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苗
(山西临猗县农机局,临猗 044100)
近年来,结合临猗县农业发展实际,按照 “突出亮点、分类推出,注重实效”的基本原则,高度重视农机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内容逐步丰富,数量和质量不断得到提升,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全县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力量。在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提升了农机化水平,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近期,对全县农机合作组织展开了专题调研,探索出新的思路。
临猗县位于山西省的南部,是全省的农业、农机大县。全县共有10万hm2耕地,54万人口,农机具保有量达10万余台件。截至目前共注册农机合作社32家,注册资金已达4 500余万元,合作社成员1 200多人,服务农户16万余户,从业人员拥有农机具2 000余台套,资金总额7 163.8万元,到目前为止作业服务总面积7.34万hm2,服务总收入1 000余万元,发展农机大户120余户。2014年的目标是达到 “一乡一社”,合作社创办类型主要有以下3种。
主要由具有丰富农机作业、市场经营、技术维修等经验的农机专业大户发起,以个人独资为主体,并联合周边种粮大户、农机手自愿带机或带资按股份制原则入社,目前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都属于这种形式。
由各村农机能人牵头,对社员的机具和资产进行有效运作,提高机具利用率和社员的收入,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在农机合作社经营方式上,有纯农机作业服务的,有纯生产型的,也有服务与生产同时兼顾的;有专业服务型的,有综合服务型的;订单服务、承包服务、跨区作业以及 “一条龙服务”、代耕代种等服务形式不断创新,较好地满足了农机户和广大农民的需要,促进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主要是依靠村集体牵头兴办,联合农机大户带机或带资组织建合作社,为本乡镇农业生产服务,也进行跨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牛杜镇王寮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是这种类型的代表。
一是提高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二是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而且通过联合,增强了融资能力,并极大地提高了集成配套能力。三是推动了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四是加快了土地流转进程。五是增加了农民收益,实现了农机户与农户的双赢。我县的农机合作社呈现出 “五大”亮点。
与邻省及周围村庄、农户签定农田作业服务合同,按合同或订单为农户进行统耕、统收等机械化作业,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促进了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开辟致富新途径。如牛杜镇的王寮、香山两个农机合作社每年在河南签订667hm2的订单合同。
开展夏季小麦机收、麦秸还田、复播、小麦机播等“一条龙” 作业, 使 “三夏” 变 “两夏”、 “三秋” 变“两秋”。如2014年 “三夏”、 “三秋”期间,王寮农机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机收、统一整地、统一播种,各个环节都由合作社负责,机械化程序提高、生产时间缩短,与往年机手单打独斗、农户各自为战的情况相比可减少5~7天时间,单机收入5万元。
“三夏”期间,全县共组建了10个 “跨区作业服务队”,在保证当地小麦机收的前提下,组织联合收割机,分别到河南、陕西、河北等以及周边地区参加小麦机收大会战。共完成机收小麦面积4万hm2,实现纯收入1 000万元。 “三秋”期间,又组建8个 “玉米机收服务队”,分别到周边省市开展玉米机收。共完成机收玉米2.3万hm2,实现纯收入550万元。牛杜镇王寮农机专业合作社社长牛文江带领大家20年 “南征北战”,曾创造了30天净赚500万的神话。
如孙吉镇建华农机专业合作社,承包经营土地133hm2,实行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有效地实现土地家庭经营与机械化大生产的有效对接,促进土地的合理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
农机专业合作社向农机主管部门传达广大农民机手的真实想法和意图,使主管部门切实掌握了市场的需求;而农民机手也了解了党和政府发展农业的政策与法规,获取了市场信息;农机户参加农机合作社后,机械的安户挂牌、检验年审、加入保险、维修保养、作业联系、合同签订等,都由合作社专人统一组织,作业市场及一系列后勤保障由合作社统一负责,扩大了作业区域,延长了作业时间,从而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增加了作业收入。农机监理站每年都下乡到孙吉镇 (9个合作社)、牛杜镇 (6个合作社)等合作社比较密集的乡镇进村入户、上门年检,并对合作社的机车给予适当的优惠补贴,深受广大社员的欢迎。
机耕道、机具场、库棚、维修网点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普遍存在 “有机无处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就王寮农机合作社来说,2003年成立之初社员为38户,现已发展到93户300余人,社员出资总额870.4万元。现拥有50马力以上拖拉机127台,收割机74台,玉米专用收割机4台,配套农机具400余台。曾两次享受过省级财政扶持,第一次2008年利用农机大院建设资金共建车库 8个 (288m2),机具棚 8个(250m2),第二次2012年利用 “示范型”合作社建设资金又扩建车棚一座 (293m2)。但进入王寮村,第一眼看到的是大门外、院墙根,草垛旁,大树下随处堆放的机具,许多大型拖拉机、收割机露天存放或用塑料布、秸秆覆盖,整日风吹雨淋日晒,机具锈迹斑斑,惨不忍睹。
据统计,全村共有农机户300余户,机具存放有固定场所库棚不足30户,其中建有标准库棚的仅有3家。农机合作社机具棚远远无法满足机具存放,全村没有一个像样的维修车间,小毛病自己修理,大问题就得出村,造成了许多不便。
