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之间文化的极大间距与译者“思辨”能力的培养

2014-08-15 00:54
科技视界 2014年27期
关键词:思辨习语原文

黄 茜

(新疆工程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91)

本文主要通过列举一些实例,体现中英文化之间的极大间距,并将其运用到译者“思辨”能力的培养上来。翻译本身不仅仅是文字上的翻译,同时也是文化翻译,如何培养译者的思辨能力与翻译质量以及优秀翻译人才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也会对未来翻译工作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1 中英之间文化差异的表现

1.1 文化的概念

关于“文化”一词,人们有多种解释。它最早来源于德语Kultur,原意为土地的开垦及植物的栽培,后来逐渐演变为对人的身体、精神,尤其指艺术与道德能力及天赋的培养。关于文化,有200多种不同解释,概括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二是指普遍存在的社会习惯,或某一社会成员对其特定文化的适应能力。

1.2 文化差异之表现

1.2.1 思维模式差异

在西方国家,民族思维形式具有一个突出的特征:重理性、重分析、和重形式完备。众所周知,英语属形态型语言,这就决定了无论是在造句还是篇章的组织中,都会体现出形合这一特征。句子或篇章都是以形统神,组合严谨规范,体现出了空间性树型构造的特点。下面就举例说明:

Many authorities who deplore the trend toward self worries about the future.Harvard sociologist Riesmen says:“When the movement looks the strongest,that usually means it is about to fail.But because of the individualistic nature of the movement,it is hard to see how it will fail.”

这段话共包含三个句子。第一、第二句中的who,when表示从属关系,其后接应信息;第二、第三句中的that,it表示指代关系;第三句中的but,because of表示转折和因果关系的接应信息。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英语语篇注重结构完整,逻辑严密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西方民族具有重理性、重具体、重形式完整的认知特点。所以说,学习一门外语,不仅仅是单纯地掌握一种工具,或是一种技巧,更重要的是转换另一种思维方式和习惯。

与西方传统哲学中的理性传统不同,儒教、道教和佛教重视悟性,这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国人更多的偏向于“领悟”和“含蓄”,注重“言外之意”,这些特点在汉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尤其与文言文中的模糊性(词性模糊、语义模糊、语言单位模糊)相吻合。概括来讲,在中国传统哲学和文化的长期影响下,汉民族总体表现出一种重整体、重感悟、重主题意识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方式。这种思维模式在汉语中,主要体现在造句和篇章的布局上,结构上注重内在的、模糊的及隐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少用或不用连接词,而是依靠意义上的连贯,也就是意合。下面我们将分别举出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例子:

①(若)知彼(而又)知己,(则)百战不殆。

②阿Q没有家,(他)住在本社的土谷祠里;(他)也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作短工,(人家叫他)割麦(他)便割麦,(人家叫他)舂米(他)便舂米,(人家叫他)撑船(他)便撑船。

例句中,括号里所含的内容就是被省略的,隐含的东西。由此可以看出,汉语注重的不是空间架构,而是追求一种节奏,不拘泥于形,而是借意统形。

1.2.2 数字差异

数字,除了具有计算功能外,还包涵种种神秘的文化涵义及现象。中西方各个国家都有各自喜好和禁忌的数字,而且各不相同。由此还产生了许多由数字构成的习语,从中也体现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传统。

汉民族在数字上更喜欢“三、六、八、九、十”这些数字,并且由它们构成的习语更是数不胜数。比如:“三寸不烂之舌”、“三思而后行”、“无事不登三宝殿”等。“三”象征着神性、尊贵和吉祥;“六”则象征事情顺顺利利,顺风顺水,如“六六大顺”。数字“八”从结构和写法上看,是上窄下宽,先上后下,像个喇叭口逐渐展开,预示着工作渐顺、好运渐来。除此之外,还与汉字的“发”谐音,预示着发财致富。“九”有“九重天”、“九龙壁”之说,象征着尊贵。“十”体现了汉民族追求十全十美的审美心理。

