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科技评价观念 提高创新能力

2014-08-15 00:43周建中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农村科技 2014年2期
关键词:科技体制科研人员评估

文|周建中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宏伟目标,其中关键的内容就是要“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同时要“统筹发挥政府在战略规划、政策法规、标准规范和监督指导等方面的作用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2013年度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又强调:“除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研究和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政府要重点加大支持外,其他科技创新活动在研发方向、资源配置和经费使用、项目评审以及成果评价和应用等各个环节,都要放手让市场‘说话’,让科技创新在市场的‘沃土’中不断结出累累硕果。”

自1985年科技体制改革以来,我国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始终没有完全得到解决,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足,一个原因就在于科技评价的观念与导向存在问题。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要使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发挥市场对科技的推动作用,就需要转变原有的科技评价观念,倡导基于重大产出导向的评价体系,促进创新的市场导向的良好机制。

科技评价作为科技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在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等方面曾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建设对科技的要求提升,其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过于注重资源导向。由于我国当前经费配置采用的课题制的竞争性经费,因而,无论是对单位、团体还是个人,其评价的一个主要指标就是看获得了多少经费。而课题制的弊端在于严进宽出,只要拿到了课题基本没有不能结题的项目。二是过于看重数量。评价中数论文、专利等定量数据的现象已广为科技界所诟病,然而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却照用不误,导致科研人员浮躁心理,过于追求数量而忽视研究质量。三是重微观评价轻宏观评价。对于国家层面的重大科技计划、科技政策、大型科技管理机构与科研机构,缺乏制度化的常规评价机制,而对于单个科研项目以及科研人员却是频繁的开展评价活动,使得科研人员疲于应付,难以潜心科研。四是评价与市场脱节。当前各种评价活动中科学共同体占据主体地位,较少关注研究对经济社会的影响,评价与经济市场脱节,特别是对于面向应用的项目以及科研人员,缺乏用户专家参与,缺乏市场检验机制,导致产学研脱节。

从国际科技评价的发展趋势来看,如何处理好科技发展水平与不断增长的国家需求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科技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也是关注的热点。美国强调政府投入的科研活动要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会通过“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要求各联邦机构制定战略计划、年度计划以及反映年度计划目标完成情况的年度报告等来对联邦机构开展评估与监督,确保研究目标服务于国家总体需求。在崇尚科学自治的德国,则是对不同类型科研机构采用分类评估,如对开展基础前沿研究工作的马普学会下属各研究所,主要是邀请国际最高水平的专家来现场评估其质量和水平,对于面向产业界的弗劳恩霍夫协会,评价则强调服务企业,直接将经费拨款与研究所获得的企业经费相挂钩。英国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HEFCE)对英国高等院校的评估则由原来的RAE(Research Assessment Exercise)转为REF(Research Excellence Framework)评估,就是要在评价研究质量的基础上,增加研究对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的影响评估。

基于此,当前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首要的一点就是要转变原有的科技评价观念,构建基于重大产出的科技评价体系。在评价过程中摒弃重量轻质等现象,注重实际水平与贡献,引导科研人员集中力量做大事,对于应用性的研究工作,需要引入用户参与的评价机制,放手让市场来检验其效果,促进创新的市场导向。

猜你喜欢
科技体制科研人员评估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企业科研人员激励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人才创新为主导推动科技体制创新
双信封制和综合评估制各有千秋
立法后评估:且行且尽善
资产评估法:能否终结“多龙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