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德鑫,赵俊永,杨军旗
(1.怀柔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怀柔 101400;2.昌平区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城南防疫站,北京 昌平 102200)
猪疥螨病是由寄生在猪皮肤内的疥螨虫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性、传染性皮肤病。本病多发生于冬季和春初,特别是在圈舍潮湿、猪体卫生状况不佳和管理不良时为甚,各品种和不同年龄的猪都可感染发病, 但以5月龄以下的猪最易感,症状也最重[1]。主要以剧痒、脱毛、结痂、皮肤增厚褶皱或龟裂、渐进性消瘦为特征,是严重危害养猪生产的疾病之一。笔者根据多年的临床实践,将其防治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
疥螨体型较小,约为0.2~0.5 mm,虫体淡黄色,其头、胸、腹融合在一起,呈龟状,背面隆起,腹面扁平而且有4对短粗的圆锥形肢;在虫体前端处有一个口器,呈钝圆形。雌虫1、2对足和雄虫1、2、4对足末端都有一条细茎的吸盘。雄螨偏小,长为0.22~0.33 mm,宽为0.16~0.24 mm;雌螨比雄螨大,长为0.33~0.50 mm,宽为0.28~0.35 mm。疥螨寄生在猪皮肤深层,生活在虫体挖凿的隧道内,主要靠渗出的淋巴液和皮肤角质层组织为生。疥螨对干燥的抵抗力很弱,在充足的阳光照射下与干燥环境下很短时间内就能死亡。如在50~80 ℃的干燥空气中30~40 min 即死亡[2]。
疥螨在隧道内发育并进行繁殖。发育过程共分为4个阶段,包括卵、幼虫、若虫、成虫。雌虫每天可以向前掘进2~5 mm的隧道,每条隧道都有很多通气孔和孔道,雌螨在隧道内产卵,每天排卵1~2个,一生大约可产40~50枚卵,排卵完毕后,雌虫死亡。卵经过3~7 d孵化出幼虫。幼虫离开母螨的隧道,重新通过毛囊钻进皮肤内,形成小的隧道,再经3~5 d后幼虫进入休眠状态并脱皮变为具有4对腿的若虫。若虫钻入新的隧道,经过5~7 d和二次脱皮后,变为成虫。整个发育过程需要大约8~22 d,平均15 d左右。
疥螨病在秋冬和初春季节流行相对比较广,而到了春末夏初疥螨病的发病率相比较低,但疥螨虫只是处于隐蔽状态,隐藏到病猪皮肤皱褶和日光照射不充足的地方,一直躲到秋季再度复发。疥螨病不分年龄、品种区别,各个阶段和各个品种的猪均能感染此病,尤其是幼猪最容易感染,而且发病也比较严重。随着猪年龄增长,抗螨能力也会逐渐增强,发病率也较低,如成年猪相对发病率就较低,而且感染后的症状较轻,有的猪只是成为隐性带螨者。
猪疥螨病的传播源主要是病猪,所以传播方式主要以直接接触感染为主,也有少数是间接接触而引发感染。直接接触感染,就是病猪和健康猪接触,如患病母猪传染哺乳仔猪、病猪传染同圈健康猪等;间接接触感染,是通过被螨及其卵污染的猪舍、猪舍设施、饲养管理使用的用具、工作人员的手和工作服等而感染。另外,猪舍潮湿阴暗,通风不畅,卫生条件恶劣,饲养密度大,饲养管理不良,猪只皮肤损伤等均可诱发和促进猪疥螨病的发生。
猪疥螨病的临床症状有2种类型:皮肤过敏反应型与皮肤角化过度型。
该型最常见又易忽视,主要见于断奶后的生长猪,其临床症状如下:感染初期,从头部、眼周、颊部和耳根开始,逐渐蔓延到背部、后肢内侧。猪感染螨虫3周后皮肤出现病症,先是头部周围如眼睛、耳朵等处出现黑色小痂皮,随后整个体表、尾部和四肢都会伴随不同程度的红斑、丘疹出现,并引起过敏反应,造成剧烈痒感。由于剧痒,采食下降,无法正常休息,常在墙壁、猪栏等处到处摩擦,患病处摩擦出血,造成局部被毛脱毛。加之寒冷季节皮肤裸露在外,体温严重散失,体内蓄积的脂肪也被大量消耗,病猪日渐消瘦,生长缓慢,继发感染严重时,容易继发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机体衰竭,导致死亡。
这是一种猪慢性疥螨病,经产母猪、种公猪和成年猪比较多见。临床表现:随着猪感染疥螨病程的延长,过敏反应开始逐渐消退,这时出现皮肤过度角质化与结缔组织增生,猪皮肤逐渐变厚,慢慢形成皱褶、龟裂,这种现象在猪耳廓内侧、颈部周围、四肢下部多见,会看到一些灰色、松动的厚痂存在。
根据发病的季节,临床剧痒、脱毛、结痂、皮肤皱褶或龟裂等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再结合实验室检查进一步确定。
