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家
钾盐资源分布的高度集中,造就了行业巨无霸的出现。Canpotex(加钾)和BPC(俄钾)两大钾肥销售联盟控制了全球70%的产能,而前10大企业控制了全球95%以上的产能。长久以来,国际钾肥贸易的定价权,一直牢牢掌握在以Canpotex和BPC为代表的卡特尔组织手中。钾盐资源分布的高度集中,注定了国际钾肥市场无法从垄断走向竞争。Canpotex和BPC作为行业的寡头垄断者,早已制定了国际钾肥贸易的游戏规则。开发新兴钾矿的各路资本作为后进入者,只有在现阶段看透Canpotex和BPC的战略,跟住其发展步伐,未来才可能“搭上便车”,在垄断者的游戏里分享到属于自己的一杯羹。
Canpotex和BPC多年来雄踞全球,已经确立了四大利润保护机制,一是资源优势,二是品牌优势,三是行业领导者地位,四是资本的历史积累。Canpotex和BPC当前开采的钾矿,具有品位高、易开采的特点,而新兴钾盐资源,普遍都受到资源埋藏深、开采难、成本高等问题的困扰。钾肥的工艺看似简单,实则有很高的技术壁垒,实验室中可行的技术,投入到工业化、规模化量产中并不一定能实现。此外,Canpotex和BPC多年的资金沉淀也不容忽视,它们有能力在现货市场上挑起价格战。当然,Canpotex和BPC最为核心的竞争力还在于垄断——最大的利润保护机制、最强的进入壁垒。某种意义上说,垄断企业唯一需要做的,就是研究如何继续保持垄断地位。
Canpotex和BPC依靠垄断进行定价,即实行价格歧视,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表面上看,Canpotex和BPC的定价是区域价格歧视,即对不同区域市场采取不同价格,比如完全同质的氯化钾,东南亚的价格要高于印度的价格。分析历史数据,我们还可以感到一丝“欣慰”,由中化和中农领导的钾肥合同谈判效果明显,中国的钾肥进口价格在国际市场中处于相对洼地。但笔者不得不在此指明,人们对价格歧视还缺乏深刻理解,由表及里的分析,可以发现Canpotex和BPC在区域价格歧视外,还有高低峰价格歧视,在经济上行期,比如金融危机之前,钾肥价格处于牛市,Canpotex和BPC每年会在全球范围内实行价格普涨;金融危机爆发后,经济转入下行,Canpotex和BPC就顺应大形势,在全球范围内降价。可以说,在国际钾肥市场上,只要需方有购买行为,就难以脱离被价格歧视。
2013年7月,俄罗斯乌拉尔钾肥公司退出与白俄罗斯国家钾肥厂的BPC联盟,这被很多人视为国际钾肥贸易进入竞争时代的标志。对此,笔者却难以认同。虽然乌拉尔钾肥公司退出了BPC,但国际钾盐资源的寡头垄断格局并不会因此改变,或者说钾盐资源的天然分布情况,使得这种垄断格局根本无法被改变。乌拉尔钾肥公司退出BPC,会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钾肥价格造成影响,但不会也无法改变钾肥销售的价格歧视。
作为世界农业大国,我国长期受钾肥短缺困扰,直接影响国家粮食安全,跨国资本垄断全球钾矿更加重了这一格局。为应对这一局面,我国已于2007年启动了钾盐地质找矿的国家战略,但我国已探明的钾盐储量仅占世界的1%左右,国内钾盐资源开发的潜力十分有限,一方面这些资源多分布于青海、新疆,受地理条件制约较大;另一方面是资源储量先天不足,加速开发即意味着杀鸡取卵,是牺牲未来满足现在。基于这一情况,开发海外钾盐资源成为了市场热点,一时间10余家中资企业陆续出海抢占资源,美洲的投资地包括加拿大、阿根廷及智利等;非洲主要是刚果和埃塞俄比亚;亚洲则是老挝和泰国。但近7年的时间过去了,截至笔者发稿时,据悉除中农集团的老挝项目已成功工业化,产品主销泰国和越南外,其余新兴钾矿均还处于探索期,有些甚至仍停留在勘探阶段。
