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万祯
(天祝县天堂镇畜牧兽医站,甘肃 天祝733213)
天祝县地处甘肃省中部、武威市南部、祁连山东端,素有河西走廊“门户”之称,是建国后由周恩来总理命名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是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甘肃省唯一的少数民族地区改革开放试验区、全省58 个国扶贫困县之一和八大纯牧业县之一。2004 年以来,天祝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以暖棚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探索出了一条高原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路子,设施畜牧业已成为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渠道。
天祝县是黄河上游和石羊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水源补给区和水土保持的重点保护区,是兰州西北部重要的高原生态屏障。近年来,为推进畜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天祝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务院、省、市支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机遇,按照“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产、限牧不减收”的要求,全力加快设施畜牧业建设,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截至2013 年末,全县养殖暖棚累计达到4.28 万座6.73 万亩,规模养殖场(小区)累计达到780 个,进棚畜达到168 万头(只),暖棚户均达到1.98亩,全县规模养殖户达到1.32 万户,牛羊规模化养殖程度达到70%,设施畜牧业人均收益达1978 元,占到了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012 元的49.3%。先后催生和培育出了野雉沟、韭菜沟、红山根等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强的养殖示范园区和荣牧、牧兴、三洋盛等标准化养殖示范场。为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天祝县立足县情,科学谋划,完善扶持政策,创新工作举措,使全县养殖业步入了快车道。
1.1 加大政府扶持补助力度,积极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在全面落实国家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基础上,近年来,天祝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大对设施养殖业的扶持力度,每年筹措资金近1亿元,围绕畜牧业结构调整对养殖暖棚、规模养殖场(小区)、畜种改良、草原散养鸡养殖等方面进行扶持补助。充分发挥以奖代补、补奖结合、大干大支持的激励导向作用,调动广大群众发展规模养殖的积极性。同时,创新涉农贷款抵押担保方式,扩大贷款覆盖面,积极探索推进林权、地权等物产抵押及信誉担保、联户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积极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将信贷资源向“三农”领域倾斜,把“双联”、“草食畜牧业和设施蔬菜产业”等惠民贷款作为解决设施畜牧业发展资金"瓶颈" 的一项重要措施,引导养殖户规范开展信用工作,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扩大设施畜牧业贷款规模。
1.2 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向规模养殖业集中。以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为目标,认真落实国家土地承包政策法规,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全面开展农村集体各类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推进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步扩大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鼓励引导养殖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设施规模养殖业。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健全完善县有服务中心、乡镇有服务站、村有服务点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全力推进土地流转向规模经营和设施畜牧业方向发展,逐步使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主体。
1.3 开展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现代畜牧业技术。完善科研立项机制,紧紧围绕肉羊、肉牛产业发展,加强与省内外农业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在良种保护、畜种改良、疫病防控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实用技术成果。鼓励科研机构、技术人员与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合作共享,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按照传统养殖业科技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思路,强化养殖业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建立县级包乡抓点、乡级分片包村、村级人员包组的三级联动的服务机制,大力推广普及舍饲暖棚标准化养殖、绵羊人工授精、黄(肉)牛冻精授配等适用技术,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运用,不断提高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大力开展牛羊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完成新品种新技术试验4 项(次),示范7项(次),累计建成牛羊改良站(点)145 处,年绵改能力达到26万只、黄(肉)牛冻配能力达到1 万头,牛羊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81.4%和75%。
