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李志江 刘 阳
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阵地,始终坚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企业服务、为促进就业服务的办学宗旨,多年来,已为我国的经济建设、生产服务培养了数以千万的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技能型人才。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面对当今世界对技能人才的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新要求,技工教育迫切需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
我国职业教育的特性常常被凝练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若要简明而深入地揭示我国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可用“一体化”模式来表达。
从陶行知先生关于“教学做合一”的主张起,就奠定了“一体化”教学的思想基础。上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提出“从做中学”的教育主张,陶行知先生把杜威的思想做了本土化改造,发展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做”是教与学的内容与方法的共同依据,“一体化”教学具有了可操作性。同一时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奠基人黄炎培先生提出了大职业教育方针,强调社会化是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线。这些鲜活的“一体化”职业教育思想理论,在当今已变成职业教育生动的实践。
目前,技工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正是基于建立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实现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实习实训与顶岗工作学做合一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各学校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虽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成绩,但从学生就业反馈情况来看,技工院校培养的学生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行业的要求,技工院校的教育教学特色与优势还是不够明显。
“双师型”教师是技工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特色,其“一体化”素质适应了技工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对“双师型”教师虽然业界有不同的认识,但技工院校最看重的是“理实一体化”的教育教学能力。
(1)制度不健全
由于目前对“双师型”教师的标准缺乏统一认识,没有统一的标准,所以各技工院校均还没有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相关制度,造成教师在自我提升上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大多数技工院校重视了教师在技能上的培养,要求实习实训教师要取得本专业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但由于在职称晋升、工资待遇、社会地位等方面没有形成向“双师型”教师倾斜的政策与奖励机制,使许多教师没有兴趣在这方面花力气学习与提高,造成理论教师与实习、实训教师各自为政,教学相互脱节的尴尬局面。
(2)能力参差不齐
由于近年来技工院校规模扩张,生源较多,许多学校大量引进教师。一方面招录了部分应届大学毕业生成一批补充到技工教师队伍中,他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践能力;另一方面,技工院校也留用了部分参加各类技能大赛获奖的本校毕业生,这部分人员技能水平较高,但理论知识相对较弱;第三,引进了部分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这部分人员虽然具有丰富的企业工作与实践经验,但缺少教育教学经验,而且以上三部分人员都缺乏教师所需的科研能力。
(3)培训机制缺乏
由于培训机制缺乏,激励政策不突出,许多教师只是被动接受授课任务,再加上教学任务繁重,没有时间与精力再进行额外的培训学习。另外,由于各技工院校扩招,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楼房的建设、校园的美化等方面,没有把经费用到教师的培训方面,甚至有的领导认为目前教师的能力已能应付教学,没有必要再进行培训,造成教师的视野较窄、能力不高、教育教学水平总体较低。
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职业性,是培养学生具有一技之长,具有谋生手段的教育,所以技工院校的一体化教学需要足够的实习实训场地与设备,这是培养合格技能型劳动者的必要保障。目前,部分技工院校在实习实训方面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实习实训场地不足
由于学校建筑面积不够、对现行一体化教学认识不足等原因,造成学生实训实习时间不足,缺乏有效的综合训练与指导,学生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掌握不深,不但不能对知识与技能进行有效迁移,甚至连基本的基础能力都不能形成,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与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2)教学设备不足
对于工科类专业的教学,由于需要大量的实习实验设备,许多学校在资金特别紧张的情况下,往往向教学上投入有限,造成学生在设备操作上时间较短,熟练程度不够。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无法满足企业对技术人员的基本需求,形成了学校培养的学生找不到适宜工作,而企业又招不到所需技术工人的局面。
(1)课程设置不合理
技工院校现行的课程设置,完全按照传统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实训课程的“三段式”设计,没有脱离传统的学科体系模式。而且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出现了课程设置过多,课程老化,课程之间相互脱节,理论与实习联系不紧等问题,与目前倡导的一体化教学格格不入。对于工作过程系统课程体系也没有进行过多的开发与采用,明显满后于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2)教学内容老化
由于教材的出版总是滞后于技术的发展,目前各技工院校使用的教材普遍出现了内容老化现象,教学内容已远远跟不上专业技术发展的步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四新”知识始终不能出现在教学内容中,造成学生的所学总是落后技术的发展,跟不上企业的节奏,学生的所学与企业始终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也没有按照项目化、任务式进行开发,没有制定具体的教学工作页。
(3)没有按一体化教学方式运行
