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 志 郑明辉
(1.滨州供水分局,山东 滨州 256601;2.滨城黄河河务局,山东 滨州 256601)
滨州黄河河务局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派驻滨州负责黄河滨州段防汛、水资源调度管理、水行政管理及水利工程管理的正处级行政事业单位。局机关内设办公室、防汛办公室、工务科等15个职能科室,下辖邹平、惠民、滨城、博兴、滨开等5个县区河务局以及滨州供水分局、恒泰工程公司等4个企事业单位。全局现有在职、离退休职工1200多人。
自1946年人民治黄以来,滨州黄河系统一直实行市县局一体化垂管,按照市局机关——县局机关——基层段所模式实施三级管理。基层段所是滨州黄河实施水利工程管理、供水生产的驻堤防一线单位,根据职能需要和地区行政区划,星罗棋布分布在滨州黄河两岸15个镇(街道办),全局共有管理段13个,闸管所5个,目前,全局约60%的职工约400余人在基层段所生产生活。
据统计,全局18处基层段所均位于治黄一线,其中邹平境内3处,惠民境内5处,滨开境内3处,滨城境内5处,博兴境内2处。14个段所驻地远离城镇位于交通偏远的野外,最偏远的段所——簸箕李闸管所距离最近的城镇惠民县城约50公里。由于部分段所驻地偏远,职工在上下班回家、生产生活等方面存在困难和不足。调查中,职工对上下班交通工具的配备以及因交通意外造成的危害保障有迫切的需求,希望能在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公共交通工具配备、意外伤害保险保障方面做好工作,切实维护好基层职工权益。
当前黄河系统基层段所职工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改革开放初期在黄河堤防从事群防工作的“临时工”转正的防汛工人。这部分人约占基层职工总数的60%,工作认真负责,业务经验丰富,能够较好地适应黄河基层艰苦环境,为黄河事业的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这部分人普遍在50-55岁之间,处在退休边缘;有的职工不同程度存在病残问题,经济压力较大;有的职工家在农村,生活较为困难。第二部分是近10年内安置的青年退伍军人。这部分人约占30%,正处在青壮年阶段,体力好,能够适应基层的工作生活环境,但由于工作时限较短,业务技能参差不齐,各项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第三部分是近年来通过黄河水利委员会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进来的大学生。这部分人约占10%,来自“五湖四海”,知识学历普遍在本科以上,能够较快掌握技能,不足之处在于有的对黄河的背景和黄河的工作不熟悉,对基层段所的工作生活环境不能很好适应,存在一定彷徨和不确定感。由于老职工年龄普遍偏大,新进大学生和退伍军人工作年龄较短且在技术技能上离标准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青黄不接”局面。调查中,年轻职工普遍反映,希望能够开展较为系统的治黄业务学习,尽快提升自身业务素质,为治黄事业更好服务。
基层段所职工中,中老年职工学历普遍偏低,新职工所学专业涵盖理工文等各专业,专业学习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管理的较少。文化生活方面,各基层段所普遍存在国家拨款不足、业务工作繁重等情况,主要精力集中在黄河工程维护、防汛供水以及经营创收等工作,在文化生活方面,一般由上级安排少量活动为主,段所自主的文娱活动较少;且活动项目局限于运动比赛及安全竞赛等传统项目,较为单一。调查中,职工普遍反映,希望能够在业务知识和黄河管理理论上增加学习内容,同时,积极举办丰富多彩的职工文娱活动,为单调的基层段所工作增加活力。
当前,由于全社会青年人就业压力较大,家庭青年的就业压力成为家庭的首要问题,基层段所中老年职工也面临子女就业问题。黄河系统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特别是基层段所中老年职工,同外界接触较少,对新生事物、新政策的学习研究不够,个别老职工残存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相对封闭的工作条件和较为单纯的社会关系让存在子女就业问题的职工家长面临很大的精神压力和社会压力。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存在子女就业问题的职工心理压力较大,希望单位能够出面解决子女就业问题。
多年来,基层段所的管理模式均为以纪律管理为主,辅以经济和激励因素,这些管理方式能够较好管束好中老年职工的惰性因素,激发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80、90后一代大学生、退伍军人陆续工作,这些青年人有思想、有朝气,在大学和部队接受了都市主流思想的熏陶,思想呈现多样性。因此,如何加强改善基层段所中青年职工的管理方式,使中青年职工能够更乐于接受管理、参与管理,成为此次调查基层段所负责人及中青年职工共同关注的话题。
让职工段所职工工作着、生活着、快乐着,硬件设施是关键。建议在信息化、民生化方面加强投入,即筹集资金为职工按人数和宿舍配备电脑、电视、无线网络等信息化设备,在食堂就餐、宿舍床具、淋浴设施、厕所现代化、文娱活动室建设等方面加快改善进度,解决好职工在信息化办公、娱乐,生活休息等方面的短板,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传递职工思想的正能量,凝聚职工的向心力。
段所驻地多位于远离城镇的偏远堤防,在交通事故频发的社会大环境下,建议中长期为基层段所职工配备公共交通车辆,可采取货币化租赁等方式,确保每名基层职工都尽量实现乘坐公共交通车辆按时上下班。近期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应在职工的交通意外保障、补充医疗保险等方面探索完善。一是在为职工按时缴纳工伤保险的基础上,采取单位与职工共同筹资的方式为基层段所职工购买团体意外保障险,提高职工家庭应对意外风险的能力。二是针对当前基层段所部分中老年职工因病致贫等实际困难,采取单位筹资或集体投保商业医疗保险等方式建立健全职工补充医疗保险制度,减轻职工看病负担,让有病的中老年职工感受到黄河大家庭的温暖,在职工中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
基层段所职工来自五湖四海,涉及未婚、已婚、中年、老年等各个群体,普遍存在着回家探亲、恋爱结婚、子女抚养、老人赡养等现实问题,也成为职工思想上的后顾之忧。建议根据职工的性别、年龄、家庭以及特长优化段所人员配置,以人为本,让职工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发挥最大价值。
针对职工子女就业难的难题以及基层段所普遍缺乏中青年工作人员的实际,创新用工方式,结合正在开展的治黄改革,探索以施工企业为载体,吸收职工子女签订劳动合同,开展岗位培训,集中派遣到基层段所一线从事工程维修养护和防汛抗旱工作。既避免了编制制约,又较好解决了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解除了部分职工家长的就业思想负担,提高了他们爱岗敬业的积极性。
建议针对中青年职工集中培训较少的不利实际,人劳部门牵头组织开展分层次、分工种、分专业的集中业务培训,既培训业务技能,更传授理论知识,授业、解惑、实践融为一体,让职工真正了解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工作,创新自己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