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物资学院 洪岚 李义福
1.1.1 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全国各地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农产品市场如大型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和集贸市场,为促进农产品配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了积极作用。基本上形成了从生产、收购、配送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一整套组织环节。
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体现区域发展不平衡性。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城乡、地区在经济、消费、观念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物流企业、物流设施、物流活动高度集中在交通极为发达的地区,而在乡村物流业的发展较缓慢。东部沿海省份由于经济发达程度高,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迅速,配送体制完善,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差,农产品物流市场发展滞后。
1.1.2 农产品物流形成主体多元化和组织形式多样化的局面
我国的农产品物流主体有:国有商业企业、供销社、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各类企业,农村生产经营大户、专业协会、专业场(站)、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产品物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1.1.3 显示出农产品交易主体多样化和交易方式多元化的良好势头
除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外,还相继出现了期货、拍卖、订单等新型交易方式。农产品的配送手段也有所更新,连锁经营、配送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方式也有所发展。有些农产品已进入大型商业销售网络。总体来说,国内的物流企业很多还是粗放式经营。农产品交易主体主要有自产自销农民、农业企业和配送中介体(如配送协会、村级集体组织、专业协会等)。目前,我国农产品交易环节形式多样,有生产直接进入零售的,也有生产、交易、一级、二级批发等多环节的。
1.1.4 呈现出传统配送渠道为主,且新型配送业形态逐步形成的态势
从县城到集镇、乡村,县城商业网—集镇商业网—乡村商业网的配送网络基本形成。集中分布固定网点,并以流动网点作为补充,以中小型网点为主,以县城为中心,集镇网络为骨干,联系乡村分散网点并与农产品采购网络结合起来的新型配送格局已逐步形成。随着农产品零售市场渠道的不断拓宽和规范化,特别是超市农产品销售等新型农产品销售业态的出现及规模的扩大,使农产品企业化经营得到快速发展。
1.2.1 以自我配送模式为主,其他模式并存
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传统的自营配送模式;二是第三方物流公司模式;三是自我支持与第三方合作配送的模式。三种配送模式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对于如何选择则需要考虑不同的运输对象。第一种自营配送模式分为两小类,一类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专有分布格局,另一类是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主体的专有分布格局。如果仅需要运送货物,就考虑采用小型的第三方配送公司或以农民为主体的配送模式。如果需要根据不同产品进行分类、包装,需要使用到制冷车和集装箱封闭车,则考虑采用大型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农产品基地为主体的模式或大型超市配送中心。例如,在41家蔬菜农产品个体经营者中,有26家是经营者自行购买和配送的,有15家是农户自己配送的,剩下的采用生产基地的方式自营配送;在50家冰鲜农产品个体经营者中,有20家采用自营配送,其余的采用第三方物流公司配送。
1.2.2 多数量、多品种、多类型的配送方式
我国的配送方式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存在着多品种、多类型的特点,每天的交货量数额巨大。以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北京农产品市场流量占70%)为例,现有固定摊位5526个、定点客户8000多家,日均车流量3万多辆(次)、客流量5万多人(次)。高峰期日吞吐蔬菜近1200万公斤、果品近1500万公斤。分布在30多个省市地区,每天配送190多种蔬菜品种;粮、油、蛋等也遍布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分销系统。
根据我国农产品配送形式,主要可划分为四种配送方式:猪肉产品加工配送;蔬菜及水果商品通过型配送;日配商品的中转型配送;新鲜家禽水产品的季节性配送。大部分的我国蔬菜类商品采用通过型配送模式以防止腐烂变质,主要模式是不进行存储直接出库,只需让商品从蔬菜基地送到配送中心之后进行分拣运输即可。
1.2.3 大型物流配送中心初具规模,但冷链物流总体发展滞后
在我国连锁超市和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一些连锁超市和第三方物流配送中心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有些大型农产品配送中心达到上万平米。例如,物美新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主体为超市自营,配送规模为7万平方米面积,面向500家门店;京客隆物流配送中心,配送主体为超市自营,配送规模为2万平方米面积,面向160家超市;小白羊配送中心,配送主体为超市自营,配送规模为2.5万平方米面积;大运河配送中心,配送主体为第三方物流,配送规模为1.5万平方米面积,年配送蔬菜达35000吨,出口6000多吨;顺鑫绿色物流公司,配送主体为第三方物流,配送规模为1.4万平方米面积。
