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实践教学

2014-08-15 00:51范明水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30期
关键词:辩论原理观点

◆范明水

(海南大学)

在网络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信息的接受往往更加趋向于直观和形象,他们对抽象的理论缺乏进一步的理解和兴趣,这就使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过程中必将面临着“教”与“学”的窘境,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课堂实践教学更是《原理》课开展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要提高这门理论性、抽象性较强课程的教学效果,最为关键的就是要理清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的关系,积极探索有效可行的课堂实践教学形式。

一、《原理》课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的关系

谈到《原理》课的理论教学和课堂实践教学论的关系,很难完全把它们完全分离。更为重要的是,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需要认真探究,如何将这两种教学方式紧密结合,良性互补。

(一)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统一于《原理》课的教学目标

《原理》理论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诠释和逻辑分析,而课堂实践教学侧重的是学生的实际参与和体验,但是它们都是《原理》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应统一于《原理》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必须要以《原理》课的整体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来统领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来确定理论讲授内容和课堂实践主题、形式。课堂实践教学比理论教学要灵活,教学时间、空间都相对自由。一般来说,课堂实践教学可以由三个环节构成:课内——课外——课内外,即课堂上老师确定主题和形式,课外主要是学生积极准备,最后再回到课堂上展现或课外制定场所展示。就《原理》而言,先进行理论的诠释和逻辑分析,以课堂理论教学引领课堂实践教学,实现二者互动互补。

(二)根据理论教学讲授的理论观点确定课堂实践教学的主题和形式

明确的主题是课堂实践教学的灵魂,它决定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具体课堂实践教学的主题必定关乎理论教学中的某一或某些理论观点和原理,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理论观点的理解和认同始终是确定课堂实践教学主题的依据。理论教学所讲授的理论观点不同,侧重的教学目标或论域不同,组织课堂实践教学的形式也有所区别。例如,课堂理论教学涉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范畴的理解,那就比较适合开展专题研讨,引导学生搜集材料、整理学术界的不同观点,开展前期研究工作等,并让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可以由学生主持,老师最后作总结、引导;如果理论教学的重点在于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则可以组织开展分组辩论竞赛等团队活动,让学生在社在团队协作中体会做人的道理及生活的真谛。总之,课堂实践教学的主题和形式要与课堂理论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相适应,成为理论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三)课堂实践教学的成果充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内容

课堂实践教学的成果可以划分为无形成果和有形成果两大类,无形成果就是学生通过课堂实践教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上有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上有了认同;有形的成果就是学生讨论的发言提纲、研究心得、辩论资料等。由于课堂实践教学的主题和形式本来就是依据理论教学的内容来确定的,因此把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获得的成果反馈和运用于理论教学时,便可直接转变为教学资源。例如,学生在课堂实践教学活动中搜集、整理、掌握的丰富材料,可以为诠释和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生动的素材或案例;对现实重大问题或普遍性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理论反思,又可以以创新精神去解读马克思主义;在课上、课下与同伴的交流分享,则可产生强烈的示范效应;唇枪舌剑的辩论,也可能碰撞出思想火花。因此,注意对课堂实践教学成果的后期梳理和总结也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丰富《原理》理论教学的内容,也可以增强理论教学的活力,从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良性互动互补。

二、探索《原理》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

《原理》课“灌输式”理论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需求,必须积极探索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形式,如自由发言、分组讨论、专题辩论、大师课堂等,这些实践性很强的教学形式既激励学生的积极性,也使课内与课外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补。

(一)自由发言,及时表达自己观点

在《原理》课的课堂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外历史上的特别事件、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在没有查询资料时当堂对事件或案例进行评析,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对事件或案例发表看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哲学方法论的理解,也训练了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自由发言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实施三个步骤:第一步,老师必须依据《原理》课章节的主要内容,选择历史事件或现实案例一定要具有真实性和针对性。第二步,要求学生在了解历史事件或现实案例背景资料后,结合相关的原理知识,发表自己对该历史事件或现实案例的看法或疑问。第三步,授课教师要善于归纳和总结自由发言学生观点中合理成分和不合理成分,然后在深刻分析事件或案例后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通过总结、评价学生的观点,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在分析和评价事件或案例中暴露出的问题得到及时修正,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观点和系统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对《原理》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分组学习,小组之间开展讨论

分组讨论是在教师主导下,通过学生之间、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使教与学互相促进的一种学习方法。它将教师指导、课下学生个人独立查询资料和小组集体学习、课堂上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三者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增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

