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互联网精神治理互联网

2014-08-15 00:49祝华新
中国传媒科技 2014年16期
关键词:舆论

文 / 祝华新

互联网成为改革者在社会复杂博弈中消解对抗性因素,争取主动权主导权一块最重要的公共平台。2013年秋季开始,政府出重拳治理互联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要求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习近平总书记亲任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可以说,互联网治理,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前哨战、外围战。

重拳:网络舆论场在震荡中前行

今天的网络舆论场,如何对汪洋恣肆的力量进行有效的引领和吸纳,扩大和巩固体制的民意基础,是舆论场治理也是社会治理的新挑战。

近一年来,政府对互联网的治理,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微博。警方对一些名流“大V”嫖娼、吸毒的揭露,使网络名人去魅化。网上信口开河、好勇斗狠的声音少了,网民心态趋于平和。微博热度也显著下降。

在东莞扫黄、马航飞机失联等热点新闻中,微博依然表现出微信难以替代的信息丰富和情感浓烈,提示转型期社会仍然需要微博这样的公众意见表达平台。

——微信。微信的信息流动,有两个关节点:一是跨微信群的传播,二是微信公众账号。国信办联合工信部、公安部等,组织移动通信工具专项治理行动,今年以来累计关闭“违法违规”公众账号3.3万个,删除“违法违规”信息40余万条。

——查处造谣传谣的网站。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依法对一批传播谣言的互联网站进行查处,一批谣言信息较为集中、没有采取管理措施的网站被关停整改。

——网络“扫黄打非”重拳出击。今年新闻出版广电管理部门“扫黄打非·净网2014”行动,出手之猛,力度惊人。新浪公司因涉嫌传播淫秽色情信息,被依法吊销《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和《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涉嫌构成犯罪人员被移交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快播公司因涉嫌盗版,被处天价罚款2.6亿元。

——约束网络舆论两个重要源头:媒体人与律师。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300名互联网“意见领袖”的研究发现,第一大职业群体是媒体人,占28%。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发文件,要求记者开展批评性报道要经过所在新闻单位同意,限制“个别记者未经所在新闻单位同意私自以批评报道作要挟”;新闻从业人员不得通过博客、微博、微信公众账号或个人账号等任何渠道,透露、发布职务行为信息。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已经率先制定了记者自媒体守则。

律师群体也是网络舆论场活跃的议程设置者。据媒体报道,全国律协正就《律师协会会员违规行为处分规则》征求意见,限制律师通过互联网发表有关案件或公共事件的过激或不当评论,鼓动、助推舆论炒作,最重将取消会员资格。

记者和律师的网络言论,是一把双刃剑。既要保障记者和律师依法进行舆论监督,为当事人维权,又要防止公权私用,搞成舆论审判。

——互联网技术的前置审批。前些年的网络管理强调“维稳”,容易引出维稳和维权的争议;面对暴力恐怖威胁的逼近,网络管理宜打“维安”旗,维护国家安全,也是维护包括网友在内的每个公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更易获得网络管理的合法性。

治理:网络舆论场已有不可逆的好转

近一年来,网民对于事实性传播,变得较为谨慎,网络舆论场正在变得清朗起来:

——中纪委主动设置议题,成为互联网正能量的最大信息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说:中央纪委周一“拍苍蝇”,指名道姓公布基层干部违背“八项规定”的作风问题;周末“打老虎”,宣布查处副部级以上官员。反腐时间感很强,已经形成人民群众的期待。

党纪范畴的反腐如何与国家法治程序实现无缝对接,也是舆论关切的话题。

——“微博国家队”继续活跃。

24万家政务微博,所有中央级媒体与多数地方党报开通微博,在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上频频发声,发帖数量超过大V和都市报微博。

微博的议程设置,相当一部分已经转入“微博国家队”手中。党和国家开始掌握了互联网上的主动权。网络舆论场切切实实发生了不可逆的好转。

——正能量向新兴网络舆论载体扩张。

作为上海报业集团的改革试点,上海《东方早报》的“彭湃The Paper” 6月10日低调上线,近期高调发力。“澎湃”敢于报道和评论政经突发事件或敏感选题,在时政新闻领域的影响力迅速上升。

——强化公权对互联网的管控,同时发展社会多元治理,推动网络舆论场从高度政治化向社会多元议题转型。

天涯社区BBS的转型,为网络社区自治提供了经验。近几年,天涯站方着力推动天涯话题的多元化,注意挖掘各利益相关方的声音。今天的天涯,网民、管理团队和管理规则都相对成熟稳定,实现了天涯舆论生态治理的“软着陆”。