尽管许多农机专业合作社建立了内部管理制度,但没有完全依据管理制度办事。协会会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组织管理、统筹协调、对外交往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致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凝聚力不强。其组织结构松散,缺乏必要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成员之间联系不紧;组织化的程度也不高,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运作不规范。如机械作业合同,多以口头协议为主,一旦发生争议,就有可能损害成员的利益。
一些干部和农民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基本含义和概念认识不清,对它的宗旨、性质和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导致了发展不足,运行不规范和发展不平衡。没有真正认识到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的需要,对农民自发组建农机合作社,指导服务不到位,扶持措施不力,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积极性。
坚持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建设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抓手,摆上重要位置,列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扶持和服务。结合实际制订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和任务,制订资金保障、示范推广、人员培训和指导服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1)实行政策倾斜。在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时,重点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支持发展先进成套农机装备,去年全县享受购机补贴的农户有40%的是各合作社成员。有关农机化建设项目和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都是由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比如2013年深松项目就由5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的。 (2)强化资金扶持。实行 “以奖代补”的方式,采取 “先建后补”的办法,鼓励、支持农民创办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标准高、质量好、运作规范、经营业绩显著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优先享受省级项目补贴。 (3)争取信贷优惠。积极协调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优先提供小额贷款或优惠贷款,简化放贷程序,放宽贷款担保限制,延长还款期限。
积极指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完善民主决策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和收益分配制度,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提高效益。把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人才培养列为农机教育培训大行动的重要内容,按照分类指导、分级负责、注重实效的原则,制订培训规划,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培育发展一批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特色明显、效益良好的示范合作社,重点是抓好王寮农机专业合作社、香山机专业合作社、飞达农机专业合作社3个示范点,达到 “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企业化、作业规模化、生产科技化”的 “五化”标准,示范带动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跨越式发展。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 《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要求,按照山西省 《关于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意见》,坚持高标准建设、规范化管理。要求新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必须有标准化车库7间以上,并有维修车间和办公室,配齐办公设施和常用维修设备与工具。设立机械台帐和维修记录,建立与健全作业合同、作业档案,并指定专人管理。合作社成立后,按照企业运作模式成立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订出行之有效的合作社章程、安全生产、机务管理、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使农机合作社在运作中有章可循。
我们把合作社成员技术培训作为提高服务质量的关键环节来抓。农机化学校老师对合作社成员进行机械操作技术、基本维修知识、安全生产、优质服务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确保农机安全生产。召开首次农机合作社社长培训班;开展8期专业技术培训班,培训新购机农民达400余人;操作手培训800余人。
综上所述,临猗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与政府的希望、市场经济的需求、先进地区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只有认清和发现这些问题,进而在发展的过程中加以解决和完善,才能使农机专业合作社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