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实摄影前景之断想

2014-08-15 00:43高恒亮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纪实摄影家摄影

高恒亮

(周口师范学院 工会,河南 周口466001)

一、纪实摄影的内涵及其社会功能

纪实摄影在中国兴起直至繁荣发展以来,在社会进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纪实摄影的内涵

早在1940年,美国摄影家多萝西姆·兰格(1895-1965年)在一篇文章中写道:“纪实摄影记录我们时代的场景。它映照现在,为将来保留文献。它的焦点所在是人与人类的关系。它记录人在工作中、在战争中、在游戏中的举止,或他周围一天24小时的活动,季节的循环,或一个生命的长度。它描绘人的制度——家庭、教堂、政府、政治、组织、社交俱乐部、工会。它展现的不仅仅是它们的外表,而是追求它们运转于其中、吸收生命、保持忠诚,以及影响人类行为的样式。”[1]

多萝西姆·兰格的这段表述,无疑是对纪实摄影的内涵和社会作用完整的诠释,其要义是纪实摄影在人类、社会、组织、政治等生活中所起到社会作用。

(二)纪实摄影的兴起与社会作用

中国的纪实摄影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繁荣发展于80年代。这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如中国纪实摄影的奠基人——徐肖冰,他1937年投身革命到延安,1940年拍摄《太行解放区的妇女自卫队》《骑兵乘胜追击》《民兵制造地雷》,1942年拍摄《延安女大学生》《边生产边学习》等作品,全面真实、客观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和人民的生存状态。他的每一幅作品都充分揭示了贫穷与抗争、落后与先进、丑陋与美好并存与交织的转化,真实记录了中国人民坚贞不屈的奋斗精神。

四五运动中,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数以万计的人民群众,举行对周恩来总理的沉痛哀悼与追思。一批青年摄影者不顾当时的禁令,不顾被关押甚至生命危险,在天安门广场与全国各大城市,用手中的相机忠实地记录并保存了当时的场景。其中,以吴鹏、王立平、罗小韵、鲍乃镛拍摄的《团结起来到明天》《让我们的血流在一起》《天安门广场360度》等纪录影像发人深思……他们的作品已经历史地成为人民共和国的见证文献。同时,在中国也为纪实摄影这个命题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与世界大名家、纪实摄影鼻祖亨利·卡蒂埃-布列松、马克·吕布相提并论的我国纪实摄影大名家之一的侯登科,“他是中国纪实摄影的先锋”,其影像历程思考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良知的中国摄影家。侯登科的代表作《麦客》《黄土地上的女人》《四方城》等,均以自然、朴素、忠实的纪实表现手法,对劳动者的生存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直至90年代,纪实摄影在我国得到繁荣与发展,无论从摄影的社会内容、内涵方面,都比较清晰地揭示了纪实摄影应关注人、关注人的命运,关注他人所置身并与之联系的社会生活,提倡对人性的表达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纪实摄影家们产生了认识上的飞跃与思想境界的升华,于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新作品不断问世。比如安哥的代表作《生活在邓小平时代》、王文澜的代表作《自行车王国》、王福春的代表作《火车上的中国人》等,都是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从不同角度和社会层面忠实地记录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生活环境、精神面貌,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

任何真实的东西,总是产生着历史的真实价值和久远挥之不去的震撼力。最具典型的代表作品要数解海龙的《希望工程》,在表现社会、人类生存、生活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由此海外华裔、华侨及国内知名企业家慷慨解囊,捐款捐物,“希望工程”纳入社会、政治的视野。与此同时,“希望小学”应运而生,一群群失学儿童重返学校,继续追逐着自己的“梦想”。另外,袁冬平的《精神病院》、卢广的《艾滋病村》等,都是描述、记录以人为本的当代优秀作品,无不表达了纪实摄影家的人文主义情怀和“民本”思想。以此将纪实摄影确立为记录社会、推动社会变革的工具之一。

综上所言,纪实摄影在中国各个历史阶段为社会的创造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非其他艺术所能替代。

二、中国纪实摄影的前景及其方向

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着悠久的民族文化根基。纵观中国纪实摄影的兴起与发展,在各个历史阶段都深深地留下了民族文化的烙印,印证了“艺术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真理。

西方纪实摄影家是以个体为本位,中国纪实摄影家则是以群体为本位。比如四五运动摄影及“四月影会”等摄影展,都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群体性气息。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纪实摄影由理性思考到理性认识,直至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与发展,呈现着民族的、大众化的发展态势。

停留就是倒退,唯有改革才能大发展,大繁荣。那么,面对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的战略目标,伟大的中华民族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中国广大的纪实摄影人和“发烧友”完全应该再来一次思想变革,以期在这个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再谱新篇章,把中国的纪实摄影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峰。

笔者认为,要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从社会三大层面认识、思考、记录一个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在实现“中国梦”这个社会变迁中的所思所想、所行所为极其必要。

1.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社会层面上,转变对纪实摄影的关注方向。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工作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2]试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失先进文化的引领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综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就是我们有深厚的文化传统,有共同的精神家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滋养着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是生存和发展的不可动摇的基石。时势造英雄,同时也造就文学艺术家和摄影家。翻开中国摄影60年的光辉史册,就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真理。

而今,身为当代纪实摄影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立足于建设先进文化,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的历史起点上,转变纪实摄影表现内容的关注方向,创作出更具震撼力的当代优秀作品;记录广大民众在巩固、挖掘历史文化与建设当代先进文化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为他们塑造崭新形象,为新时代树碑立传,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引领方向。