让分组讨论课堂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首先,要求授课教师要结合《原理》课的理论重点、难点,围绕当今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以及学生认识上感到模糊、困惑和迷茫的问题,精心设计讨论题。其次,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十之十五人为一组,并选出组长。小组每个组员课外围绕讨论题,利用网络、图书、报刊、杂志查找资料,然后小组内部开展学习、讨论,组长总结并整理本组的观点,撰写小组发言提纲。最后,教师还要做好课堂讨论的组织(当组长发言完后,其他小组可以提问,发言小组的组长或组员都可以辩解或反驳)、引导(坚持正确的“三观”),关键的是要做好课堂讨论的总结工作,将小组讨论过程中的疑惑或纠缠不清的问题给释清、阐明。小组课堂讨论的主持人可以由活跃的学生来担任,这样更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进一步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三)专题辩论,撞击思想的火花

《原理》课堂上的专题辩论是整个授课班级参与,一分为二,一边是支持正方的观点,另一边是支持反方的观点,辩论的规则性不强。专题辩论的作用在于划清人们有关是非的界限,判断事物同异的根据,权衡利弊得失,解决大学生们思想上存在的疑惑。《原理》专题辩论必须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相关的原理来辩是明非,始终要坚持真理,锻炼思辨能力,增进同学间的协作,促进相互沟通。

为了达到课堂专题辩论的理想效果,一方面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和组织,另一方面更需要学生的积极参与。第一,教师要结合教材章节内容和现实问题,精心设计某一专题,归纳出一种“普遍性认识”或“大众的观点”这样一类既熟知又非真知的辩论题。第二,专题辩论的组织形式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命题后立即分正反两方即时辩论;另一种是提前给定命题,课外认真准备,课堂上选择正、反方加入辩论。整个班级被划分为正方和反方两组,正反两方组员都可以阐述自己观点来支持本方的立场,也可以质问或反驳对方组员的观点,形成双方交辩形式。第三,主持专题辩论的应该是学生,其关键的作用是活跃气氛,故意“挑起事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辩论更加激烈,同时将“跑题”的同学引导到争锋的焦点和话题上来。第四,教师作为旁观者,主要的任务就是记录双方立论依据、论证逻辑,在辩论结束后要作点评,指出双方辩论过程中存在的优缺点。

(四)课堂穿越,领略哲学大师的风采

课堂穿越实践教学就是要与哲学大师对话,不是记住他们说了什么,而是努力领会他们为什么这么说。哲学的学习不是孤独者的漫步,而是一场智力的较量。该课堂实践教学方法使得学哲学如演故事,让大学生在不断面对大师的目光中成长,培养其哲学兴趣和思辨能力。

为了演绎出课堂穿越的完美效果,关键是在课堂的巧妙互动中,将不同时代的伟大哲学大师聚集到哲学的课堂上,将那些哲学原理和当今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并以学生的平淡易懂的语言讲述智慧遗产。第一步,要求授课老师指导学生就人生的意义、幸福的向往、爱情的烦恼、工作的倦态,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追求、对爱的执着等等开展思考,并分别介绍有哪些哲学大师以前也思考过这些问题。第二步,在课下,学生们可以对自己感兴的话题进行思考,并和有共同兴趣的同学自由组合(组合的人数不定),然后共同去研究在这一问题上哲学大师们是怎样思考的,为什么他们会有这样的思考(不同的哲学大师会有不同的解读,甚至是相互批评的对立观点,但丝毫不会影响我们的思考,因为没有了争议就没有了思考,也就无所谓智慧了)。第三步,在课堂上,小组可以选举一名学生来饰演某位哲学大师,并在课堂上讲解他们所思考的问题,其他组员不要一味地接受这位“大师”的观点,而是要积极地去思考,尽量把自己融入到哲学课堂之中,可以不断地向大师提出自己思考过程中的疑问,让“大师”帮助我们解答生活的困惑,解析社会的矛盾。

《原理》课教学必须实现单纯课堂理论教学向课堂实践探究型教学模式的转型,实现理论教学与课堂实践教学良性互补。所谓课堂实践探究型教学理念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采取师生互动的多种形势,共同参与课堂实践,共同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时代、社会、人生所提出的难点、热点问题,最大限度地促使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激发学生学习《原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还需要广大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们不断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方式。

[1]范明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模式探析[J].哲学研究与教学,2003,(2).

[2]梁树发.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与基本原理体系的建构[J].教学与研究,2007,(11).

猜你喜欢
辩论原理观点
基于包络解调原理的低转速滚动轴承故障诊断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了解咳嗽祛痰原理,有效维护健康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观点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观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