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方智勇 刘丽霞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就是指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把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射频识别(RFID)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装置感应器嵌入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的技术,帮助人们获取这些物体的信息,并且连接所形成的网络,从而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网络。
物联网和互联网二者本身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互联网是虚拟的,而物联网是真实的,它看得见、摸得着,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而物联网则建立了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是比互联网更为庞大的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由美国人提出的,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它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是在互联网上延伸和扩展的;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
1.2.1 全面感知
利用全球定位系统、信息技术、RFID、多媒体采集技术、激光扫描器等传感设备,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使得系统更富“感知力”,且接入对象更为广泛,获取信息更加丰富。不仅包括人类社会的信息,也包括物流世界的信息。终端的RFID标签储存着物体自身的属性和状态,感应器和读写器可以方便、准确地对物体进行识别和信息交换。
1.2.2 可靠传递
融合各种电信网络与互联网,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到各个接收设备,实现各子系统的信息资源共享,增强系统信息传递的可靠性。物联网的核心基础仍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由底端的RFID标签、传感器、摄像头以及其他传感器收集到的信息,通过有线、无线网络流动。在这个过程中,物体不再是单一的个体,通过网络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信息实时交换。
1.2.3 智能处理
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控制,使得系统对信息的协调处理更加智能化。并且人与物、物与物的信息系统达到了广泛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操作性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在当今条件下,物流信息系统仍存在着诸如无法流畅进行智能控制和管理等问题,导致物联网及其所带来的物流信息化智能应用于一般层面,例如简单地对货物进行识别、查询、感知、定位及调度等功能。而物联网与物流产业的对接,不仅解决了物流业发展中所遇到的信息技术等难题,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物联网产业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这么说,物联网有效解开了物流产业在信息技术支持问题上的瓶颈,而物流产业也极有可能为拓宽物联网应用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突破路径。虽然我国的物流业和物联网行业均起步较晚,但相信在物联网应用和信息技术的实践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最终实现对物流过程进行全面的智能的监控和管理将不再是难题。
目前我国物联网中的硬件核心技术仍受制于国外,这是我国物联网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在我国物流业的应用中,为使企业商业机密、国家机密不被泄漏,迫切需要有我国自主开发的全国性的、庞大的、综合的物流管理业务平台,利用这个平台将各种传感信息进行收集和管理,有指向性地进行传输。
物联网需要有统一的技术标准,物流涉及供应链上的诸多环节,包括最终消费者。技术标准滞后是制约我国物联网发展的瓶颈,在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等各个层面都会有大量新技术出现,如果各行其是,那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很多较小的专用网相互之间无法连通,也不可能降低研发成本,所以物联网迫切需要统一的技术标准。
物联网所需要的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资的芯片等组件费用昂贵,不仅比互联网花费的费用高,而且关系供应链的每个环节。由于单件货物的射频识别标签回收非常困难,实际使用中成本可能会更高,这对很多企业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目前物联网应用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识别芯片植入进物品而不增加物流企业的成本。
在数据传输大多依靠无线网络通信的背景条件下,安全和隐私的保护成为了一个既十分棘手又无法回避的问题。物联网时代,信息传递速度不断加快,提高了社会效率,但也将引起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等问题。作为物联网中的关键技术,RFID即射频识别系统中,任意一个标识ID或者其它识别标记都能在远程被随意读取并将有关信息传输给阅读器,这就导致货物的持有者会被定位及追踪,最终使个人隐私受到侵犯。由于人工智能处理代替了基本的日常管理,物联网一旦受到病毒的攻击,将会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引起社会混乱。
3.1.1 物联网的应用可以优化供应链
