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万荣
(山西省神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神池 036100)
现代农业是指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用现代经营理论和方法管理的,用高效便捷的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的,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的农业。工业装备、科技发展是农机和农技协调发展的范畴,是现代农业的硬件方面,可以说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基础;经营和管理、信息系统和社会化服务是服务于现代农业的组织方式和服务手段,可以理解为软件范畴,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需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支持则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前提和发展预期结果,是人与生态良性互动,可持续的高度概况与统一。该文就农机和农技协调发展,即艺机一体化问题提一些来自基层的观点。
原始农业的典型特征有采集狩猎和刀耕火种,传统农业的高度概况是人力、畜力、手工工具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这两阶段的农业产出也只能是维持低水平的生活需要。这两阶段的刀、棍、畜、犁均是农机的概念,当时人类已初步掌握的生产技能是农技的概念,可见有农技、有农艺且两者能够较好地结合,就形成了农业。基于此,要发展现代农业,必须重提并在实践中很好地推广。
现代农业的核心是集约高效,即低投入 (材料与劳动)高产出 (产值与效益),这样就需要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同时更需两者紧密结合,这就是现代农业的艺机一体化。相反,再好的品种、材料、技术只能靠人畜力工完成,再好的机械适用作物和范围窄,必然会影响艺机结合。如生产中常常遇到的高产品种因为穗位不整齐、不抗倒伏而不能机械化收获,地膜覆盖不能用在条播作物上,大型农机具在坡耕地上不能大面积使用等等。
2.1.1 基础差
中国是文明古国又是农业大国,但我国农业发展水平较低。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环节利润水平不高是不争的事实。一方面是由于延续了多年的以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国家发展策略造成的长期影响;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绝大多数农业生产者分散而力量薄弱,且进入门槛较低,并不具备产业链的议价能力。
2.1.2 农民苦
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阶段已成为历史,农民饥寒交迫,饱受奴役、饥饿、掠夺、战争之苦,不需多加评论。改革开放30年来,各行各业均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民仍然人扶梨、手抓粪,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既不科学也不公平。
2.1.3 效益低
以现阶段看,发达国家劳动生产率6万美元/人,中国 (2006年)3 505美元/人,其主要原因是农业规模化程度和机械化程度低,农技和农机没有有效地结合,这是发展现代农业要解决的瓶颈问题。
2.2.1 农业劳动力减少
我国人口众多是不争的事实,但改革开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入的今天,绝对意义的农民已不复存在,也就是说农民已由身份转变为职业。客观地讲,长期住在农村和单一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越来越少了。以山西省神池县为例,虽然是纯粹的内陆小县,而且耕地充足、自给自足、封闭落后程度高。但到目前全县241个行政村长住农民人口是改革开放前的1/3,约3万人。可见,全国沿海地区和耕地缺乏、农民头脑灵活的发达地区农村萎缩程度将会更高。农村人少自然劳动力少,专门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更少。这就需要先进生产技术、先进农业机械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完成原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劳动量。
2.2.2 农产品需求不减
我国尚处于人口增长阶段,目前全国人口已达到14亿;其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吃粮变成吃肉、菜、蛋、奶,吃得更加精细。精细的食品需要更多的粮食、牲畜等初级农产品转化而成。
2.2.3 关注 “三农”的需要
改革开放30余年,各行各业均有了长足的发展,现代化的生产方式,现代化的生存理念层出不穷。而农民仍然束缚在传统的生产和生产方式之下,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既不科学也不公平。改革成果要全社会共享,不能不考虑这一占我国人类最大比例的农村,农村不活中国就不具有活力,农村不富中国就永远贫穷。所以,使占中国最大比例的农民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实现农艺和农机的有机结合。这既是改革成果全民共享、弥补建国初期农业付出与回报失衡的需要,也是农民享受现代文明轻松种地、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迎头赶上的需要。
2.2.4 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集约化经营、规模化生产、社会化组织、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方式和具体内容。这些无不需要较高的生产技能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同时需要较高的生产组织化程度。一家一户的生产格局,分散经营的组织化形式不利于大型农机具的作业,不利于大型农业项目的实施,不利于重大惠农政策的落实,不利于推广规模化的现代农业生产。这些同样需要高度发展的农业生产技能和农业机械化,同时实现两者要有机的结合。这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科技创新的首要前提。农技和农机均是服务于农业的部门,长期以来受我国机构众多、部门重叠、各自为政的体制所制约,农技和农机部门各掌各的号、各吹各的调,本位主义和部门利用主义驱使,形成了扭曲的农艺 (或农机)主体论,两部门均视对方不存在或为我之附属,其实这既片面又不科学,更不利于服务于农业生产。应该确立辩证统一的观念,根据实际需求,合理定位农艺和农机的作用,互为主客体,两相融合,艺机一体化,事半功倍。国家在机构设置上也应确立大农业的理念,形成一个高效服务的综合体。这也是常说的农艺农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农科教统筹的观念。
农业是一系统工程,农业发展涉及各行各业,国家提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统筹兼顾的发展理念在农业上是非常到位的。农业部门、农机部门、科研教学单位、农资和农机制造和营销企业,农民,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共同参与到艺机一体化发展中来。从部门讲,农业 “三新”的研制,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时必须考虑是否适应机械化作业,而农机的生产和推广必须考虑是否有与之配套的生产资料、种植技术和立地条件。同样农民在安排种植计划时,在使用新材料、新品种、新技术的同时要考虑是否能够机械化生产。如目前大面积种植的玉米,有的品种其他性状均好,就是穗位不载体,机械化收获困难。这样的品种,技术部门应谨慎推广。再比如,神池县这样耕地立地条件较差,园田化水平低的地区,农业发展滞后,并不是农民不渴望机械化生产,是苦于缺乏适合当地的小型农机具,无可奈何的农民只能是投入大量的人畜力,实在没有强壮劳力,只能是少种甚至不种。这就需要农机部门研究生产中的需求,农机生产企业研制和生产小型、灵活、容易操作并价格相对便宜的机具,这样的生产可能会导致企业利润微薄,国家农机补贴和政策扶持要积极跟上。
国家政策倾斜扶持涉及方方面面,首先要确立大农业的扶持政策,整合农业和农机扶持政策和资金,如适合机械化生产的品种、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可作为重点补贴农资,同样用途广泛,适合农资、技术、地区范围大的农机具作为重点补贴农机具。比如,目前全社会广泛关注的精量播种机和适合多种作物的联合收获机。其次,农业部门和农机部门的惠农项目应首先考虑艺机一体化的实施内容。如农业上实施粮油高产创建,在考虑目标产量的同时,要考虑机械化生产水平;测土配方施肥在制定施肥配方的同时就要考虑到配套施肥机具,新型农民培训和科技入户等农民素质提升项目中要安排农机手培训内容和培训人员比例。三是突破部门和学科界限,国家要设立保护农艺和农机一体化发展的惠农项目和扶持政策,使两者联合共同投入到生产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在一度时期和一定程度上相适应而得到了发展,这是全社会的共识。但在发展现代农业的今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表现出许多问题,规模化程度低导致集约化程度低,农民人畜作业太费工,新技术难以到位,大型机械化生产难落地。培育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是现实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农业向更高规模化、组织化程度过度的必经阶段。目前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称为农业新经营主体,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生产规模大,能够把分散的生产者和生产形式组织起来,达到规模效益,愿意接受新技术和新生产机械,同时具备接受新技术和机械的人、财、物能力,同时抗风险能力强。如果国家和部门给予政策、项目和技物扶持,将会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实现艺机一体化的全面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