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爽
(厦门理工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0)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在地域、人群层次上发展也日益不均衡。在一些贫困地区包括老少边穷地区、城市下岗等低保人群中存在很多贫困家庭。同时我国高校教育体制的革新,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和收费标准的提高,在高校乃至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高校家庭困难学生。高校家庭困难学生问题已不仅是教育问题,甚至已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如,云南大学困难学生“马加爵事件”,高校家庭困难女生参与社会卖淫事件都在不断地挑战者社会的道德底线,当人们疾呼社会道德滑坡的同时,是否在深刻反思备受关注的社会问题其背后的道德层次原因。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素质与道德理性上趋于成熟稳定,但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也会随时因外界影响易产生动摇和变化,大学读书期间正是青春敏感时期,对于外界的看法和观点也比较在意。此时大多数高校家庭困难学生持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现为自勉自励自强的行为方式。但是少数学生也会由于心智不成熟、难以承受各界压力而做出自甘堕落甚至违背道德底线的行为。
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家庭困难学生有着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进入大学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人生命运及家庭情况,从而用超出他人的努力和勤奋来认真对待学习和生活。一是,通过学业成绩证明自己。很多家庭困难学生深知大学生活来之不易,虽然学习功底较差,但他们会用异于他人的勤奋来提高学业成绩,增强自我自信心和成就感,并且在日后工作中也会始终保持这种态度,这也是很多大企业在毕业生招牌时优选招牌困难学生的原因;二是通过学生工作实现自我价值。很多家庭困难学生会积极参与到学生社团工作中,渴望与他人多沟通多交流,锻炼自己,并从中获得自我价值的肯定,并在各项工作中积累人脉,在自我奋斗中寻找可用资源为日后铺平道路;三是通过勤工助学改善生活条件。一部分家庭困难学生在入学之初就在寻找勤工助学的机会,并通过多种工作经历锻炼了与人沟通交往能力,甚至可以通过勤工助学给自己和家人生活带来很大改善,而不是靠等国家和学校的帮扶来解决生活问题。这些优秀大学生是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中的榜样,也是社会栋梁。他们懂得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在乐于接受他人帮助同时也试图通过自勉自立自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是尊重自我人格的表现,是引导当代大学生道德风尚的楷模。
强烈的自卑心理在当代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虽说少许的自卑心理可以激发人们上进心,但调整不好也会严重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成为一切心理问题的根源,也会成为挑战社会道德底线的根源。一是自卑产生抑郁。多数家庭困难学生来自农村或者城市困难家庭,由于教育资源受限,为了考上理想高校要用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优秀的学业成为困难学生乃至家长的骄傲。但是大学生活不仅是学业的比拼,也是综合能力的展现。家庭困难学生由于缺少特长和较宽视野会在大学生活中渐渐感到实力不够而自卑,从而不愿与人沟通,经常独来独往,不断封闭自己保护自己,久而久之产生抑郁情绪。二是自卑产生虚荣。现在很多大学生追求高品质生活,衣食住行、吃喝玩乐讲究品质档次,这些对于家庭困难学生来讲无疑是很大经济负担。一些家庭困难学生为了在同学面前不输脸面,动辄几百块买名牌,为撑脸面几百块请同学吃饭。有些情况下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甚者会为了金钱做了很多违背社会道德底线事情,如今媒体经常报道出的大学生偷盗、卖淫、诈骗等恶劣事件,严重损坏了当代大学生形象,也引起了社会对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三是自卑产生仇恨。有些家庭困难学生入学后,由于受到接连家庭和个人的挫折困难抱怨社会不公,抱怨父母及社会。如个别大学生不认亲生父母,仇恨社会并用极端行为报复社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良因素。
所有道德行为产生都受外界道德环境的影响,因道德层次要求不同,展现为不同的个人道德修养。一个大学生的世界观形成综合了社会、家庭、学校、及个人修养等因素。社会舆论和学校风气是其所处的道德环境、家庭教育是最直接的道德层次要求,个人修养是决定性因素。
所谓道德环境,是道德主体产生道德行为的外在客观环境。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所处环境的影响,道德环境具体表现为社会的舆论导向、周遭的道德风气。但是任何一个环境对人的影响都是一分为二的:一方面,道德环境的正面导向作用。主流价值观包括社会舆论和学校教育倡导的是自立自强、感恩回馈。激发了学生们的向上的生活态度。很多优秀的家庭困难学生以此为鉴,内化为动力,通过自勉勤奋改变生活改变命运,成为社会正面舆论导向的榜样。另一方面,道德环境的负面压迫作用。现如今确实有很多家庭困难学生被报道出种种恶劣行径,理应受到社会的强烈谴责,但这些舆论无形中给困难学生原本敏感的心灵带来更大心理负担和压力;此外,很多机构倡导在感恩回馈活动中,比如让困难学生登台受资助,教育其要知恩图报,这些举动是不太重视方式方法,也会无形中给困难学生脆弱心灵带来刺激和压力。因而,道德环境在个人道德修养中是客观外在因素,无形中影响着个人道德行为的产生,我们再教育关爱学生同时也应当及时反思社会的道德环境,不断促进整个社会道德环境的进步才是重要之道。