供应链上成员基数大、类型多和状态复杂是引起供应链管理复杂性的主要因素。所以当企业在探索如何最大程度地降低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时,都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放在了对供应链成员的优化上。而物联网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物联网能够实现信息的共享,帮助企业协调供应链成员关系,从而达到优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目的。
3.1.2 物联网的应用可以保证供应链业务流程的流畅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顾客的需求由过去的同一性向现在的个性化方向发展。在复杂多变的大环境下,企业的高效反应、快速生产和柔性加工是最大限度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关键。但如此一来,由于加工单个商品的时间增加,很容易造成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的问题。而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使得这一切都能够迎刃而解。通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供应网络,能够有效实现管理成本的降低、产品运输的优化、企业备货时间的缩短、仓储成本的减少以及生产效率的大幅提高。
3.1.3 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实现信息共享
物联网技术可以定位和跟踪供应链环节中运动的货物,这样一来,使信息传输速度加快,减少不真实信息的概率,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更好地保证企业安全库存。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统一的物流配送服务平台,提供智能化配送服务模式。
3.2.1 物联网能保证精准的配送服务
物联网可以在供应链上贯通起来,使企业工业供货和销货两端完美衔接,形成端到端的智能物流配送服务,根据物流配送实时信息实现精确的配送服务。
3.2.2 物联网为企业间提供联动协同平台
通过对等、实时、互动的商务网络传送手段,为生产供应企业、物流配送企业、物品采购企业之间提供即时联动协同的平台,围绕物品状态信息进行互通有无、即时分享、实时协作和统一规划。包括:(1)即时的信息分享:将商品从出厂、储存和配送等不同环节的信息汇总在供应链端口进行即时分享;(2)即时的计划分享:无论是采购端的需求计划,还是供应端的生产计划抑或是配送端的物流计划都可以在整个供应链中进行分享并作为参考;(3)高效的规划协作:通过信息和计划的分享,供应链上所有的节点,即各上下游企业都可以根据相互的计划来制定最合理的物流策略和行动方针,并能就相关问题展开及时的协商、规划、评审及确认等活动。
3.2.3 物联网能有效提高配送效率
企业对于供应链上各项信息的准确感知和快速响应是实现又好又快配送行为的关键,而通过物联网对于供应链流程智能感知和实时监控,即时掌控物流行为动态,对相应的变化和异常情况做到及时的发现和应对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这不仅对于各企业自身,同样对于整个供应链流通环节各节点的控制都能起到积极作用。
企业通过物联网协同分享平台能够在配送和储运两个环节上做到协同分享。具体到物流配送的环节上,企业与企业间可以使用货运信息和货运资源的有效分享在共同配送与协同配送中获得积极的回馈。进而达到提高储运效率,提高配送速度,节约物流成本的目的。
3.3.1 物联网的使用可以降低仓储成本,提高管理员的工作效率
货物在使用传统的条形码出库时,管理员要不停地搬动、扫描每一件货物,同时,货物堆放的高度、宽度及密度受工作人员盘点的限制,这样会降低仓库的空间利用率。物联网是利用RFID技术,将电子标签贴在每个托盘和货架上。每一件货物进仓时,阅读器就会通过货物上的RFID电子标签中读取数据,并将信息存入数据库。仓库管理员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可以了解到库存状态。这样一来,不仅大大提高了盘点效率,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人力,而且还提高了仓库的空间利用率,降低了仓储成本。
3.3.2 物联网的使用可以有效地进行时效控制
条形码也有一定的弊端,它不能包含时效信息。当一个集装箱里面包含了不同时效商品时,搬运工人只能逐个阅读商品时效,这样大大增加了搬运工人的麻烦。运用RFID系统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将货品的时效信息存储于货品RFID电子标签中,每天系统显示接近过期时间的货物。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劳动成本,也降低了货物因超过保质期所造成的损失。
3.3.3 物联网的使用能够有效并且精确地控制库存
在实际操作中,经常会出现想法与实际脱节的情况。据统计,当我们认为清单已经被精确核算的时候,通常会出现三成左右的问题清单。究其原因,绝大多数都是人为进行货品盘点时错误扫描条码所引起的。这些失误不仅会造成物流进程中信息的脱节导致缺货商品无法得到及时补充,更会最终使得商家和消费者的利益受损。而物联网的使用可以从生产端开始保证商品在安装RFID电子标签,进出分销商仓库到最终零售端的销售情况都得到实时、清晰的监控。这样一来,在信息和物流保持高度一致的情况下,分销商就能够精确监控库存,对库存做出合理决策,零售商也能够及时补充货架上的暂缺商品。
3.3.4 物联网的使用可以防偷窃,减少货物的损失
商品上使用RFID的电子标签技术,标签上的唯一ID号与货物的序列号连接在一起,存储于公司的数据库中。如果货物被盗走或强行取走,货物的来源就会被监测出来,这样可以减少公司的货物损失。
[1] 罗建萍.物联网发展障碍及对策[J].创造,2011(Z1).
[2] 胡兴华,胡问国,林一平,胡蝶.射频识别技术与物流供应链革新[J].电子与电脑,2005(5).
[3] 武晓钊.物联网技术在仓储物流领域应用分析及展望[J].中国流通经济,2011(3).
[4] 温良.我国物联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思考[J].科学探索与应用广东科技,2012(7).
[5] 贺超.基于物联网的逆向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2(6).
[6] 李春杰.基于物联网的供应链管理发展新趋势[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