在患猪的健康与病变皮肤交界处,剪除患病部位的被毛和清理污垢,用小刀轻轻刮取皮屑,直到稍微出血为止,将刮下的皮屑收集在灭菌后的玻璃平皿中,以便检查。也可以刮取耳内侧皮肤。
将刮下的皮屑放于黑纸或下部衬以黑纸的培养皿上。在日光下暴晒或白炽灯照射30~40 min后,用肉眼直接观察,在黑色背景上可见白色小虫体在移动。观察时如果虫体不明显或者不清晰的,也可以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
将刮取下来的皮屑直接浸入到40~50 ℃的温水中,活螨就会在温热作用下从皮屑内自行爬出来,集结在一起,沉于水底部,取出检查。或者将刮取的病料放在培养皿内,加盖封好,然后将培养皿置于40~50 ℃的温水中,10多min以后,将培养皿进行翻转,大部分皮屑集于平皿盖上,而虫体与少量皮屑就会黏附于皿底,再取平皿底物进行检查。
虫体较少时,将刮到的病料装入试管内,加入10%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煮沸几分钟,使皮屑溶解,虫体自皮屑中分离出来。数分钟后,待虫体沉于管底,吸取沉淀物,滴在载玻片上,用低倍显微镜检查,根据其形态特征可做出诊断。
治疗猪疥螨病的药物种类、制剂和用药方法有很多,其中广谱驱虫药最受欢迎,如伊维菌素,阿维菌素等,可以驱除猪体内或体表多种寄生虫。驱虫时应根据本场猪群中寄生虫病的流行情况,选择最佳的驱虫药物,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且对疥螨又有很好的杀灭效果的药物及用法。
1)药浴或喷洒疗法。用20%杀灭菊酯进行300倍稀释,或者0.1%~0.2%除癞灵,全身药浴或喷雾治疗,连续喷7~10 d。同时用该药液喷洒圈舍地面、墙壁、猪栏及猪舍周边地面,以便于能及时有效地消灭散落的虫体。
2)饲料中添加0.2%伊维菌素预混剂:肥育猪1~1.5 kg/t、种公猪和怀孕母猪4~5 kg/t、怀孕后期至哺乳期的母猪3 kg/t,彻底混匀后,连用7 d。
3)皮下或者肌肉注射杀螨制剂。皮下注射可以选用1%伊维菌素注射液或1%阿维菌素注射液,每10 kg体重0.3 mL皮下注射。颈部肌肉注射可选用多拉菌素注射液,注射剂量为0.3 mg/kg。
4)对继发感染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治疗疥螨病的同时还应该配合使用红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药物。比如加喂青霉素与复合维生素B治疗法。青霉素:40万IU/头,复合维生素B注射液:3 mL/头。2次/d,连用5 d。
为了提高驱虫效果,治疗时,最好连续2~3次使用驱虫药,对于一些体表寄生虫,例如疥螨一次用药后,驱虫药只能杀死虫体不能杀死虫卵,以后会再度复发。因此,用药间隔2周后最好再用药一次,才能有效地将猪体表寄生虫去除干净。
加强饲养管理,保持良好的生活环境。随时清理猪舍粪便,搞好猪舍内的卫生,保持圈舍内通风干燥,确保猪的饮水和饲料清洁。发现病猪后,应立即隔离治疗,以防蔓延。断奶仔猪转入保育阶段后,统一投服含有伊维菌素粉剂的饲料。
做好定期驱虫工作。每年在春夏、秋冬换季过程中,对猪场进行2次以上的体内的彻底驱虫工作,每次驱虫时间最好连续1周。母猪在产前2周最好注射一次长效伊维菌素,防止母猪哺乳期将疥螨传染给仔猪。
加大消毒力度,加强对猪舍及周围环境的杀虫工作。可用1:300的杀灭菊酯溶液,连续7~10 d对猪舍、猪栏、墙壁、地面、用具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以便彻底消灭散落的虫体。
定期对粪便和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大部分驱虫药都不能彻底杀死寄生虫卵,它会随粪便排出体外,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好这些带着虫卵的粪便,就会污染外界环境,成为新的感染源而再度感染猪。猪驱虫后排出的粪便最经济最实用的无害化处理方法就是将粪便、排泄物、垫草等物质采用堆积高温发酵方法杀灭虫体。
[1] 林炳锻. 猪疥螨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2010,32(4):55.
[2] 曹元吉.秋冬季猪疥螨病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09(24):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