1.4 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统筹解决基础设施配套。充分利用政策叠加期的有利时机,加大项目和资金争取力度,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的原则,整合涉农项目和交通、水利等资金,统筹解决设施养殖业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水、电、路、渠、防疫、无害化处理等设施同步配套。抓住国家小型水利重点县建设机遇,加大养殖供水设施配套力度,累计配套渠系62 公里、供水管道62 公里。抢抓国家支持农村电网改造的机遇,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认真实施输变电工程建设,铺设入棚线路160 公里,安装变压器220 台。不断改善农村路网结构,扎实抓好重点交通建设项目,续建、新建农村公路385 公里。按照“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的要求,加强动物防疫条件审查,不断完善防疫设施,防止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总结推广养殖废弃物综合防治有效模式,采取不同处理工艺,对养殖场实施干清粪、雨污分流改造,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产生量,实现粪污处理无害化。
通过对比算账,全县养殖业发展环境和发展质量不断攀升,发展规模养殖已成为农牧民“摘掉穷帽子、鼓起钱袋子”的重要途径。
1.4.1 养殖方式加速转变。设施畜牧业建设打破了传统的以放牧为主的养殖模式,加速了养殖方式向适度放牧与舍饲养殖相结合模式转变,使牧区畜群结构和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肉羊杂交改良、肉牛繁育等改良步伐显著加快,全县养殖业逐步走上了“高效、高产、优质”集约化现代畜牧业生产之路,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
1.4.2 养殖风险明显降低。推行暖棚养殖,有效解决了高寒牧区牲畜养殖冬春季节因寒冷而造成的掉膘、乏弱、死亡问题,提高了牲畜产仔成活率。冬春季节暖棚可使每只羊少减重4.7 公斤、多产毛0.44 公斤、成年羊保活率提高2-3%、羔羊保活率提高15.5%,仅此一项可为年养殖100 只羊的牧户,年减少支出和增加收益达到5000 元左右。
3.养殖效益显著提高。利用养殖暖棚开展舍饲育肥生产,舍饲育肥的羊只均增收90 元、牛头均增收400 元、猪头均增收150 元左右。一个60-80 平方米的舍饲养畜暖棚,年育肥出栏按最低量一茬计算,羊60--100 只、或牛15--20 头、或猪40--60 口,纯收入可达到5000-10000 元。
2.1.建设资金短缺。由于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建设成本日益提高,规模养殖场(小区)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后,不能按标准进畜养殖开展生产。同时养殖暖棚建设财政补贴在建成投入生产后才能拨付,影响建设进度及效益发挥。
2.2 发展后劲不足。由于我县地处高寒牧区,种植业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农作物及饲草料种植品种单一、种植面积有限、产量不高,对养殖业支撑能力非常有限。开展大规模舍饲规模养殖及育肥生产,资金投入不足和农牧民群众受传统养殖方式的影响,导致我县规模养殖还是以草原放牧为主,舍饲育肥生产全面推广应用举步维艰。
2.3 效益发挥不够。建设由于投入资金大,规模养殖场(小区)建成后,购畜资金短缺,大部分仍无法按标准进畜开展养殖及育肥生产,加之水电路配套设施不完善,导致不能满负荷投入生产,效益发挥不够。
近年来我县探索出了政府扶持、项目拉动、养殖小区示范、龙头企业带动等多种形式的规模养殖发展模式。我们要认真总结成功经验,和借鉴外地发展方式,从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户、加快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专业化规模养殖乡镇(村、组)三个层面上推进规模养殖,在大力发展养殖暖棚的同时,重点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
3.1 提高补贴标准,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按照“宜菜则菜、宜菌则菌、宜果则果、宜畜则畜”的原则,进一步提高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资金补贴标准。二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贷款支持,带动群众加大自筹投入。三是加强补贴资金的管理使用,做到专款专用。
3.2 强化技术服务,确保建棚质量。一是坚持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建设施工,保证暖棚建设质量。二是加强舍饲养殖技术培训,以举办专题培训班、印发技术资料、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指导以及参观学习等方式,不断提高其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三是进一步落实技术人员包点服务制度,对建棚户进行全方位技术服务。
3.3 加强后续管理,发挥暖棚效益。在畜种改良、疫病防治、饲草料加工、暖棚管理等方面,加大综合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力度,充分发挥暖棚效益,为推动畜牧业养殖生产方式转变,提高农牧民收入,繁荣农牧区经济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