同样,有喜也有恶,数字“四”和“七”在许多亚洲国家都被视为不吉利的数字。因此,由他们所构成的俗语习语大多带有贬义,如:“说三道四”、“七嘴八舌”等等。

在西方国家,“three”也同样受欢迎,被视为尊贵、神性和吉祥的象征,他们把 “three”看作是完美的数字。比如:All good things go by threes.(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three sheets in the wind(飘飘欲仙)等。“seven”一词最具神秘色彩,它对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均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文化中,“seven”是个非常神圣的数字,人们常讲“七种美德”(seven virtues)。美国波音公司的各种不同类型的客机编号具有阿拉伯数字“7”。“eight”则意味着丰收、成就、长寿及幸运。

众所周知,许多西方国家对“13”这个数字都有所忌讳,英语中,人们把“thirteen”看做是头等大忌。住所的楼层、房间号及门牌等,都尽可能不用数字“13”,而是改成类似“12B”这样的编号。还有,英语中“six”也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这与我国恰好相反,西方人认为“666”是个大凶数。这在西方习语中也可见一斑,例如:six penny(不值钱);at six and sevens(乱七八糟,糊涂的)等等。

2 译者思辨能力的培养

2.1 什么是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是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而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类别、情形、事理等的分析和辨别。思辨能力在翻译过程中是不可或缺的,因为翻译本身就属于逻辑思维,它是以分析与综合为特征的逻辑思维,同时也是以语言审美与表现为特征的形象思维。在翻译思维活动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原文的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与综合:

①词语形态分析

②语法层次分析

③文体审美分析

④词义色彩分析

⑤文化历史分析

以上这五个方面的分析,是一个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整体,分析与综合总是相互联系着的。

2.2 如何培养思辨能力

翻译既是跨语言的交流活动,也是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同时还具备跨学科性,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除了对原语文本进行翻译之外,还必须兼顾到该原语国家的文化,结合文化背景进行翻译,这样才不会出现语言与文化相脱节的现象。思辨能力是译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它关乎整个翻译作品的质量,以及作品能否被广大读者所接受。对于培养译者的思辨能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准确理解原文意思

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吃透原文,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意思。理解过程需要译者对该原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背景有所了解和掌握,根据这些进行参照分析。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文化背景可以使其词义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因此,会使它与译入语中对应词的联想意义差异悬殊。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消除一些歧义,排除理解上的障碍。

②运用逻辑思维恰当表达。

对原文进行分析和理解后,接下来就是要将其表达出来。表达过程中,译者要用到一些具体方法或技巧,这就需要译者进行辨析。如果是英译汉,就要符合汉语的逻辑思维习惯,这时就要调整语序,进行重组。例如:

A traffic policeman will soon find it if you park your car in a wrong place.

译文1:交警会很快发现如果你把车停错了地方。

译文2:如果你把车停错了地方,交警会很快发现。

译文1按照原语语序译出,译文2对语序进行了调整,符合汉语逻辑思维习惯。英语中多松散句,即主句在前,从句在后;而汉语中,多采用圆周句,从句在前,主句在后。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运用逻辑分析法,做出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恰当表述。

③终端检验——译文审校

尽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十分谨慎,但也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审校环节会帮助我们找出错误,使理解与表达得到进一步深化。在此过程中,译者可以通过逻辑分析,避免一些错误的发生。“回译法”就是审校中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回译”就是将已经译成的目的语语句,倒回到原文,看看词、句意义是否与原句大体对应。如果倒回的结果是二者大相径庭,那就说明转换中肯定有误,这时必须重新核查,以正疏漏。另外,一个句子可以有多种译法,译者可以多译几种,从中进行比较,择优选用。

3 结语

翻译是一门科学,译者除了应具备正确的翻译方法外,还应该强化自身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信息感应能力,培养思辨能力,毕竟中英之间文化背景迥然不同,思维方式也有很大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反复思考两种文化之间,需要怎样表达,才能达到意义对等。只有具备思辨能力的译者,才能译出好的作品,其作品才会被读者认可,这才是成功的翻译。

[1]牛保义.认知·语用·功能:英汉宏观对比研究[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2]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2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2.

[3]殷莉,韩晓玲,等.英汉习语与民俗文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李龙泉.借鉴与批判:解构主义翻译观专题研究[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思辨习语原文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
习语自有WAR
习语自有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