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方高师院校工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与实践

2014-08-15 00:43梁英波刘洁辉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梁英波,刘洁辉

(周口师范学院 教务处,河南 周口46600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里,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等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1].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迅速成长起来的,由原来的地方师范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或者是由原地方师范专科学校和高职、中专院校整合后升格为本科院校.在升格为本科院校后,学校的专业发展也出现了多样化的现象,由单一的师范性向综合性发展,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工科专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工科专业的设置,增加了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活力,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帮助.但是,在地方师范院校发展工科专业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结合周口师范学院实际,就其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谈一下笔者的思考和有益探索.

1 地方高师院校工科专业课程设置不尽合理产生的原因

1.1 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问题

地方高师院校在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对学校办学定位的认识出现了一些曲折.以前,学校的办学定位是把学校建设成教学研究型大学,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具备工科专业基础知识,能从事相关行业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这样就对学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提的过高,不符合地方高师院校的实际情况.

1.2 地方高师院校工科专业的师资问题

地方高师院校的工科专业大都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一方面,在原有师范专业的大类基础上建设发展起来的工科专业,如我校的电子信息工程和自动化两个工科专业,就是在物理学这个师范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在原有化学这个师范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近年来的新兴热门专业,如网络工程和软件工程专业.工科专业的迅速发展使得相应的师资出现如下问题:第一,由原师范专业的教师转型而来,这部分师资没有工科专业的教育背景,缺乏工科专业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素质,只会教授学生书本上面的知识;第二,部分师资是随着地方高师院校工科专业的设立而新招聘的教师,这一类教师大多是科班出身的硕士研究生,具有较深厚的理论知识,是工科专业师资的主力军,但是这部分教师大多职称偏低,缺乏教学和工程实践经验;第三,由于地理位置、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具有博士学位和具有教授职称的工科专业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工科专业缺乏强有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领军人物;第四,工科专业教师的科研水平总体不高,科研成果大多为理论成果,横向项目较少.

1.3 地方高师院校工科专业的办学条件问题

地方高师院校一般处于区域中心城市之外,地方经济相对不是很发达,地方财政支持力度有限.这就使得地方高师院校的工科专业发展受到限制,表现如下:第一,工科专业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专业实验室建设,然而工科专业的实验室建设费用巨大,实验设备更新换代频率较低,这就使得工科专业实验室经费缺乏,设备短缺和落后[2];第二,工科专业对学生的实习要求较高,然而受高师院校的地理位置、经济状况影响较大,与地方工业发展条件密切相关,使得地方高师院校工科学生的实习条件不好,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不高.

2 地方高师院校工科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

2.1 明确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

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校的课程设置,必须首先明确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地方高师院校的办学定位为“地方性、师范性、应用型”,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教学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创业能力,能在相关行业从事设计、应用、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2 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工科专业课程设置

要坚持地方高师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坚持科学性,加强人才培养方案执行过程中的规范性,提高企业对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和执行过程的参与度.要把学生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落脚点,构建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以学生为本”.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优化课程结构,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体系,解决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应用型培养目标符合度不高的问题.

周口师范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9版)的课程设置包含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限定选修课程、专业任意选修课程、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其中,必修课包含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选修课包含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和公共选修课.工科专业课内学时总量控制在2600学时以内,周学时控制在25学时以内.在规定的总学时数内,必修课课时应占到总学时的70%~80%,选修课课时占总学时的15%~30%,实践教学课时一般不少于总学时的20%.针对2009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课课时比例偏高,选修课课时比例偏低,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偏低,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差距较大的现象,周口师范学院进行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新修订的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包含通识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其中,通识教育平台主要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和跨学科选修课;专业教育平台包括专业基础课(必修课)、专业主干课(必修课)、专业拓展课(选修课);实践教学平台包含实习、见习、毕业论文、课程设计等.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工科专业总学时控制在2600学时以内,周学时控制在25学时以内.选修课原则上以200%提供课源,实践教学总学时比例不低于25%.这样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压缩了必修课,增加了选修课,强化了实践教学环节.在专业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上遵循授课内容,体现“精”和“实”的要求;专业主干课课程设置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科学性、规范性和前瞻性,避免不同课程专业知识点的重复或缺失;专业拓展课课程设置原则上分课程模块开设,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满足学生的专业爱好,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2.3 引进和培养工科专业的高层次人才

人才是办好工科专业的前提条件,决定着工科专业的办学水平.地方高师院校应着眼于长远,根据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增加院系人才引进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引进和培养真正需要的人才.另外,在引进高层次人才时,应更加关注其专业背景,尽量使其本科、硕士、博士所读专业一致或相近.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成为工科专业的领军人物,不仅可以使院系的教学科研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可以利用高层次人才的专业优势及其研究领域的前沿性,使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更加优化,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才.

2.4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积极的争取资金,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工科专业发展所需的专业实验室、工程实训中心等硬件条件[3].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做到实验设备和工业经济发展相适应.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及时更新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进一步推进实验室开放,增设实验室开放项目,鼓励学生走进实验室,提高实验室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实习问题,更改课程设置,适当的压缩校外实习时间,延长校内实训时间,充分利用校内工程实训中心资源.

3 结束语

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地方高师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越来越高,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4].地方高师院校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的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工科专业的课程设置,整合教学内容,促进工科专业的健康发展,为社会输送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1]杨性坤.师范院校工科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探讨[J].广州化工,2009,37(2):206-207.

[2]谭甲凡,田汉平,曹锋,等.地方性师范院校工科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探析[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9,12(6):127-130.

[3]陈虎魁,弓赞芳.对地方师范院校工科专业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3(5):191-191.

[4]张建云,刘凤国.关于修订师范院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时代教育,2007,9(9):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