那些比较大的配送中心,绝大多数已经实现了海鲜肉类食品的全过程冷链化管理。利用全自动的恒温调节器,工作人员先将食品在全封闭的环境里进行加工,然后将食品存放在冷库里,而且配送中心有专门的冷藏车、封闭车,一送到店里就马上冷藏,基本已经实现全过程的冷链化管理。
然而对比发达国家冷藏运输效率95%而我国不足20%来讲,大多数的农产品配送企业和配送中心中,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过时的,冷藏运输效率低下。并且大型超市由于其配送中心冷链配送品种的单一性(仅仅为肉类食品,蔬菜、水果只能通过厢式的集装箱运输),很少有制冷设施完善的企业,因此造成了大量农产品质量损失,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
第一,我国产业规划方面。由于我国二、三产业发展迅速,人员需求量大,农民更容易在其产业中找到工作,获得回报。
第二,农产品难以得到回报。由于地区原因,土地和水资源不足,导致农产品成本很高,高成本导致产地分散,规模度不够。加工的原材料成本难以计算,导致不能构建完整的产业链。
第三,推广的难度大。在推广农产品的过程中,许多地方没有突出自己的资源,农业产业化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收敛,导致销售价格低廉,旧的农业生产仍在很多县乡镇农业生产起到主导作用。由于资源的限制,农产品的规模难以持续扩大。举例说明:门头沟地区的樱桃产业。樱桃生长取决于土壤条件,难以去复制。由于这一特点,在一些生产规模可以复制的农产品没有得到适当的发挥,从根本上制约了流通规模的扩大,提高了农产品的运输成本,导致樱桃产业不足以形成一定的竞争力。
一些农产品需要进行出口贸易,它们的配送需求自然就要达到国际上的统一标准,比如说需要冷冻运输的水产品、切割运输的肉类、恒温运输的乳制品,这些在运输过程中对于技术的要求则要高很多。现有的包装处理技术,运输技术已经不能符合标准。对于运输效率的高要求和运输途中的安全性的保障是这些产品的最大特点。同外国一些先进的物流体系比较,我国的农产品比如新鲜蔬菜、水果,在摘、运、存这些过程中的损害可以高达25%甚至更多,而那些发达国家都能将损害严格把握在5%及以下,美国的先进技术更是仅仅有1%左右的损失。对于冷链化技术还不是很纯熟的中国物流业来说,国内很多的农产品只是通过一些低级的加工后便立刻投入市场进行贸易,不对等的生产和销售,严重增加了操作的成本。所以说,冷链物流技术的不健全是导致农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关键的因素。
当下,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仍然以传统交易模式即以循环模式为主,而新的分销渠道占的比重相当低。这种传统的交易模式导致批发零售的功能在空间结构上常常混淆,使人员流动、物流配送混淆,造成环境污染。而市场上的土地和城市功能冲突,部分属于临时用地,管理薄弱,基础设施差,缺乏食品卫生,防疫和安全监督不明显。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而这其中基础的基础则是打造好的信息化平台。就拿我国来说,由于针对农产品的信息技术原先不受重视,开发迟,网络与网络之间没有一个整合的平台,况且整个覆盖面相对较小,信息化不够。这一现象造成的结果是物流配送的管理和运作方式还很传统,远远不能达到现代化物流配送的标准,物流管理还很落后,运行效率低下。配送农产品的物流信息不够充足,信息的传输不便捷这些都是因为物流配送现代化程度低,致使消息不够集中,接收和发布都缺乏足够的时效性。所以,没有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来对这类产品的物流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拉大了不论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相互之间信息化的差距,因此电子商务的前景还是非常大的。就比如说,当下对此类产品产生最大影响的就是运销保险技术了。
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城市原有的国有商业企业、供销合作社均已改制成了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单个农民或多个农民合作的从事农产品物流配送,也存在专门的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服务公司。我国的主要农产品物流配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虽然农产品物流配送数量较大,但是参与的个体和组织规模普遍不高,仍处于初级阶段,离散性较强,联合性较差,系统性的效率低,缺乏竞争力。
适应农产品物流配送发展的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在我国还没有建立,普遍存在的还是非标准化的农产品配送模式。比如交通运输设备的不统一,包装标准的不配套,人为因素在许多农产品的分类、分级、分流等还有较大影响,导致误差过大。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产品物流配送的效率,对农产品的储运和加工造成很大困难。
我国的农业标准化基地很多,但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操作模式占绝大多数,这很难实现农产品的物流跟踪与管理。由于缺乏系统的解决方案来避免出差错,又不能有效追查到相关物流配送中的问题,每年被退货甚至赔偿的案例在我国大多是因为质量检测超标引起的。
由于我国的农产品物流配送发展迅速,但是忽视了现代农产品物流配对于技术和信息的重点把握,这是由于政府和企业对物流配送行业存在理解的滞后性,导致农业中存在“重生产、轻流通;重技术、轻管理”的倾向,大多数的农民或者企业由于忽视了对保鲜技术和物流配送后续农产品处理的加工,而是把浅层次的农产品的增收作为投入的重点,这一行为对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起到很大的制约作用。
另外,我国的农产品技术大多停留在生产工艺阶段,在保鲜储存和加工处理阶段无法在农产品非产地实现,无法实现附加价值,都是以原始的产品形式销售,这也导致我国的农产品增收困难。