道德可以展现为较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和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对于不同人群也会不同层次的道德要求。比如在对待农民和教授提出道德要求时,由于两者的教育背景、生存环境不同,所处的道德层次不同,相应地提出的道德要求理应不同,对待教授的道德要求要明显告诉对待农民的道德要求。在笔者看来,在大学生的整个道德修养形成过程中,除了其所处的道德环境,对其影响较大的就是对其提出的道德层次要求,而学生的家庭教育则是在对其提出道德层次要求中占据重要作用,简言之,家庭教育是一个人形成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因而对于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心理分析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家庭教育背景,家长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个人道德行为的展现最终来源于个人的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指道德主体在所处道德环境、道德层次中,通过外在驱动力转化为内在驱动力,从而形成个人特有的道德行为。也就是说,道德环境的影响和道德层次的要求都是外在客观因素,道德行为的产生关键是要靠个人道德修养的内在主观因素,是将外在舆论和要求,通过自身的理解和筛选,最终内化为个人意志和主观意愿。在整个社会关注关爱家庭困难学生过程中,学生自己也要不断提升道德修养,总主观上认识并接受,从而改变自己的道德行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本文通过伦理道德角度来分析当代高校家庭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意在给大家清晰展现问题实质,从而来解决问题,帮助家庭困难学生,推动社会道德风气进步。
要给予家庭困难学生以人文关怀,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社会的文明程度快慢取决于社会制度是否健全,社会的道德水平高低取决于社会制度是否合理,健全合理的社会制度是社会进步的标杆。同样,给高校家庭困难学生带来公平公正的帮扶政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目前有些资助政策在实际操作中会存在某些漏洞,无形中会损害学生们的利益。从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建立完整有效的制度政策是基础,是给学生带来人文关怀的开端。正如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所言,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但可以有相对的正义。高校家庭困难学生不能选择出生的家庭环境,不能选择所处的社会环境,但我们可以在社会正常运行框架内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来保证他们的利益。
给家庭困难学生带来人文关怀的目的,不是个别单位机构的歌功颂德,亦不是社会和学校弘扬正气的唯一手段。而是真真正正、实实在在地关爱他们,帮助他们。比如给家庭困难学生带来帮助,不只体现在评选了多少困难学生,资助了多少款项,数字只是一个记录但不是标准,不是衡量我们关爱帮助困难学生工作的唯一标杆,真正走进每一位学生内心,帮助每一位学生积极乐观向上面对生活才是关键。
在关心关爱家庭困难学生工作中,在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和教育时,可以采取多种灵活方式。不一定只拘泥于政策上的物质帮助,完全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笔者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知对于家庭困难学生的来说,在犯错时一个鼓励的微笑、在遇到困难时一句温暖人心的话语、在寒冬时一双及时的棉被、在节日时一碗滚烫的汤圆都会成为他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是他们面对困难是的勇气和力量。因而,我倡导社会和学校多给他们一些宽容和鼓励,多给他们一些时间和耐性,多给他们一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他们同样可以精彩。
总之,对于高校家庭困难学生这样一个新兴的社会群体,我们不能漠视,不能刻板,而是要真正从人文关怀角度来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健康成长,使之成为社会栋梁而不是社会隐患,这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甚至社会每个成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1]杨小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引导[J].教学研究,2008,5.
[2]陈宁香.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新学术论坛,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