管网:做战士,也要做良师益友

对于网上造谣传谣触犯法律的行为,新闻宣传和网络管理部门要勇于“亮剑”,但“亮剑”不是“亮肌肉”,强求“舆论一律”。

互联网上的杂音,主要还是人民内部矛盾,是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对其中合理的诉求,要高度重视,及时解决问题;对其中不合理的诉求,也要做出耐心的说服解释工作。

——阵地和平台,拳头和舌头。

对互联网要有“阵地意识”,在意识形态斗争中守土有责;同时也要有“平台意识”,借助互联网促进官民之间的对话沟通和良性互动。

网上宣传工作、思想斗争已经进入专业化、精细化的舆论博弈阶段,需要拳头、舌头并举,以舌头为主,以拳头为辅。党的宣传工作,要站在群众中间去倾听民意,而不是一味去打压舆论。不要言语不合就上纲上线,在网上呼唤公权弹压,剥夺对方的话语权而后快。

——管好网络舆论的两个重要源头:门户网站和媒体微博。

商业门户网站在转载传统媒体的新闻时,往往自拟标题,为吸引眼球而断章取义,误导舆论。治理门户网站的“标题党”战术,需要提高网站“小编”的专业性和政策分寸感、社会责任感。

——开展网上群众工作,创新“意见领袖”管理。

网上的所谓“意见领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民意代言人。需要客观评估他们的建设性或对抗性。能否鼓励“意见领袖”不做职业网友,别沉溺于网上的口水战,投入更为丰富的人生选择。

——在网上治理的同时,解决好网下的现实社会矛盾,优化社会环境和国民心态。

治本之策还在网下,在于解决好社会转型期的种种现实矛盾,给现实的利益诉求以顺畅的表达通道和公平的博弈手段,有利于消解网下戾气,让互联网上阴气消退,人心回暖。

不要企求网络空间物理般的纯净,水至清则无鱼,不妨以科学的态度客观评价和适度运用互联网的社会减压阀功能。

懂网:闻鼙鼓而思良将

2月27日,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拈出8个字:“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今天需要更多技术行家,懂网、爱网、用网、管网,娴熟运用网络传播规律,趋利避害,扬善惩恶,激发网络正能量。

——互联网治理要有全局观、大局观,不必过于看重运动式治理的轰轰烈烈,关键在实效。互联网发展与管理并重,管用并举,以用促管。

在网上信息经常真伪莫辨,网民情绪经常剑走偏锋的情况下,需要传统媒体发挥信息“把关人”的作用,为网络信息去伪存真,为网民情绪扶正抑偏。网络扫黄势在必行,但要把握好政策界限。

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开闸多一寸,网络管理部门所面临的洪水般的舆论压力就减一分。部门工作要围绕一个时期党和政府的重心工作,像当前的互联网治理,我理解工作重点是减轻网络舆论不可控的压力,为改革开放凝聚共识。这就是大局。

——用互联网的精神治理互联网。

互联网精神就是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互联网治理需要充分尊重和调动各参与方的积极性,诉诸他们的责任意识和道德良知。

“治理”更多地诉诸于公权力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调动社会各方参与互联网规则的制定和执行,例如鼓励成立各种互联网自律和他律的民间约束机构和行业组织。

治理也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不一定为政府所垄断。需要以互联网的精神治理互联网,不能以发展为由放任网络不良行为,也不能因为规范而窒息互联网的创新。张弛有度,宽严相济。

——重视网络舆情监测和应对。

舆情监测,须秉持建设性立场,“坐南朝北”,搜集和梳理公众意见,提供给政府做决策参考。网络舆情信息服务需要行业规范,提高市场准入门槛。舆情监测要增加社会不同群体特别是官民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社会协商对话。

——从事互联网管理的干部需要高尚的精神。

管理也是服务,网管干部对网友要有一片赤子之心,对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有忧患意识和责任担当。网管干部的秉公执法、廉洁自律,关系到网络管理的公信力。

“治理”更多地诉诸于公权力与公民社会的合作, 是一个上下互动的过程,调动社会各方参与互联网规则的 制定和执行,例如鼓励成立各种互联网自律和他律的民间 约束机构和行业组织。

猜你喜欢
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三力”并举,提升学术期刊舆论引导力
对涉军网络舆论工作的创新与思考
十九大舆论场聚焦新时代、新思想
国际“舆论战”对地方舆论工作的启示
当前舆论场的几组变量及其相互关系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广播节目主持人的正确舆论引导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