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传播视域下维吾尔族中学场域国家认同的建构

2014-08-15 00:50:19杨梅
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课本中华民族

杨梅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国家认同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那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的心灵性活动”①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13.公民国家认同是国家向心力的重要指标,尤其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因此,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研究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和重点。个体的国家认同观并不是生而有之,而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结果,在个体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影响个体国家认同观的最重要场所之一,其伴随个体时间最长,教育目标明确,且有序重复性的开展,这些特性对个体政治观形成的初期影响巨大。政治学家赫斯和托尼也指出,在传授有关政治体系的知识、信仰和态度方面,学校无疑是最重要的角色。一般认为,认同是一种心理性活动,即“认同是与一个客观对象形成情感联系的最初形式。认同是指自我在情感上或者信念上与他人或者其他对象连接为一体的心理过程”②Sigmund freud,group psychology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ego,in J.Strachey,ed,The Standard Editi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Hogarth press,1921,vol.18,pp.107-108.而“国家”在安德森看来,则是被想象出来的共同体,即“民族(民族国家)是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③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5.在学校场域,国家认同教育的实质是帮助个体完成对国家的想象,并促进个体对国家的肯定、支持和认同。本学校场域里,“国家”作为一个抽象的符号主要通过中华民族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四部分内容建构和想象。

一、学校场域国家认同的建构路径

学校场域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媒介有课本、升国旗仪式、课外活动以及校园宣传媒介。

1.课本。课本是学校场域中最重要的媒介。学生对其的接触频度最高,并通过学习的方式理解和记忆传播内容,是传播认知效果最好的媒介。在笔者的调研中,学校的《汉语》课本、《政治》课本和《历史》课本是建构“国家认同”的主要文本。课本主要通过民族主义式和自由主义式话语逻辑完成国家认同的建构。

首先,民族主义式建构逻辑。民族主义是民族国家建立过程中的一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作为一种强大的政治力量,对于建构国家认同非常重要。学者江宜桦认为民族主义式国家认同即是“国族认同”:“国族认同是认同于自体生命绵延不绝的民族文化。这些认同的基础包括血缘种姓、历史神话、语言宗教、生活习俗等等。由于这些基础都是形成于过去,所以认同主要表现为一种回溯式、寻根式的活动。”。④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23.在课本中,“国家”的想象主要来源于“国族”的想象,即建构“中华民族”这样一个集体身份,完成个体的共同体想象。如《华夏之祖》介绍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起源:“从此,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⑤参见《中国历史》(七年级上)侵略史则通过通过“中”与“日”、“列强”与“中华”这样的二元对立,以“他者”的参照,更好地印证“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属性。如《不能忘记的屈辱》、《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等,通过这些民族危亡记忆,“国人得以成功地将淹没在自己众多认同中的国家认同突出出来,置于认同的最高位置,使自己与日本人和其他‘外国人’区分开来,从而完成了自己的民族想象和国家想象。”⑥徐慧清.抗战对中国民众现代国家认同的建构[J].齐鲁学刊,2009,(2):52-55.缅怀史在对先烈讴歌怀念的基础上,把个体现世的命运与民族的过去联系起来,建构个体与民族同一体的命运共同体感。如《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优秀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才有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才有了我们美好的今天,让我们记住他们”。⑦参见《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

其次,自由主义式建构逻辑。自由主义思想源流起源于启蒙运动时期。约翰·斯图亚特·密尔的《论自由》奠定了现代自由主义的基本要点:个人主义、平等主义、普遍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式国家认同的实质是政治认同,即“自由主义对国家认同的处理基本上是采取强调制度认同、减低文化认同的作法。”⑧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110.它与民族主义强调民族文化不同,自由主义国家认同强调公民认同某一政治文化。表现在课本上就是课本建构的公民身份。一方面,课本通过明确个体的权利和义务建构公民身份。如《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我们应尽的义务》以及《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权》《我们崇尚公平》这些社会共识原则把分散的个体联接起来,建构法理范畴内的共同体。另一方面,通过明确个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规范建构公民身份。如《我的角色与责任》《我和规则交朋友》、《爱护公物》、《讲礼貌》、《道歉》、《遵守交通规则》等,从行为规范的角度传播公民道德。

2.升旗仪式。仪式是一种文化媒介,通过社群成员的共享性参与,对维护社群秩序、保护社群的延续性和完整性起着重要作用。学校通过每周一次的升国旗仪式,既传承着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又把分散的个体联结起来,使之成为国家共同体的成员。

