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琼武
(海南省乐东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乐东 572500)
乐东县位于海南省西南部, 地处北纬 18°24′~18°58′,东经 108°39′~108°24′之间,属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除山区外,寒潮很少出现,且维持时间短,影响程度轻,大部分地区年降雨量充沛。全县可利用土地面积28.74万hm2,其中宜农地6.36万hm2,宜胶地4.61万 hm2,宜热作地 1.05万 hm2,宜林地11.96万 hm2,宜热地 2.02万 hm2,水面 1.12万 hm2,其它地1.55万hm2。全县耕地面积3.08万hm2,其中水旱田1.73万hm2,旱地1.35万hm2。各种土地分布集中连片,宜胶地集中于丘陵盆地,农田耕地集中于平原地区,森林草原集中于丘陵山地。这种土地结构,对因地制宜,搞好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农林牧和橡胶热作基地,发展农业产业化极为有利。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改变了过去以种粮为主的单一种植结构,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结构模式,拓宽致富门路,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从建省前的7∶3左右转变为2011年的5.5∶4.5左右。通过种植业结构的调整,拓宽农民致富门路,农民收入明显增加,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乐东县农业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因地制宜,突出区域优势,发展多种经济作物,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打造区域性农产品,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种植业产业化的格局已基本形成。2011年全县农作物种植面积6.21万hm2,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68万hm2,占59.18%,产量达到13.2982万t。在粮食作物中,水稻近 2.58万hm2,占 41.5%,产量达到 10.5965万 t;番薯 0.53万hm2,占 8.56%, 产量 1.3782万 t;豆类 0.24万 hm2, 占3.92%,产量0.5245万t;玉米0.3万hm2,占4.79%,产量 0.7306万 t;在经济作物中,油料 0.49万 hm2,占7.83%,产量 1.3225万 t;瓜菜 1.52万 hm2,占 24.47%,产量 31.9039万 t;甘蔗 365.8hm2,占 0.58%,产量0.8643t;其他作物 (木薯)0.47万hm2,占7.51%,产量5.0096万 t。
由于农业结构调整,冬季瓜菜、热带水果、热带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农业结构形成多元化,使得种植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长。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3254元增加到5389元,年均增长15%。
乐东县没有一级耕地,最好的且面积较大的耕地是三、四级地,热带经济作物主要分布在第四级以下的耕地上,作物的生物学性状不能极限发挥作用,产量和品质都受到不同影响,而这点又不能被农民所认识到,忽视了耕地地力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贡献作用,平衡施肥和培肥地力意识差,地力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近年来,政府十分重视农业结构调整,但产业化程度不高,一些农民还存在小农意识。由于利益的驱动,别人种啥自己也种啥,一哄而上,不顾市场需求,不了解市场信息,遇到供过于求时,农产品销售不出去,丢失田间地头,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此外,由于农民耕作水平不高,不能科学施肥,产生了一些生理性病害,由于抗逆能力差,引发了一些病虫害,加大了农药的使用量,农产品无论是外观品质、口感品质、卫生品质、营养品质、还是贮藏保鲜品质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削弱了市场竞争力。因此,要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和提高整体耕作水平,增强农产品竞争力。
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的发展,在确保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济作物,调整和优化种植业生产结构,充分发挥各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尤其是土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依托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体现出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继续巩固和发展香蕉、冬季瓜菜、橡胶三大传统优势产业。依托与科研单位的强强联合,通过科技支撑,做强做精香蕉产业,进一步扩大 “中国香蕉之乡”、 “中国果菜无公害十强县”等品牌效应,积极创建4000hm2香蕉全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天然橡胶为主体,提高芒果、龙眼等热带经济作物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水平。扩大豆角、西瓜、青瓜、尖椒等反季节拳头产品的规模,积极扶持山区发展瓜菜生产。大力发展以大棚哈密瓜、木瓜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和精致高效农业,形成产业规模,创建全省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种子安全繁育基地。创办以金钱树为主的佛罗花卉大观园,推进精品休闲旅游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启动创建十村百园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示范区,努力把乐东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冬季菜篮子基地、热带水果基地、南繁育种基地和天然橡胶基地,以大农业促进大发展。
着力建设一批省县级良种良苗基地,搞好南繁育种基地和琼台优质种苗合作示范场建设。积极引进、选育、推广高产、优质、高抗性农作物良种,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实现主要农作物良种化、优质化。要做好良种良苗引进的试验示范推广工作,组织基层农技人员和种植大户到现场观摩,通过他们对良种良苗进行大力推广普及,提高良种覆盖率。加强种子种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优势农产品种苗快繁脱毒中心、优质品种引育扩繁中心以及农作物种子加工、种子质量认证与检测、种质资源鉴定中心,提高良种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种子种苗质量监管,强化检疫,把好入进关。建设一批 “信得过种苗场”,推行种苗质量承诺制度。继续办好优质种子种苗推介会,加快种业产业化进程。
改革耕作制度,推进轮作间作制,减少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编印 《农药、肥料使用知识手册》,引导农民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加强土壤监测,开展施肥肥效监测,建立土壤养分档案。有效控制使用硝态氮肥,鼓励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肥料,推广秸秆还田,推行测土配方施肥。制定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生产基地,引导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无公害、标准化、测土配方施肥、地膜、微滴灌节水等先进技术,使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栽培技术覆盖率达90%以上。统一农资供应,重点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帮助农户购置薄膜、铁架、竹竿等农资,降低了设施建设和生产成本。确保质量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和责任追究体系,维护设施农业品牌和信誉。
近年来,以哈密瓜、兰花、金钱树为代表的设施农业发展迅猛,目前全县设施农业种植规模166.7hm2,其中大棚哈密瓜 1067hm2,产量4.8万t,产值 5.6亿元。把设施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在政策、技术、资金上加大扶持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管理,探索建立农药、种子专营制度和保证金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农业投入品禁用和限用目录,全面清理整顿农资生产经营网点,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行为。实施 “农药肥料监控工程”,杜绝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重金属元素含量超标的液体肥流入瓜果菜生产基地,同时推介一批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和高效化肥品种及其使用方法。加强瓜果菜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检测,并及时通过新闻媒体公布检测结果。按照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技术规程、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统一认证办法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积极推进基地认证制度、挂牌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