在当前社会中,存在过度培育城市人才,而几乎忽视对农村人才的培育,具体体现在我国的当代物流配送人才建设体系中,对此存在着很大的误区,这种现象引发的后果就是:教育体系不完善,进一步减弱了农产品物流配送行业的师资力量,由此而导致二三产业在我国过于发达,同时也导致了我国的农村居民普遍存在“轻农”的思想。
当前,就农村从业的队伍来看,不仅女性化趋势颇为严重,而且老龄化也在进一步加深。而经调查发现,严重遏制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根源是:在很多从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人员缺乏与农产品物流配送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
农产品的批发市场在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大多数的农产品都会从产地运送到批发市场销售,这一过程需要经过多级批发市场的流通最终才会到达指定的零售商手中。必须由现代物流配送技术取代传统的流通模式,逐步淘汰传统的批发市场,才能提高农产品在配送过程中的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减少流通环节。具体的措施是:大力建设由农产品生产直接到农产品消费的物流配送体系,促进新型流通组织的成立,建立专业的农产品分销商,发展物流配送公司,完善交易方式;还可运用现代化的手段,以农产品经销商的电子订单采购和销售模式取代传统的交易模式。
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因此要鼓励多层次的农产品物流教育和培训,除加强对高等院校物流管理人才的引进外,主要是加强对农产品物流从业人员的培养,因为他们虽然从事农产品物流,但是缺乏农产品物流的相关理论知识。
根据实际,可以鼓励他们参加物流管理专业的进修,通过现有网络信息平台对他们进行远程培训。同时支持和鼓励企业和行业协会及民办教育机构举办从业培训,建立物流行业职业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实行持证上岗制度。
加强培训和交流,大力培育农产品物流配送营销主体。农产品物流配送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各个企业普遍存在经验不足、网络不全、人才匮乏、信息不灵等问题,各级农产品推广部门应积极开展各种交流和培训活动,加强交流,取长补短,提高各配送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水平。不但应引进和培训懂得农产品物流管理理论,具有策划能力的人,更重要的是引进和培训具有动手和具体操作能力的人,应采取各种形式和途径培养农产品现代物流业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资源和现代教育手段,开展农产品现代物流教育和短期培训,不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专业人才尤其是农产品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对引进的物流中高级技术人员与高级管理人员应给予国家或地方引进人才政策规定的相关待遇。
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贯穿于整个物流过程,涉及诸多物流活动,如企业接受货物、储存、配送、加工、运输等等,这些是整个农产品物流系统的支撑。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由传统向现代化运作模式转变,需要计算机网络和农产品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根据物流配送的目标传达到信息平台,将整个农业产业链各个环节连接在信息网络上,保证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这样信息平台将会面向各个经营的主体,向他们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降低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这是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的重点之所在。其次,应该搞好农业产品的信息处理和出版工作,加快传递市场信息,做好市场信息咨询服务,让农产品信息真正传递到千家万户,以此提高农户和企业的辨别能力,引导农户和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在产业层面上,通过鼓励合资、合并、兼并集成等措施,扩大现有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规模,鼓励专业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进入农产品市场;建立现代化的农产品物流配送行业的规范和市场准入规则,重点发展小规模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配送企业。
在政策层面上,要给与农产品生产的企业优惠和宽松的发展环境,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规模和水平。把一批规模大、综合性强、技术水平高的农产品物流配送服务企业作为重点扶持和发展的对象。还要发展农产品专用的运输产业,诸如集装箱运输、长距离运输、冷藏运输。
依据当前产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选点、重点建设批发、仓储、加工、运输于一体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与批发零售相连接,综合与批发相配套的市场网络体系,搞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加强农产品设施建设,完善服务机构,加快农产品流通标准化建设。采用先进的国际标准或通用标准,推行与国际接轨的关于物流设施、物流工具的标准,不断改进物流技术,实现物流活动效率化。
[1]顾坤坤.不确定环境下物流配送有关问题的研究[D].湖南:中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2]刘演靖.河北省农产品物流配送模式研究[D].河北: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