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丹
(四川攀枝花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攀枝花617000)
除湿止痒洗剂是在《医宗金鉴》中的蛇床子汤、《汤科心得集》中的苦参汤、《外科秘要》中的黄连解毒汤三大名方基础上,兼优并蓄研制而成。由蛇床子、黄连、黄柏、白藓皮、苦参、虎杖、紫花地丁、地肤子、萹蓄、茵陈、苍术、花椒、冰片13 味中药提取制成的浓缩洗液。其成分中君药为蛇床子,具有燥湿、祛风、杀虫的作用。臣药为黄连、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消肿清热、杀虫、祛风止痒的作用。佐药为白藓皮、苦参、虎杖、紫花地丁具有清热燥湿、祛风解毒的作用。使药为苍术、地肤子、茵陈、萹蓄、花椒、冰片具有清热利湿、祛风止痒的作用。为评价除湿止痒洗剂治疗湿疹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我科对除湿止痒洗剂联合地奈德乳膏外用治疗湿疹进行了随机、单盲、平行对照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
1.1 病例资料 2012 年1 月—6 月治疗的127 例湿疹患者,年龄2~50 岁,病程2 周~6 个月:其中男76 例、女51 例。按照随机编号分为2 组,其中试验组63 例,对照组64 例;试验组男35 例(55.56%),女28 例(44.44%),对照组男37 例(57.81%),女27例(42.19%),(F=0.065,F=0.779);试验组有家族湿疹史者13 例(20.31%),对照组15 例(23.81%),(F=0.134,P=0.715);试验组病程为(11.83±12.11)周、对照组(7.60±8.84)周,2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90,P=0.025 8)。
1.2 入选标准 根据赵辨第3 版《临床皮肤病学》明确诊断的湿疹患者,皮损面积<10%体表面积,就诊前2 周未接受过系统或其他局部治疗征得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有其他皮肤病史且可能干扰评价本研究的用药效果者;2 周内曾接受局部治疗者;8 周内曾系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者;怀孕、哺乳期妇女或在结束1年内准备怀孕的妇女;患严重心、肝、肾等内脏疾病及免疫功能缺陷者。
1.3 治疗方法 试验组给予除湿止痒洗剂四川省通园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B20020447,局部涂患处,3~4 次/d,同时使用地奈德乳膏重庆华邦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0725 外用,2~4 次/d,3 d 为1 个疗程,共进行4 个疗程,对照组单独使用地奈德乳膏外用,2~4 次/d,疗程同上。
1.4 观察与评估方法
1.4.1 观察方法与指标 记录患者用药前后红斑、渗出和受累面积等指标变化情况,进行等级评分。12 d 后统计疗效。
1.4.2 疗效评价标准 对红斑、糜烂、浸润、丘疹、渗出、结痂、瘙痒按无、轻、中、重分别计0,1,2,3分,最高18 分。皮损受累面积按Ramsay 的“九律法”填写。疗效指数=[(治疗前等级积分-治疗后等级积分)/治疗前等级积分]×100%,痊愈即疗效指数≥90%,显效指疗效指数50%~90%,好转指疗效指数25%~50%,无效指疗效指数<25%;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总例数]×100%。
1.4.3 安全性评价 每位患者接受治疗后,在第3,6,12 天进行随访,观察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研究者通过对受试者的询问和详细检查治疗区域,发现并记录不良反应,并根据严重性进行不良事件评价。对不良反应按肯定有关和肯定无关来进行因果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的统计检验采用双侧检验,P<0.05 有统计学意义。采用χ2检验和One-way Anova 进行比较。
治疗12 d 后试验组痊愈30 例、显效25 例、好转3 例、无效5 例,有效率为87.30%;对照组痊愈23 例、显效22 例、好转9 例、无效10 例,有效率为70.31%;2 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30,P=0.019)。
本次研究采用除湿止痒洗剂联合地奈德乳膏外用治疗湿疹,疗程12 d。12 d 后,临床观察联合治疗有效率为87.30%,高于单纯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对照组,且患者随机分组时,试验组病程显著高于对照组,故治疗难度较对照组更高,说明除湿止痒洗剂联合地奈德乳膏治疗湿疹的有效性值得肯定。
湿疹病因非常复杂,目前认为是遗传、免疫、环境和皮肤屏障功能缺陷相互作用所致,而应激、变应原、微生物、自身抗原和物理化学刺激等则可诱发或加重即由于内因、外因共同作用所引起[1-2]。除湿止痒洗剂作为治疗湿疹的辅助药物主要通过缓解瘙痒,达到减少搔抓、热水烫洗等物理刺激引起的皮肤屏障功能破坏,打破瘙痒搔挠的循环,继而减轻继发性皮损,临床上配合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可以达到明显疗效,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皮质类固醇激素的用量。本次研究所观察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局部红斑和灼热感,继续治疗后,灼热、红斑等症状可自行缓解,说明除湿止痒洗剂联合地奈德乳膏的安全性与患者耐受性较好。
[1] 赵辨.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法[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1):3-4.
[2] 李文忠.瘙痒性皮肤病皮肤性病学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