新经济政策”。列宁搞新经济政策的思路是比较好的,然而,当苏维埃俄国进入后列宁时代,苏共领导人在对基本国情的判断上,没有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相结合,教条僵化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抛弃了列宁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方法和原则[3],以致出现了严重的失误。斯大林在1936年就向全体人民公布,苏联已经进入到了社会主义。苏共十八大更是强调苏联已经逐步过渡到了共产主义阶段。这对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刚刚完成的苏联而言,是严重脱离国情的决策。斯大林以及由其领导下的苏共,过早地结束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脱离客观实际地推行“建成共产主义”的战略决策。赫鲁晓夫于1961年在苏共二十二大上提出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赫鲁晓夫的这一决策,完全是脱离客观实际作出的主观判断。勃列日涅夫于1967年指出,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勃列日涅夫甚至在1977年将苏维埃俄国已经建成了“发达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论断写入了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后列宁时代的苏共领导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尽管是不断发展的,但这种发展是建立在忽视本国国情,教条、机械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的,由此所作出的决策也是无益于社会发展的。

二、国情决定我们不能孤立、主观地看待事物

国情以及国情各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客观地分析问题,而不能用孤立的眼光主观地看待事物。

(一)国情以及国情各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我们不能孤立地看待事物

国情是一个统一的大系统,涉及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状况、经济状况、文化状况、科技状况、自然状况、地理状况、社会状况、国际环境等方方面面,其所含涉的面之多、对象之复杂、认识难度之大是超出我们想象的。如果以孤立的观点去认识国情、分析国情,就很难客观地、如实地、准确地把握国情。任何国家的国情都具有复杂性,原因在于国情的构成要素十分庞杂。国情以及国情各构成要素的这一特性,使得我们在认识和把握国情本质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然而,国情以及国情的各个构成要素并不是一个个封闭的个体,而是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不同的国情以及国情构成要素之间,总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相互依存或相互依赖,这为我们从宏观上把握国情,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恩格斯对这一现象有过形象的描述,他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4]国情的基本特点决定了我们在认识国情、了解国情、分析国情的过程中,也要将其视为一幅画面,而将国情的各构成要素视为画面中的组成部分。如果仅仅注目于画面的某一个细节,我们就无法从整体上准确地感觉和认知整幅画面。列宁对这一问题也有过相似的论述,他认为社会现象的“一切方面(而历史不断揭示出新的方面),都是互相依存的,彼此有极其密切而不可分割的联系,形成统一的、有规律的世界运动过程”[5]423。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伴生的,是新问题、新情况的不断涌现,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这些新出现的问题和情况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这些新的问题和情况与原有的问题和情况也不是毫无联系的,也就是说新矛盾之间、新矛盾与旧矛盾之间彼此都是互相依存的。那么认识这些矛盾,就不能将其人为地割裂开来。不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国情,我们就不能把握国情的统一性和规律性。“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但是,全面性的要求可以使我们防止错误和防止僵化。”[6]列宁在这里申明了一点,我们认识和分析国情尽管要秉持联系的观点,但试图把握住国情各构成要素的所有方面是困难的,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可是我们决不能因此而放弃这种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因为这是我们把握国情统一性和规律性的科学认识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少犯以致避免犯错、灵活地认识国情。尽管国情是一个统一的大系统,但各国的国情以及国情的各构成要素都具有相对独立性,国情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矛盾运动的总和,决定了国家的社会性质、主要内容和基本范围,决定了国家的发展方向和所选择的道路,决定了国家的基本任务及要完成任务所采取的主要形式。看不到国情以及国情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我们就难以从整体上认识到本国区别于他国的现实国情,难以把握本国的根本国情和基本国情。因此,国情以及国情各构成要素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事物。

(二)国情以及国情各构成要素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我们不能主观地看待事物

每个国家的具体国情都是不同的,各个国家具体国情的各构成要素也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对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进行分析,不应以意识形态作为唯一的划分标准。将资本主义国家视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对立面,将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构成要素都视之为洪水猛兽,是脱离客观现实的主观臆断。一切从实际出发去认识国情,我们就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国家有值得社会主义国家学习的地方,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值得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的地方。人为地设置认识不同国家国情的藩篱,既不利于客观地认识世界各国的真实国情,也不利于客观分析本国的现实国情。此外,每个国家的国情都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一种单一、固定的评价模式去衡量不同国家的不同状况,是主观地认识事物的具体表现。我们要想如实地反映出本国的国情,就要对国情以及国情的每一个构成要素,进行客观、详细地分析。也就是说,不能主观地看待本国的国情,是由本国国情以及国情各构成要素的基本特性决定的。列宁认为,不能主观地看待事物,“不是实例,不是枝节之论,而是自在之物本身”[5]411。也就是说,要正确地认识本国国情,就要从本国国情以及国情的各个构成要素出发,而不能只看到本国国情以及国情各构成要素的某一个方面,作“枝节之论”。国情的基本特性决定了我们在认识本国国情、分析本国国情时不能想当然,毫无根据地给客观事物注入主观臆想的成分,我们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一切从本国的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地占有客观材料,通过积极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及其规律,进而得出对本国国情的正确认识[7]217。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积极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对本国国情的分析,较之于对其他国家国情的分析,人们往往更会受到主观认识的影响,更容易作出错误的判断。因此,对本国国情以及国情的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要建立在大量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调查研究的结果是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占有丰富、真实的国情材料,并对这些材料作认真的分析比较而得出的。所得出的分析结果,应该是具有客观性、有效性和指导性的,原因在于其能够反映和体现出本国或本国某一个方面的本质特征。不主观地看待事物,需要我们有实事求是的勇气和精神。我们在对本国国情以及国情各要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排除主观因素,深入国家的社会实践,掌握第一手的资料,从客观事实出发,引出合乎逻辑、合乎事实的判断和结论。我们要坚决反对那些弄虚作假的行为,这种将主观见解强加给客观事实的做法是不利于我们客观、真实地反映本国国情的。

