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雁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 曲靖655011)
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辞海》对素养一次的定义:第一,修习涵养。第二,平素所供养。“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提高大学生的体育素养是高校体育的目标。
所谓体育素养,实际上就是体育文化水平,是指一个人的在体育修养。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养成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要素的综合素质与修 养。它是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和发展大学生体育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高校体育的主要目标。体育素养是其它素质发展的基础,离开了体育素养,人的综合素质是不完整的。就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自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五次变革来说,体育素养的培养一直备受关注。
一批很有权威的学校体育学者于1988年调查了某直辖市一千多名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各行各业的人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被调查者都认为自己是体育盲,他们离开学校后,不会自己锻炼身体,不能享受运动的乐趣,缺乏体育的基本知识,不会欣尝体育比赛,缺乏必要的体育意识。问题的根源在于他们缺乏个人素养中应有的体育索养成分。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体育素养的结构要素做一个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经广泛的参考文献资料,体育素养构成的要素主要包括体育意识、体育理论知识、体育技能、体育精神、体育习惯等。
体育意识是相对稳定的,是人脑特有的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反映。它主要由态度状态和体育素质构成。态度状态包括人们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状态、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其中,认知状态是体育意识的源泉和基础,没有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识,就谈不上有体育意识;情感状态和意志状态对体育意识的发生和发展,有支配和调节作用。它们三者之间相互联系 、相互作用,在认识到体育和体育活动的功能和效用的基础上,形成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积极体验,产生体育需要和体育行为倾向,从而构成统一的完整的态度状态。体育素质,既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的认知及其水平,也包括人们关于体育和体育活动方法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对体育和体育活动的接受和吸收能力。体育意识具有内在性、客观性、社会性、能动性、稳定性、对象性、系统性及历史制约性。
人掌握体育理论知识的多少是决定其体育素养水平高低的重要内在因素。大学生应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包括体育基础知识、一般的体育保健知识、体质健康评价知识、常见身体锻炼知识与单项运动项目知识等。体育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体育有全面的认识,从而有利于培养积极的体育价值观。
它包括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学生应该在学会多种基本运动技能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两种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的运动损伤的处理方法;选择适合自身安全的进行体育活动的方式和方法,并能对锻炼效果做出初步诊断。动机因素、学习策略与体育技能水平的高低显著相关,尤其是自我效能与体育技能水平的相关达到0.74,还与学生本身的身体素质,运动习惯有关。
体育精神形成并发展于体育运动之中,体育是体育精神的有效载体。在我国体育业界、甚至是体育学界迄今为止还未形成关于体育精神的规范定义。现实中倡导弘扬体育精神,更多的还说要发扬体育的拼搏精神,但是体育精神的内涵、本质和价值取向依然是缺少规范性的观点和理论。
体育精神主要由人本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公平竞争精神、团队精神4大要素构成,是在全世界范围、不涉及具体民族和国家、在体育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并具有一定稳定性倾向的精神。体育精神的本质在于活动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的集中体现;体育精神是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主体的主观能动和创新性的特征,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扩展。体育精神是具有体育活动主体自觉能动性、实践性和理论性等高层次的社会生活的人的一种精神,是人类的一种意识、一种思想。
体育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完整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人的价值;追求真善美和自由的统一;尊重和张扬生命力的乐观态度。体育精神的主要价值标准:健康快乐、挑战征服、公平竞争、团结协作。体育精神的核心是超越。
习惯是由于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成为需要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
体育习惯是特定的情景刺激和个体参与体育活动之间经重复练习而形成的稳固联系。此种联系巩固后,如果情景环境出现,活动形式就会自觉得以表现。它的生理机制是一定的情境刺激和有关的动作,在大脑皮层形成巩固的暂时性神经联系。好的体育习惯有利于建立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要从小培养,许多专家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认为3~12岁是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和活动范围逐渐扩大,求知欲望强烈,人的可塑性最大,也最容易接受成年人的引导与训练。此时生理上也正处于生长发育与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培养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既有利于他们的生长发育,又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因此,在习惯形成的关键期,学校、家庭和社会施加的体育教育与影响尤为重要。一旦体育习惯形成,它将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1]李永刚.浅谈如何培养良好体育习惯[J].科技信息,2008(18).
[2]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J].体育科技,2007(6).
[3]姜晓玲.略谈加强大学生体育素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J].2006,25(6):1-3.
[4]万国华,廖慧萍,杨小勇.论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J].教育学术月刊,2010(4).
[5]葛鸿,高加良.对学生体育素养的浅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0(2):1-2.
[6]吴玉新.浅析体育习惯的形成[J].辽宁体育科技,2003,25(4):1.
[7]黄正宪.体育新闻对当代大学生体育素养熏陶的研究[J].媒介教育.
[8]胡小刚.大学生体育技能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科学.2003,23(1):1-4.
[9]于文斌.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途径探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2(3):1-2.
[10]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2005.27(1):6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