2.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层面上,转变纪实摄影的关注方向。小康社会内涵丰富,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在这场重大社会变革中,广大中国民众在思想行为方式、社会生活、精神面貌等方面都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新景象。对此,每一个纪实摄影者都应该有深刻的认识、深刻的理解,才能够把握住、运用好极其丰富的现实生活,才能够捕捉瞬间、凝固永恒。

纵观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优秀的摄影家及其作品,基本上都是采撷的“精神病院”“上访者”“矿工”“乞讨者”“流浪者”“残疾人群”,以及进城务工农民、偏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和穷人等。尽管具有明显的反叛意识,敢于表现所谓的“社会主义阴暗面”,但毕竟不能代表当今中国广大人民群众奋发有为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面貌。

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人民群众生活日益富裕,人们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扬眉吐气,充满着民族的自豪感、优越感。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绘制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庄严地做出承诺,在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生态文明建设等多层次、多领域的深化改革与建设,再一次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无比的信心和力量。作为每一个纪实摄影者,都要高扬社会发展主旋律,深入火热的生活,深入广大人民群众之中,贴近人民群众、贴近现实生活,使创作的空间更大、更广泛,内容更丰富。不断创新表现形式,从表现题材、内容各个方面有新的突破,多出积极向上的、优秀的精品,鼓舞广大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更加奋发有为。

纪实摄影家们,要敢于揭示批判社会的阴暗面,以促进社会的改造。但更为重要的是,要深入一线,与时代同行,为时代写真,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导向,要用优秀作品,积极向上的作品引导、召唤当今社会健康发展。只有抓住社会发展的主流,纪实摄影才能够起到更好服务社会的作用。

3.从创新的层面上,转变对纪实摄影的共性与个性的关注方向。纵观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纪实摄影作品或作品集,不难看出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雷同化。一旦某个摄影家经过几年的努力拿出一个社会层面或一个社会阶层的优秀作品,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共鸣之后,随之而来的摄影人便亦步亦趋;尽管有的摄影人在表现内容上有新的转变,但也只是在区域方面转换,要么是穷苦人、贫困环境中的失学儿童,环境保护中存在的普遍社会问题的题材偏多,趋于雷同化。二是城市城镇改造,偏远山区的少数民族生存状况的内容偏多,拍摄社会主流,具有代表性的主流人群的生活和社会活动的作品较少。总之,共性化多,个性化少的现状是纪实摄影的一个顽疾。

要创造个性化的纪实摄影作品,就必须要转变关注方向,深入到火热的现实社会之中观察、思考、感悟。比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新鲜事例,引领人民群众发家致富的模范人物,科技创新中的代表人物;日新月异变化中的城市、城镇中的民众生活场景;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的工业改造;福利院中老年人的生活变化与现状等。

之所以提倡个性化的发展,最主要的就是纪实摄影人在实践活动中要挖掘表现社会发展变化中的新鲜事物,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丰富的思想情感。其次,纪实摄影人的个性化,要在作品内容、内涵表现方面,多运用社会生活中鲜活的时代色彩、时代语言和时代符号。只有实现共性化向个性化的转变,纪实摄影才能更好地起到服务社会的推动作用,才能够影响世界。

三、纪实摄影人必须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素质

摄影观念可以有五花八门的理解与认识,可以用各种流派的理念来解释一张照片,最终看法是各自不同。但是,当你到达一定的境界,接下来再想突破就感觉到比较迷茫,甚至很难,究其原因还是自身的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存在着盲点或者缺失。要使作品实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没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艺术底蕴作为支撑是不可能达到的。

1.努力学习文学和历史知识。摄影不是剥离文学与社会历史而单独存在的一个体系,摄影与社会历史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内在联系。因此要努力学习研究中外文学名家的著作,从中吸取养分,比如中国的唐诗、宋词、散文,以及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等。真正的摄影家往往是根据自己的文学历史知识修养,选择如何构思取舍,作品要传达给观众什么样的思想意境。

2.努力学习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科的知识。作为纪实摄影家,要认真学习研究社会。人们所处的社会、社区过去是怎样的,当今又是怎样变化着的,历史的人群与现代的人群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与行为方式上有何不同表现等。如果不具有这方面的知识,又怎样表现当今人类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又如何去挖掘社会人的思想情感与内心世界呢?

3.努力学习艺术知识。优秀摄影作品,离不开构图、色彩运用、形式感、节奏感,以及韵律感的运用。构图、用光、色彩、形式、虚与实、透视与张力都是美术方面的基础知识;节奏、韵律、形式感、节奏感是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总之,任何一个著名摄影家,要形成自己的风格,以及丰富的思想和深刻的人文见解,并通过画面传达给广大观众,都需要有广博的文学艺术知识、社会和历史知识。

中国正处在大变革、大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纪实摄影者,都要与时代同行,大胆实践、大胆创新,用自己的理念理性去记录这个时代。作品不仅仅是留给当今的人们,更重要的是留给历史。

[1]顾铮.纪实摄影:人类独特的记忆方式[J].社会观察,2004(10):35-37.

[2]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张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刘树勇.意义的焦虑:“纪实摄影”作为一种突围策略[N].中国摄影报,2009-05-19.

猜你喜欢
纪实摄影家摄影
摄影家杨荣
陈建(摄影家)
砚边纪实
民政摄影家 初春晨渔
动物摄影家
混乱实验室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WZW—bewell摄影月赛
新闻纪实类
最美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