首先,仪式时间的重复性使得仪式时间反复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嵌入”,仪式的意义也不断被上演和记忆。学校规定,每周一早上举行升旗仪式。还规定一些重大节日,如五一、十一、七一、元旦都要举行升旗仪式。通过这种制度化的仪式时间表,使仪式周期性上演。尤其当仪式时间和节日时间重复时,如十一国庆节升国旗,七一建党节升国旗等,仪式本身的意义与节日的记忆相互呼应,建构某种一致意义,强化国家认同。

其次,象征符号是仪式的最基本构成单位。政治仪式通过一些“召集性的符号”使人们认识到他们从属于某一共同体,具有强大的国家认同感召力量。国旗是仪式中最重要的“工具符号”,它由颜色、图案这些象征符号组成。其中,五角星是象征符号中的支配性符号。五颗五角星的大小与排列秩序一方面象征着中国人民大团结,从感觉极上激发个体的共同体想象。另一方面则在建构一种权力秩序:即国家组织作为强大的,中心的指导地位而人民作为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

再次,仪式还是一种操演语言。“操演话语不为某种行为提供描述。发表操演话语行为本身构成了某种行为,超越了显然是必要的发有意义之声的行为”。⑨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66.仪式的操演语言一方面表现在对一些话语的反复演说上,如诅咒、祝福和誓言等。在本校的升旗仪式中,最有特色的程序就是国旗下宣誓。学生誓言为“我们是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宣誓行为不仅通过誓言本身建构个体的国家身份,而且通过这种行为力量强化了个体对身份的遵从感。另一方面,“操演话语也被编码于一成不变的姿势、手势和动作中”。⑩保罗×康纳顿著,纳日碧力戈译.社会如何记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00:66.《学校规章制度》专门对升旗仪式的动作进行了详细规定。

3.课外活动。除却课堂性知识传播外,课外活动是学校进行国家认同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开展的课外活动分为两种:一是节日纪念日的庆典活动,二是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

第一,节日庆典。节日是集体记忆的重要载体,它和仪式一样,具有很强的象征和教化作用。尤其是政治节日,“现代国家自然而然地把它作为培养公民效忠国家、献身民族的载体。”⑪陈达云.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创新初探[J].中南民族大学报,2009,(5):84-88.国庆节是学校最隆重庆祝的一个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围绕这个节日,学校会开展多种多样的庆祝活动,如合唱比赛、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文艺表演等。如在歌唱比赛中,学生反复吟唱“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我们祝福你的生日我的中国,这是儿女们心中期望的歌”;在办“庆祝国庆节”黑板报中学生也如此写到:“祖国母亲,我们热烈庆祝您的生日。祖国母亲,我为你感到自豪骄傲。”通过这些话语实践学生自主生产出自己与国家的血缘联系——“家”与“儿女”、“我”与“母亲”,并在反复的实践中不断确认和强化这种身份归属。

第二,主题活动。主题活动是学校依据上级的文件安排和学校自设的主题月开展的活动。当有上级文件下达时,学校优先安排上级布置的主题活动,有闲时间再安排校内主题月活动。以活动时间持续最长、规模最大的“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为例,唱爱国歌曲是此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上级有关部门专门列了100首爱国歌曲作为指定歌曲。学校要求每个班至少会唱两首,并在全校内开展初赛、复赛、决赛。

4.校园宣传媒介。校园宣传媒介是国家认同传播的又一媒介渠道。学校的宣传媒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广播这样的大众传统媒体。一类是校园户外媒体,如宣传栏、展板等。一类是建筑物媒体,如标语、挂图等。这些媒介分散在学校的各个角落,以口号式语言对受众进行政治社会化动员。

第一,广播是学校里唯一的大众传媒,但其的传播时间非常有限。按照学校要求,课间操时间以及下午上课前十五分钟是广播传播的两个主要时段。课间操主要播放集合音乐和广播体操,课前十五分钟则是政治教育。节目安排流程为:一分钟英语——学校管理制度——宣传内容。其中宣传内容主要包括三大块:学校主题月宣传、五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五观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的具体内容是依据地委宣传部下发的宣传读本,以口号式语言为主,如“强化中华民族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我国56个民族互相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

