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国庆
(定西市安定区北关小学,甘肃 定西743000)
当前,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过多地探讨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却没有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较少,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参与到课程的整合之中,它只能是一种辅助手段,而不可能代替课程、教师的角色,它也没有能力主导教育活动。关键还在于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对教育活动各要素的正确认识,以及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不是先进技术的应用。[1]教育者应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从理解新课程标准着手,发挥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地位,调动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激发主观能动性,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信息技术特指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的技术,但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因为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在信息的交流过程中,需要传递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等环节,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所以教育工作者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人的发展。
信息技术教育为学习者提供资源和环境,具有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特性,在信息技术作为教育观念、内容、工具、手段的前提下,对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的信息化,以及教师的教、学习者的学的教学与学习的优化过程。在学习的过程中,让他们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增强自主判断与选择的能力,养成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在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内涵的基础上,以新时期教师的角色地位和作用,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构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台。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教学实践中,丰富的图例是与学生沟通的媒介。简单的信息技术手段,能使学生把抽象转化为具象,再由具象到抽象来认识语言文字或数理规律,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能力,所以教育者在此基础上构建教学设计思路,以培养学生自主处理信息的能力。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逐步接触到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程序编辑文本,或制作幻灯片来表达自主学习的成果,内化学生自己的理解,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电子白板这个媒介物的调查研究中,电子白板的用户主要集中在基础教育,尤其是在小学阶段。[2]教育者对它的态度更加冷静,不仅要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个技术在本门课程中如何优化的问题,而且要以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为前提,来处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如:楷体中文字体的设置,对小学生汉字的书写影响较大,过多的色彩会影响学生的视力等因素,需要进行删繁就简的处理,这就要求教育者对高科技发展认识更加成熟。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的传播也存在完全相同的情况,一般可以认为,一节课要传达给学生的知识点就是教学信息本身,而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信息),需要利用学生与该知识点有关的事前知识(冗余),根据“最临近发展区”理论,将这些知识点用大量的冗余进行“包装”,然后传递给学生。许多人认为电子白板作为多媒体教学的工具,可以有效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是指这些知识点,它不因多媒体的使用而增加,所以电子白板与多媒体教学增加的是相对有用的冗余,而不是信息本身。[3]
从上述情况我们可以领会到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知识点与知识点的相对有用的冗余有关,针对具有不同知识储量的学生,提供不同数量的冗余,去挖掘教材内容,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来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
如:关于在2013年甘肃省中小学第一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的一堂观摩课上,当教师讲到“一个数除以分数”的问题时,问:“小明小时走2km,小红小时走了km。谁走得快?”本课例中的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用线段图的方法和转化法分别直接来求解小明的走的速度,并在求小红的速度时,又一次进行了上述的讲解环节,加大了信息量,导致练习时间紧促,学生也没弄明白。课例中的教师忽略了本题设计的目的是通过线段图的方法,引出学生自主发现“一个数除以分数转化成一个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的转化原理规律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构建教学设计时,应吃透教材,有效把握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参与到课程的整合之中,其特点是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承认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对目前各阶段教学内容衔接的问题,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很快,而且各地师资设备条件差异太大,开课年级各不相同,因此在相当长时期内是不可能解决的,甚至也没有必要解决,只能在原则上要求其侧重点各有不同即可,应提倡“用中学”,避免“学而不用”的错误理解。
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应是一门工具性课程,不宜学科化太强。由于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中小学学生现在学到的信息技术等其走入社会时可能早已面目全非,所以如何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非常重要。最主要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因此,信息技术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终生受用的学习知识和提高技能的认知工具,教师以学生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和能力来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的目的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具备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素养等。我们通过掌握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提倡“用中学”,服务于学习内容,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1)善于观察分析,以实用性为前提,提升创造性思维
快捷性是信息技术课程的最大优点,我们在引导学生掌握开关机的顺序、任务管理器的应用、程序的打开与关闭,以及在使用不同程序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他们之间的异同,运用类比的方法来提高解决疑难的能力。系统和程序的个性化操作是丰富多样的,首先要体现实用性为目的,相对于自我还是群体的运用;其次再考虑我们的设置是否美观。在体验中自主选择、自我调控,从而会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展示。在适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认知规律的基础上协作交流,以点带面,融会贯通,自我反省,自我发展。尤其在跨程序交叉操作的应用方面,学生的自主求知兴趣将会更加浓厚,从而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使学习者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都有所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2)善于归纳检索资源,提升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多样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搜索引擎的功能,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如:建立文件夹和文件,及时归类命名,便于学生在电脑存放的大量信息中,通过关键词快速查找处理信息,是学生处理信息能力素养的关键。又如:网络是一个信息的海洋,字词在网页中搜索不如在百科搜索便捷,而对于某篇文章或某道习题的搜索利用文章的名称或关键词语并不一定能够找到,我们可以试着用文章中的语句或这道题来直接检索搜取。
因此培养学生掌握各种工具的快捷功能,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最能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方法,可以按照自己的时间安排学习的进度,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的深度,是学生自主学习得以实现的有效途径之一。其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爱好,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究式、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环境和资源,作为其认知工具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以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为基础,提高自我信息能力为核心的学习活动。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始终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在传授人类积累的自然知识方面以及在开发人类创造力方面,教师始终是主要的责任者,始终起主导作用。
教师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通过对话进行实践协作交流学习,内化学生运用自主学习新的信息技术的方法和能力为契机,学生通过反思进行学习,建构探索知识信息进行自主学习为归宿。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紧扣目标取舍、依据学生需求选择教学内容;在课型的选择上,适时适量选取较为实用的课型运用信息技术;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教学方式多样化,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在教学时间上,完善知识结构的时间,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所以,课程整合将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初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最佳整合点。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时代,中小学生面对的信息量猛增,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大改变,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学习等,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认真研究、思考学生的信息素质,并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是信息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是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和提高的关键。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各类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故障,对此教师应具备一定的排障能力,方可有效保障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师如果面对故障束手无策,只会脱离课堂另请高明,让专业技术人员闯进课堂来处理,那么,将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力争对现代教育技术驾轻就熟。力争在新技术媒体环境下优化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一是优化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的关系,以保证教学结构的合理和正常功能的发挥;二是优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不仅使各要素间的衔接紧凑、自然、反馈顺畅,而且要有足够的灵活性,以便实现教学活动的目的。把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教育教学中应正确把握和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为本”,挖掘教材,解决其在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与地位。并着力于对教育规律的研究,对教育活动各要素的正确认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认识,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创设有利于中小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学习环境,指导、组织他们感知、探索、协作,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师作为终身学习者,必须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地运用信息技术,探索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
[1]肖月宁.信息技术能否改革教育——正确认识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期望[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10):15-17.
[2]艾伦,兴乔.电子白板教学的局限性[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2):6-9.
[3]艾伦,徐力,姚玉琴.教学信息与测量[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