虽然许多学校在进行一体化教学,但只是把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一体化,还没有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即学生、教师、教材、教室的一体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课程实施的一体化等。特别是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没有按照行动导向的方式具体运行,没有按照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方式进行授课,没有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教学法”实施。
技工教育依托行业企业办学,在我国有着历史基础和成功经验,建国初期成立的中专、技校都有一定的行业企业背景或厂校同建基础。可见,由用人单位参与,面向社会、校企合作、工学互动的培养格局,是技工教育建立和发展的基本生态结构,也是基本的历史事实,但目前的校企合作确实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校企没有同步的“交集”
学校是以培养人为目的,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从目前校企合作的情况来看,学校与企业之间只是简单的原始的技术工人的培养与输送关系,即使是所谓的“冠名办班”、“订单培养”也只是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没有实质性的合作,也就是说两者之间没有稳定同步的“交集”形成。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也一直在寻找合适的企业进行合作,但作为企业并不“感冒”,他们并不认为自己非要与学校进行合作,部分企业甚至并不接纳师生实习,认为影响他们的正常生产。
(2)师生进入企业实习流于形式
虽然作为技工院校要求教师必须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而且有文件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下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有的只是一纸证明,即使在学校的检查督促下,勉强进入企业,也只是走马观花的参观,根本起不到学习的目的,充其量只是开下眼界而已。
技工院校学生在毕业前必须要进行一学期的顶岗实习,这是硬性的规定。许多学校也确实这样做了,但一方面许多学生怕苦怕脏怕累,到企业只是“蜻蜓点水”,还有许多学生根本不想进工厂;另一方面,许多企业考虑到安全、学生技术不成熟、年龄小等原因,在工作任务不紧的情况下,也尽量不接纳实习生。
针对各技工院校在师资方面存在的问题,首要的问题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无论是在现有教师的培训、新教师的引进、兼职教师的使用等方面,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要在学校内部掀起一股学习的热潮,要大张旗鼓宣传在专业方面有建树的专业带头人、专业名师;鼓励年青教师立足岗位,钻研业务、提高技能,不断自我提升。另外,学校要制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对符合条件且在本岗位作出贡献的教师经考核合格后,在职称评定、工资晋升、评优评先、出国培养等方面优先照顾,充分激发教师队伍的活力,真正打造一支思想过硬、知识丰富、技术精湛、具有较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技工院校的特色就是实习实训教学,针对目前教学的需要,各技工院校要多方筹集资金,在一体化教学的软硬件上加大投入,高标准建设符合一体化教学的实训中心,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这种一体化教学场所,应当是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习过程与工作为一体的职业(专业)学习场所。要能体现技工院校的办学内涵以及一体化课程与教学的特色理念,使学生学习的环境更贴近真实的工作环境;要满足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硬件设施要求,要有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或者教学任务的综合功能;要体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相融合于一体,学生在“六步法”中学习,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积累实践工作经验。
经市场调研,结合企业对专业技术的人员在知识、技能、素养方面的具体要求,根据工作岗位需求,提取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转化为学习任务,设计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打破传统学科课程体系,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建立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内容模块,在项目驱动、任务引领的方式下进行授课,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六步教学法”实施,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真正培养被市场认可的高技能人才。
技工院校始终坚持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长期以来,技工院校一直在寻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关系,使校企双方都获取双方的有效资源,调动合作的积极性,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校企合作,一方面解决了学校中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与设备问题,教师的顶岗实习问题,把企业的所需引入课堂,使单纯的教学变为了有目的、有意向的培训;另一方面,解决了企业的后备技术工人问题,通过技工院校教师的企业实习锻炼,也能为企业解决部分技术难题;第三方面,通过校企合作,推进了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的一体化,也推进了产学研平台的全面建设。
技工院校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虽然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良好环境下,通过学校自身的内强体质、外树形象,通过国家的政策支持、社会关注,相信技工院校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1]卢双盈.中国能否贡献出自己的职业教育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4,02,25.
[2]张民.技工院校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3.
[3]吴萍.论一体化教学模式与“双师型”教师[J].职业技术,2013,02.
[4]许曙青.五年制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与实施 [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11.
[5]李木杰.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02.
【注】本文是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课题《技工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实践研究》最终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