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让“不为”者“无位”》有感

2014-08-15 00:51本刊评论员学文
资源导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干事规矩作风

□本刊评论员 学文

《人民日报》2014年7月14日第5版《大家谈》栏目,发表了一组题目为《让“不为”者“无位”》的好文章。这些文章给人诸多启发,促人奋发向上。

栏目的编者说,为官不为,是作风整顿的一块硬骨头。在作风建设持续推进、成果不断制度化的当下,一些地方、部门少数干部感慨为官不易,以“要求严了”“规矩多了”为借口,滋生了“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心态。如何让一些干部摆脱思想包袱,保持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读者提出不少务实建议,值得一读。

建议之一:给干事者成长空间

作者阎晋平认为,只要对党的事业负责,只要为群众干事,风险就是“公险”而不是“私险”。要打消干部怕出事、担风险的疑虑,激发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考察效果时兼顾动机。也许,一些干部所做出的政绩不尽如人意,但不能过早地作出结论。如果其初衷是好的,并没有掺杂个人和小团体私利,符合法律法规,具有一定可行性,即使效果不够理想,也不要全盘否定。

其次,评价决策时宽容“试错”。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当下,有的改革需要探路,也有的改革举措需要在实践中再校正。对勇于改革的干部,要给予更多包容和成长空间。

选拔任用干部时平衡考虑。对于具备良好德行、积极肯干的干部,如果因为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或者工作方法上的问题,走了弯路,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提拔任用时,组织上要为他们主持公道。这样,一大批干部就会“为官乐为”,进而“为官有为”了。

建议之二:以激励促良性循环

作者邓仕林认为,因为限制多了就坐班不做事,因为怕担风险就谋位不谋政,这是事业进取心不强、担当意识不够的体现,也与干部考核激励机制不健全有关。治理这样的庸官、太平官,激发担当精神很关键。

固然,人都需要一点激励,但必须于法有据。规范党员干部“吃、住、行”的各种规矩,每一件都是治党治国的必须。

要激发起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就要用好制度的导向作用。一方面,要完善公务员聘任和退出制度,把想干事、愿干事的人请进来,把不干事、怕干事的人请出去。另一方面,要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营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性用人氛围,激发起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建议之三:对懒政者分类管理

作者博君认为,为官不为者尚空谈、爱推诿、逐私利、缺担当,有的不想干事,有的不会干事,有的胡乱干事,甚至坏事。需要区别情形,实行分类管理。

要把整治重点瞄准“主动自发型”的不作为者,即骨子里不敢担当也不想干事,赖在“体制”的庙里贪图享受的和尚。对他们就必须祭起党纪国法和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大旗,从体制内清除出去,以儆效尤。而对那些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的“随大流型”,要从教育帮助入手,从正反两方面发力,使他们成为干事创业的好帮手。

还有一种“被动消极型”。他们原本较为勤政,也愿干事会干事。随着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入,少数人错误地认为干事的规矩比先前多了、风险比往常大了,干好干坏评价体系又捉摸不定,从而“被动地”转向消极应付、求稳怕乱。对这类干部,关键是要主动沟通,摸准情况,对症下药。不求全责备,不上纲上线,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尽快让他们重返正常工作状态。

这些建议与思考,其核心是对懒政行为和“不为”现象坚决说“不”,对勇于担当、主动进取精神要努力发扬光大。可谓有的放矢、金玉之言。

猜你喜欢
干事规矩作风
争做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大干部
“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按规矩办”
放开干事创业的“手脚”
规矩立起来 作风严起来 履职实起来
新来的主任“立规矩”
粤人吃饭讲规矩
循乎规矩 本乎天然
从严从实抓作风 力促落实求实效
干事创业要“五劲”共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