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学生写作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2014-08-15 00:51于丽红
中国校外教育 2014年2期
关键词:心灵教材资源

◆于丽红

(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鲁河中学)

周五的作文课是学生最头痛的两节课,面对作文,大多数学生总会感叹“想说爱你不容易”。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感叹每天的生活都很枯燥,平淡无奇,根本没有什么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手头掌握了不少素材。这其实是对写作素材资源的占有与利用的问题。关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成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为教育教学开发更多更广的资源。为此,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写作资源,引进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同时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和手法,巧用写作资源,来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教学中,笔者把作文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教材资源和情感资源四大类,使学生有章可寻,有路可走。

一、自然资源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虫蚁,都会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思索与启迪。“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引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东流之水引发时光飞逝,生命短暂的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给人以启示:客观事物是个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看到不同的景象,得出不同的结论。

大自然是丰厚、博大、无私、绚丽多彩的。思接千载,那悠悠远远的飘渺的云,使同学们联想到远方的游子回归的身影,联想到祖国的统一大业;那蓊蓊郁郁苍翠的树,使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旺盛;还有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宏大背景中所展示的生命的壮美,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所阐释的时间的短暂与生命的永恒。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最为宝贵的财富。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自然多加观察,多加留心,用心灵与自然对话交流,要学着因春天小草透绿而感悟到新的生命诞生,因秋天叶落而叹惋美好的东西是多么容易消逝。然后把这些心灵感悟用笔生动描绘与阐述,不难写出立意深刻与新颖的作文来。

二、社会资源

学生学习紧张,观察了解社会和深入社会实践的时间有限,而且他们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空间只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因此,有些学生写作的时候取材的范围不广,视野不宽,总是写一些学校琐事,内容老套,既缺乏可读性,立意也难深刻。

但身处社会之中,一个学生又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与社会隔离呢!再仔细想想,学生难道真的没有时间了解社会?平时看报纸,听新闻,不正是了解这个社会的好时候?课余三五成群谈天论地时,不正是拓展视野,提高认识能力的时候?因此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应相机而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从各国大选到金融风暴,从奥运风云到西部大开发,从教育改革到法制建设,从韩寒、郭敬明到姚明、刘翔等,只有关注这些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人物,才能灌输学生一种为人的责任感,才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之能纵观古今中外,笑谈天下风云。作文才能紧贴时代生活,与时俱进。

三、教材资源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初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首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课文,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应及时督促学生背诵并经常复习,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教师也应时常提醒学生,让他们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的脑中,这样写作的时候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历年中考中很多优秀作文,就是运用大量的诗文佳句,让文章满口生香,诗意盎然而获得满分和高分的。

其次,应学会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作文中。生动的历史故事、广博的地理知识、丰富的电脑世界,甚至深奥的理化知识,都能成为作文“入味之药”。

除此之外,那一个个鲜活的学习楷模:如婉约中透出英气的李清照、意气豪迈又浓郁冷峭的陆游、身经乱世仍关心天下寒士的杜甫……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四、情感资源

雨果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辽阔无比,深邃无比,璀璨无比。它是千百年来从大作家到普通百姓说不尽、写不完的永久题材。

欣喜若狂,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杜甫正是沉浸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巨大惊喜中,才有“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佳句。悲痛欲绝,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杜甫正是“遭受”着“家书抵万金”的痛苦,才得以把“白头搔更短”。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就包含有丰富的情感个案:如《晏子使楚》中的晏子表现出的超然的人格魅力令人折服;如《春望》中的杜甫“白头搔更短”的爱国情怀让人叹惋;《最后一课》中的韩麦尔的坚忍深沉催人奋进。

心灵是最广阔的,心灵也应该是最自由的。环境的局促,也不应该妨碍心灵的驰骋,也不妨碍审视心灵、记录心灵的活动。欧阳修马上、厕上都可做文章,毛泽东说自己的好几首词都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仄仄的马背,颠簸的行军,或许就不会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诗句。这样看来,逼仄的环境,往往能引起心灵的激荡,恰恰能成为诗情文思的出发点或催化剂。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累这些资源,运用不同的方法督促学生运用自己所积累的资源,还要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写作资源,能够融会贯通,给自己的作文锦上添花。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指导学生把宏观写作资源细分,作文时知道从哪个资源库里拿“米”,“香喷喷的米饭”准能新鲜出炉。相信作文课上,学生定会露出他们可爱、纯真的笑脸!

猜你喜欢
心灵教材资源
教材精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资源回收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