三、国情决定我们要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

国情决定我们要辩证、全面地看待问题。国情具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具有不利的一面;具有重点性,同时又具有非重点性;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差别性。

(一)国情具有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具有不利的一面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对国情的分析也不例外,既有有利的国情,又有不利的国情;既有国情的有利方面,又有国情的不利方面。譬如说,沿海国家可以获取丰富的渔业资源,但与此同时,也面临着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困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既具有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又具有人多资源消耗量高的劣势。认识国情,既要看到其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只看到或者主观地夸大某一方面的情况,而歪曲或忽视另一方面的情况,我们就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认识国情具有两面性的意义在于,我们要有效把握国情的有利方面与不利方面,一切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不利因素和不利方面积极地转化为有利因素和有利方面。譬如说,沿海国家通过建立健全海啸、台风预警机制,不仅能够提高民众对海洋灾难的防范能力,还可以增强民众对其他自然灾害的预防能力;广大发展中国家要想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走在时代的前列,就要敞开国门,主动迎接挑战。然而,敞开国门的同时如果不改变传统的、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向集约化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该国就极有可能湮没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一些发展中国家要想将人口多、资源消耗大的劣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就要积极地提高人口素质,增加教育投入的比例。国情的两面性决定了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既看到问题的有利方面,又看到问题的不利方面。

(二)国情具有重点性,同时又具有非重点性

国情具有重点性,同时又具有非重点性,也就是具有主流和支流。我们在考察一个国家客观的社会矛盾时,要注意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研究一个国家的社会历史发展情况时,要能够分清历史进程中的主流和支流,认清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国情系统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而又处于不断变化中的体系[7]221,我们在认识国情以及国情的各个构成要素时,由于受教育背景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阶级立场不同,常常难以辨别重点性与非重点性、主流与支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偶尔会听人谈起“对国家形势估计错误”,也就是误判了本国的具体国情。其实质就是没有分清重点与非重点、主流和支流,甚至是把支流的东西视为了主流的东西。对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分析,也应抓住主流与支流,资本主义国家会利用社会主义国家的有益成果,社会主义国家也会汲取资本主义国家的成功经验。我们不应也不能仅仅因为吸收、引进了其他社会性质国家的成果和经验,就判定本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而应在分析国情时,擅于抓住重点、把握主流。只要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还是生产资料公有制,那么不管以何种方式发展生产力,该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只要一个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仍是生产资料私有制,那么不管其引入了多少社会主义的因素,均改变不了其资本主义的国家性质。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分也是如此,不管一个国家的个别地区经济发展如何迅猛,整体的国民生产总值如何跃居世界前列,只要这个国家整体的生产力水平还较为低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也就是说,只要落后的生产力满足不了本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仍是这个国家基本国情的重点,这个国家就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三)国情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差别性

国情是影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物质力量,它是客观存在,不是人们头脑中想象出来的。认识国情、分析国情的首要前提是承认它的客观性。承认国情具有客观性,首先要认识到国情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存在和发生的。譬如说,游牧民族常常会选择水草茂盛的地方定居下来、建立国家,海洋、农耕等民族建立的国家,也主要是依据地理环境的不同。其次,国情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发展变化的;引起国家情况发生变化的条件和力量,具有客观物质性。譬如说,草场退化、海平面上升、耕地减少等客观物质条件,会改变这些民族所组建国家的现实情况。最后,国情的发展变化不是无规律可循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处理得好,一个国家就能够良性发展;而当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不适应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抑或生产力、经济基础的发展满足不了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要求,国家的发展就有可能遇到困难。承认国情具有客观性的同时,也要看到国情具有差异性。相同社会类型、社会形态的国家,其国情也是千差万别的,即便是处在同一生产力发展阶段,国情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诸多关系存在相似之处的国家,其国情也具有较大的差别。一个幅员较为辽阔的国家,常常是包括游牧民族、海洋民族、农耕民族等多种民族成分。即便是同一民族成分的地区,其内部的差别也是客观存在的。国家情况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有的是源于自然因素,有的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分析不同的影响因素,就容易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因此,国情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差异性的特征,决定了我们要全面地看问题。

[1] 杨东升.国情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29.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4.

[3] 马程程,张森林.后列宁时期苏联对基本国情的误判[J].外国问题研究,2014(1):53-56.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85.

[5]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19.

[7] 韩振峰.国情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国情生产力要素
悠悠游子心 深深家国情——一个普通海外留学生的成长
家国情 诗词魂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推广生物乙醇汽油:迫切且合乎国情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也谈做人的要素
我国道路货运生产力发展趋势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