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 王文昭
近年来,陕西省各地结合实际节约集约用地,不断探索出诸如“东樊模式”、“富平模式”、“阎良模式”、“西乡模式”等发展新路径,走出了一条保障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双赢之路。
“现在4个村组的土地差不多都复垦完了。这边的土地已经包出去30亩,那边的60亩也包出去了,村民打算收拾好就栽葡萄苗哩!”陕西省高陵县药惠乡东樊村村党支部书记雷登第说。记者近日在这片土地上看到,大块的土地已复垦,且被整理得平平展展。
作为陕西省最早启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之一,高陵县通过实施增减挂钩,不仅节余出302亩建设用地指标,还将通过拍卖筹得的1.7亿元收益用于东樊村新社区建设,老百姓不用掏钱就能住进新居。
东樊村的这一模式,是陕西省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省各地通过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不拘一格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保障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双赢之路。
平整的道路,新式太阳能路灯,村容村貌干净整洁……东樊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示范村。
2010年,高陵县通过对东樊村等10个自然村拆旧集中安置,节约出659.4亩土地,其中,东樊村节地302亩。通过公开出让302亩增减挂钩指标,该村获得1.96亿元收益,每亩地高出该县商用地价近40万元。
同时,东樊村将其中1.7亿元用于新农村社区建设,群众不掏钱就住进了160平方米~234平方米不等的新居,整个过程坚持“政府创新不突破、参与不做主、实施不赚钱、引导不强迫”原则,充分发挥了群众的主动性。此举不仅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还创造性地对村庄进行了改造,被称作“东樊模式”。
此外,高陵县各地也都结合实际,以节约集约用地为前提,不断探索创新,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富平县结合“空心村”整治,按照“缩村瘦身、插空加密、迁村并点”的思路,探索出“政府主导、财政出资、乡镇拆迁、国土复垦、部门参与、村组配合、村民自建”的“富平模式”。阎良区关山镇采取“联动式作业、全域性考虑、一盘棋规划、统筹式调配”的建设思路,创新乡级财政管理,形成了增减挂钩的“阎良模式”。西乡县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形成了增减挂钩的“西乡模式”。此外,西安市长安区、临潼区、户县等地,在农民安置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地域特色。
不少地方通过节约集约用地,获得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资金支持。如,东樊村通过整理出的302亩增减挂钩指标,获取土地出让收益1.7亿元;阎良区关山镇用500亩增减挂钩指标,取得土地出让收益5亿元;长安区滦镇用1002亩增减挂钩指标,取得土地出让收益14.89亿元。经保守测算,陕西省已批复9.8万亩增减挂钩指标,预计可取得土地增值收益287亿元。
土地资源,紧缺而宝贵;经济发展,同样重要而紧迫。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
位于长安区城南的常宁新区,是长安乃至西安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目前该地已引进四类18个体量大、业态新、后劲足的优质项目,其中,西北水电及新能源科技产业中心项目、中航工业“黑匣子”研发基地项目、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项目3个央企项目的落地,正是得益于长安区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实施。
项目落地之初并没有用地指标,为此,长安区通过增减挂钩政策节余出500多亩土地,为3个央企项目解决了482亩用地指标。如此一来,既没有占用新增建设用地,又解决了央企落地的问题。预计2015年首批工程建成后,仅西北水电项目就可营收30.17亿元。
除了长安,不少地市通过土地节约集约,也获取了城镇发展的契机。阎良区关山镇经过调查研究论证,将500亩增减挂钩指标有偿出让,获得5亿元总收益,成为重点示范镇建设的强有力支撑。
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项目通过拆除1625亩的旧村落,得到了1500亩周转指标。与此同时,临潼国家旅游度假区开始积极为搬迁群众建设新型社区。此举在壮大旅游产业规模的同时,也将当地村民纳入其中,使他们在绿色产业中生活、就业、创业。据了解,该度假区有针对性地进行“把式计划”、“阳光导游”、“大秦卫士”等技能培训,提供园林绿化员、保安城管员、物业保洁员、工程维修员、服务员、驾驶员等“八大员”岗位,解决新居民的就业问题。目前该项目已投入2000万元对征迁户进行就业技能培训和生活技能培训,并已有1500人在度假区就业。
本栏目稿件摘自《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