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

2014-08-15 00:49王元奎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传统

王元奎,张 喆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而对人自身的培养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致使人的发展出现单一化、畸形化的趋势。这种忽视人自身素质培养的专业技术教育的弊端越来越明显,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许多负效应。因此,加强素质教育,特别是加强高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多方位地培养人的综合能力,已是当代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走向。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上出现的所有文明中,只有中国始终保持了文明性质的一贯性。汤因比无论是早期提出21~23 种文明时,还是《再考察》后提出13 种大文明和15 种卫星文明时,都指出了这一点,他对中国文明所具有的稳定性、持续性的特点给予了高度的评价[1]。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中华民族的社会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文化”,中国语言系统古已有之的词汇,本指“文治教化”或“以文教化”,《周易·贲卦》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可以被看作是“文化”的原始提法。西汉以降,“文”与“化”整合为一个概念。如西汉时期的刘向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今天“文化”一词的含义与古代不尽相同,是19 世纪末通过日文转译于西方的。最早把文化作为专门术语来使用的是被称为“人类学之父”的英国学者泰勒(E.B.Tyior),他在1871 年发表的《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2]”这个定义对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当代学者大多采纳《辞海》对文化的界定:“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3]”本文以狭义“文化”为范围,即主要探讨精神领域的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大概念,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三个较小概念组合而成的。国度性、民族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中华民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主体。她是中国境内由华夏族繁衍而来的汉族及55 个少数民族的总称。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疆域的扩大、社会的发展,境内各民族间联系纽带日益强化,民族共同体诸要素渐趋完备。至近代,整体意识、族群观念更加自觉,“中华民族”遂成为包括中国境内诸民族的共同称谓。孙宏典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如下定义:“以中华民族为创造主体,于清晚期以前,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鲜明特色和稳定结构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4]”

二、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涵

高等教育追求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系统工程。20 世纪90 年代初,“素质教育”一词多次写入党和国家的政策文件中,教育部成立了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小组,统一协调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先后出台过一系列指导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文件,对素质教育作了较为明确的解释,即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5]。

一般而言,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能力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等。其中文化素质通常是指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用发展的能力和品格。文化知识、文化经验、文化智能、文化应用能力和创造发明能力,是构成人们文化素质的基本因素。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就要利用人类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让大学生接受人类文明成果尤其是精神文化成果的熏陶,从而提高文化素养和文化品位。当我们以现代意识去透视传统和解释传统时,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也就被带进了现代,带进了我们生存的空间,成为现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变成现代人最为需要的精神资源。[6]”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历史文明成果中的瑰宝,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是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必须在客观理性地分析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久远,体系宏大,因而在表现形式上也是丰富多彩的。历史地看,儒家突出“义”的普遍制约,反对唯利是图,这对于避免利益冲突的激化,维护社会的稳定,确实具有积极意义[7]。

三、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途径及价值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和切入点,提升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应着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知识素养,提高学生鉴赏的品味,完善其人格的意识和人文的意识。

(一)丰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

整合文化课程资源。以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是大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基本途径。针对不同学科背景的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层次和理解程度差异较大的现实状况,有必要研究整合学校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方面的资源,包括师资、教材、设备和经费等要素,开设面向全体大学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通识课程。针对此类课程对教师的特殊需求,通过优选师资、岗前培训、专业进修、文化体验、课题研究等方式从整体上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同时,要在每一门课程中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精神。人文素质教育除了在通识课程教学体系中要有体现之外,各科教师都要注意挖掘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并把它们渗透到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去,全过程、全方位地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进行培养,这样说服力更强、作用力更大。另外,要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以文化研究基地、文化发展与传播研究中心等学术组织为依托,开展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旨的课题研究和项目建设。

(二)加强党团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

党团工作队伍和教师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效果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水平。要严格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进行选拔,加强对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训,一方面使其成为直接面对学生的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表率和模范;另一方面提高其管理教育的水平。首先依据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的规律和德育目标的要求,制定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要求,使管理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制度化;其次,提高管理者管理教育的自觉性,努力使管理者将管理育人的因素融化于具体的管理工作之中;第三,要使管理教育渗透于管理的各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中都要既热情关心,又严格要求,从而引导学生在自觉接受管理教育的同时培养自己优秀的思想品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将管理和教育、奖励和惩罚有机结合。要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如此方能达到真正教育学生的目的。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

大学生绝大部分时光是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中度过的,健康的校园文化生活,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个性和才能。

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推动形成厚重的校园文化积淀和清新的校园文明风尚,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为突出美德教育的氛围,使校园环境形成鲜明特色,可充分利用板报、专栏、广播,利用文化长廊和展室,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体现道德教育的意义,用民族的道德经典和现代道德楷模的言行,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崇尚真善美,憎恨假恶丑,不断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抵制低级趣味。要建设价值导向鲜明的校风、班风、教风、学风,并努力美化学校环境,完善服务设施等。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身心愉悦,有利于他们心理的调整、情结的缓解、气质的薰陶、性格的锤炼及文明习惯的养成。另外,通过各种现代化的媒体传播手段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品德等施加影响和作用也是环境营造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总之,受教育者只有置身于良好的教育环境中,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身体力行,才能养成教育者所倡导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观念。

(四)注重校园物质文化环境的隐性熏染作用

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洁净优雅的校园环境就像是一部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学校除了通过发展植物造景、建设绿色生态校园,为大学生创造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外,在校园环境设计和建设中还注重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的历史传统,潜移默化地陶冶大学生的人文情怀[8]。

传统文化教育使大学生加深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当代大学生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大学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现实矛盾的文化背景及其思想根源,在察古鉴今中树立人生的目标,探索未来之路。[9]”现代大学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以及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社会机构,应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价值并为其所用。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思想精华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素材,对于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正如刘新科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一书中所指出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代表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具有永恒的价值,在当代仍是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仍然值得我们弘扬。[10]”

[1][英]汤因比.未来·属于中国:汤因比论中国传统文化[M].杨栋梁,赵德宇译.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15.

[2][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2379.

[4]孙宏典.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5.

[5]王智平,李建民.大学文化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86.

[6]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460.

[7]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19.

[8]黄展,余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国际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路径选择[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0(6):43.

[9]申作青.当代大学文化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9.

[10]刘新科.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沈阳: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3.

猜你喜欢
人文素质教育传统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