中资企业进展受挫,那么国际矿业巨鳄的表现又如何呢?淡水河谷于2012年宣布暂停其加拿大萨省Kronau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金额30亿美元,年产280万吨钾肥;2013年,淡水河谷再次宣布暂停其阿根廷Rio Colorado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金额59.2亿美元,年产430万吨钾肥。必和必拓曾经在2010年对Canpotex旗下的PotashCorp发起要约收购,但未获成功,PotashCorp的回答是“必和必拓的出价缺乏诚意”。不过这并未影响必和必拓进入钾盐领域的雄心,随后其开启了加拿大萨省Jansen项目,该项目计划投资金额120亿美元,年产800万吨钾肥,但2012年必和必拓已宣布暂停该项目。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据传闻中投公司也曾对Potash-Corp发起过要约收购,且出价远超必和必拓,但由于中投方面坚持要求取得控股权,最终被加拿大政府以“该收购威胁国家安全”为由予以拒绝。
钾盐资源的分布特点决定了后入资本获取资源易,挑战垄断难。受政治因素的制约,中资企业往往选择第三世界国家,而国际矿业巨鳄则多选择加拿大这样的成熟地区,但掌握了资源不意味着能够有所产出,更不等于获取利润。据某业内专家测算,新兴钾矿的成本可能接近600美元/吨,这主要是三点因素所致,一是大多数新兴钾矿的资源禀赋不够好,比如上述加拿大萨省矿段,目前勘探的钾盐资源普遍在1500米以下,传统的硐采法无法进行,必须采用水采法,造成成本不易控制;二是新兴钾矿从无到有,资金使用、工程建设和折旧等成本都比较高;三是新兴钾矿从成品出产到实现规模经济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其初始成本很高,最终成本则取决于资源的丰腴程度。
乌拉尔钾肥公司退出BPC,几乎各区域市场都创出了近十年的价格新低(300美元/吨),市场似乎已由卖方转变为买方。然而买方欢呼雀跃,卖方却“并未受损”。Canpotex和BPC正在借助当前市场价格的低迷,对钾肥全行业进行新一轮的洗牌,即对内积极开启新矿替代老矿的更新进程,对外通过低价格提高行业进入壁垒,全力阻击新兴资本涉足钾盐领域。2013年12月,PotashCorp宣布裁员1045人,据报道称此举可以使得其钾肥成本下降10美元/吨以上,而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PotashCorp通过减产裁员,令钾肥价格维持在了400美元/吨相对高点上。由此对比可以得到两点结论:一是Canpotex和BPC正面临压力,300美元/吨很可能是临界点,价格再向下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二是Canpotex和BPC正在“动真格”,当前的价格比金融危机之时还要低100美元/吨,与其说是两大寡头被迫接受市场价格下跌,倒不如说是他们主动配合或者营造了这种价格的下跌。
在这样的价格水平下,投资者受一个普遍问题的困扰,即拥有钾矿资源,却不能实现投资计划。上述加拿大萨省项目很具代表性,技术上水采法分离提炼钾资源在实验室里已非常成熟,但该技术的工业化成本估算接近500美元/吨,比目前市场价格要高出200美元/吨,这还不包括其他部分的生产成本。而像萨省这样的资源深埋藏型的新兴钾矿,大多都是“技术可行,工业不可行”。因此,即便是强大如淡水河谷、必和必拓这样的矿业巨鳄,在其跨界进入钾盐领域时,由于当前钾肥价格不足以覆盖成本更不足以产生利润,也都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钾矿建设并非朝夕尺寸之事,按上述情况发展,可以预见的是,几年之后新兴钾矿仍难成规模,而Canpotex和BPC则将完成自身新老矿的交替,一旦其完成了这种资源更新换代,他们就可以继续牢牢掌握国际钾肥贸易的定价权。因此可以说,当前钾肥价格低迷,需求方受益在眼前,是短期效应;供给方得益于未来,是长期效应。
Canpotex和BPC的老矿区均已开采了几十年时间,新矿释放产能的同时,老矿将逐步关停,如此“一开一关”之间,国际钾肥的供给总量难有实质增加。鉴于Canpotex和BPC新矿的成本明显高于老矿,换代完成后他们必定会制定新的价格,以继续获取超额利润,因此未来钾肥的合理价格可能会在400-600美元/吨的区间内(假定货币购买力不变)。只要垄断格局不变,垄断价格就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