第二,标语是校园里一道重要的风景,从校门口到教学楼到学生教室,标语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校园标语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学习励志型标语,如“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开发自我,追求卓越”,另一种就是政治动员标语。如“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通过情感引导受众的民族团结行为。“坚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坚决维护祖国统一”,这类标语通过指令性语言明确肯定和否定某种行为,对受众进行爱国主义规范教育。

第三,学校每个党支部、团支部、年级组以及职能部门都有自己的宣传栏和展板,是校园比较重要的宣传媒介。爱国主义依旧是展板的中心主题,如初二年级展板:“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思政科展板:“热爱伟大祖国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同时,“民族团结”仍然被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如教务处展板:“热爱伟大祖国,加强民族团结”。团委展板:“讴歌光辉业绩,加强各民族的凝聚力”。

第四,挂图是以图像符号传播信息的媒介形式。校的挂图主要出现在楼道和教室墙面上,大致有两种类型:人物图像和国家象征符。教学楼道里挂着孔子画像,并附带其言论,这和课本传播中华文化内容一致。教室后面的墙面上并排挂着几个人物的画像:邓小平、周恩来、毛泽东、斯大林、列宁、马克思、恩克斯。这些人物图片被高高挂起,与观看者构成一种仰视的空间角度,在“视觉主义”看来,“视觉不仅使得一种极端罕见的且无所不包的控制技术成为可能,而且使权力目的论的自我复制也成为可能。”⑫迈克 尔×赫茨 菲尔德.《 人类学: 文化和社会 领域中的 理论实践 》[M].北京:华 夏出版社,2013:18.“仰视”背后实质折射了这样一种权力关系——观看者对被观看者的尊崇与敬仰。在这里,共产主义先驱人物作为被尊崇的对象,实质上是建构学生对国家领袖人物和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二、国家认同建构中的问题与建议

首先,民族主义建构范式出现了逻辑错误。即中华民族的定义和内涵建构出现了偏离。课本中明确定义中华民族是涵括56个民族之上的一个高层级民族。此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因此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是多元文化历史的集合体。但文本中呈现的中华民族文化和历史实质上是汉族的文化和历史。比如把春节定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把饺子定义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把京剧、剪纸定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这,都是汉族的文化,不是维吾尔族甚至其它少数民族的传统。历史文本中呈现的民族英雄、历史人物也都是汉族,几乎没有少数民族的身影。这样,中华民族身份几乎被汉族身份置换了,中华民族=汉族。少数民族无法从文化历史中感到自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很难产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以致于有的学生认为中华民族就是汉族。如访谈中学生回答:“知道中华民族吗?/知道,汉族。”

其次,“民族”⑬此段中的“民族”相当与“族群”,而不是“中华民族”之义的概念几乎遮蔽了“国家”的概念。在学校中,民族团结教育甚至超过了爱国主义,成为学校教育的核心。校园各种媒介以及活动和讲话中,都以“民族团结”为中心主题。即使在升旗仪式中,学生也发誓:“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不参加任何宗教活动”。所以,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非常强。如问学生明白《团结就是力量》这首歌曲的歌词含义吗,学生答:民族团结。学生在作文《我心目中的中国》,“民族团结”是学生心目中“中国”的主要内涵。学生在办国庆节黑板报时,也写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民族团结”意识增强的背后是族群区隔意识的凸显。即当“民族团结“这个词语说出口的时候,已经形成“我”与“他”的民族划分。而当“民族”一词被反复强调和言说时,这种我族与他族的分类意识就会得到强化。

基于此分析,在学校的具体操作中,应该在承认各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加强公民教育。第一,在课本中增加其它民族文化和历史的内容,真正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多元本应是中华民族的应有之义,课本通过展现多元文化,既有助于增进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也能使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中找到自己的身影,真正感到与中华民族的一体感,第二,加大公民文化教育内容。公民文化是以法理为纽带,强调个体与国家的责权关系。它是不同族别、不同文化的公民在政治体制内达成的共识,并以法律规范的方式确定下来。公民文化规避了民族主义建构范式文化同化的风险,每个公民都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文化归属和宗教信仰,公民文化超越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建构各民族共性的现代国家文化——自由、理性、平等,个体更易产生认同。第三,淡化民族区隔意识,如前所述,用“中华民族”和“公民”话语作为学校的主要话语,凸显国家身份,提升国家认同。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课本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民族团结之歌
草原歌声(2021年1期)2021-07-16 06:58:04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中国火炬(2014年12期)2014-07-25 10:3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