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天东
作为全国第5个国家级新区,兰州新区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多渠道、多方位拓宽被征地农民安置途径,探索以提供住房保障、技能培训、就业岗位、养老保障、救济救助等方式,让他们住有新居、掌握技术、干有工作、病有保险、老有所依,切实解决了“农民变居民”后的长远生计问题。
如何让被征地农民安居乐业,是新区建设发展中的重头戏。据了解,目前兰州新区开建9000套保障性住房,主要用于安置被征地农民。第一个保障性住房小区名为“彩虹城”,第一期安置房共2494套,西岔镇和中川镇首批拆迁居民已入住。记者在现场看到,各种小轿车进出小区,据说这些车都是村民们自己购买的。
彩虹城内,西岔镇60多岁的杨增秀说:“我一家老小都上楼了。家里能洗澡,有自来水,有暖气,每月还能领到养老保险金。门口通了公交车,40分钟就能到兰州。党的政策好,是我们老百姓的福啊!”
秦川镇五道岘村的赵子青当上了彩虹城安居小区的保安。他说:“以前家里收入全靠几亩旱砂地和外出务工。辛辛苦苦在外打拼一年,也挣不了几个钱。现在我在家门口就找到了事做,钱不少挣,全家还能在一起,很幸福!”
被征地后,往后的日子该怎么过?被征地农民多少有些茫然。为了让被征地农民充分就业,新区管委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被征地农民量身定做培训计划,专门培训电工、电焊和计算机、维修技工、钢筋工、室内外装修、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职业技能,并由劳动部门通过考试统一印制职业资格证书,将当地农民逐步转变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讲文明的新型居民。持有资格证书的学员享受“优先就业”的资格,优先安排到政府开发的公益性岗位及新区内企业、工厂工作。
中川镇有针对性地为新区的被征地农民、待业大学生和回乡创业人员提供就业、创业机会。面向被征地农民开办了6期涉及电焊、电工、烹调、计算机应用、保洁等内容的职工技能培训,每期均有一两百人参加,并向培训合格的人员发放了资质证。目前,有300多名保安、保洁人员已在新区范围内就业。
据了解,镇上还将开发出更多公益性岗位,积极开展就业援助、自主创业以及创业培训、小额贷款等项目,进一步拓宽就业渠道。被征地农民与入驻企业签订工作协议,优先转变为产业工人,实现新区开发建设和被征地群众就业增收的“双赢”。
企业像雨后春笋般入驻兰州新区,给中川镇、西岔镇周边老百姓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据了解,除了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外,很多岗位都由当地群众承担。越来越多的农民走进工厂,成为祖辈向往的“工人”。
“新区开建后,需要大量管理和技术人才,我就从南方回到家乡来工作,现在挺好的。”一位满姓小伙子说。
中川镇红玉村的张银花高兴地说:“以前除了种地,就是外出打工。现在,咱农民都变成了产业工人,在家门口就能够挣到比外面还多的钱,比在外漂泊踏实多了。”
新区建设前,年轻的张银花两口子丢下两个老人和两个孩子,常年在青藏线上跑运输。现在,张银花的丈夫在工地上跑车,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看电视,其乐融融。
入驻企业给当地农民带来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的同时,新型技术工人也给入驻企业带来了无限生机。“企业吸纳当地劳动力,不需要从外地高价招工人,也不需要安排职工住宿,既节省了成本,也可以更好地推动企业在当地的发展。”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
城镇化,不是简单让城市面积扩大、人口增加,而是要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新区探索城乡新型社区建设,实现三个“一体化”和四个“城镇化”: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居住环境城镇化,就业结构城镇化,消费方式城镇化和公共服务城镇化进程。
西岔镇四墩村二社的达明才,家里被征了7亩地,还剩4亩多地种玫瑰等经济作物。拿到了征地补偿款,他买了一辆小轿车。平时开着自己的农用汽车收购农副产品,一年下来能挣6万多元。达明才边擦车边对记者说:“真没有想到呀,我一农民现在也能开上小轿车,大小也是个老板了。”
在彩虹城小区,花坛、绿树、草坪、幼儿园、地下停车场等修建得非常漂亮,超市、农副产品、五金建材、房屋中介等产业慢慢发展起来,被征地农民们过上了跟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柴尚兰以前是皋兰县西岔镇的农民,后来拿了补偿款,分了保障房,全家享受到了政府给办的养老保险,搬进了彩虹城。她兴奋地告诉记者,自己在小区里干保洁,最近买了一辆小面包车,可以带着全家到新区二号生态湖看音乐喷泉。
就业有了保障,出行越来越方便,生活越来越美好。兰州新区的被征地农民,对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