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劲松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安徽 合肥230032)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指大学对新生进行的适应大学环境的系列教育活动的统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否在高校中健康成长和成才。如今,大学新生都是“90后”的新一代人。“90后”大学新生有着自己的时代特点,其适应性教育也面临着诸多新的问题。在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中,班主任扮演着重要角色,拥有着和辅导员类似而又有所不同的地位,需要发挥有效作用。
如今,“90后”学生已成为高校的主要群体。随着社会进入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必然会对“90后”大学新生产生重大的影响。他们的思想特点、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和以往新生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新生入学后,在学习、生活、心理和人际关系方面面临着急剧的转变,在这些转变中,各种不适应问题也应运而生。
90后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他们在中学时代,学习和生活都是由家长、老师进行周到的安排,造成了他们学习的依赖性。大学的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要求学生具有独力思考的自觉性和研究学习的自觉性。部分大学新生新生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依旧沿着中学的学习进行,等待着老师的安排,这样难免会造成了学习适应困难。由于不适应这种依赖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的转变,新生常常会因为上课节奏太快或者听不懂课堂内容而苦恼不已,渐渐失去学习的信心。
大学一年级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好多学生都是第一次真正离开家乡、父母、亲友,走出家门。大学校园对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的,需要适应新的环境、结识新的朋友、接受新的思维方式。中学期间,就近入学、在家吃住,生活中的许多具体问题都由家长料理、呵护,不用自己操心。大学生活既是一种集体生活,也是一种独立生活,需要较强烈的独立自主性,生活中的一切都要由自己安排、自己解决。面对这种新的生活,大学新生需要有一个适应过程,因此也就产生了诸如独立性不强、生活不会自理等生活上的不适应问题。
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学习上和生活上出现的反差和矛盾造成了他们对以往生活方式的怀念和留恋,对新的生活感到难以适应。另外,中学的优秀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往往成为普通一员,这种变化会造成心理落差,使他们无法新的支撑点。这些都容易打破了他们先前对大学生活所怀有的梦想,容易滋生孤独情绪、怀旧情绪、自卑心理,对陌生环境、新生事物产生紧张、焦虑情绪。
人际关系交往是大学生的重要一课。在中学时代,学生们的生活空间相对有限,交往范围相对狭窄,进入大学之后,交际圈有所扩大。面对新鲜的环境和同学,大学新生普遍具有交友的迫切愿望,人际关系交往上由狭窄向广泛转变。然而,在大学新生的实际交往中却出现种种问题。新生由于中学的经验,只注重横向交往,而不重视纵向交往。同时,还有部分新生由于初次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没有父母呵护的情形下过着独立的大学生活,情感处于一种失落状态,有深层的挫折感,从而在交往中不能主动出击,仅仅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这些都限制了新生交往空间的拓展。
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模式应尊重“90后”新生的时代特征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并注重促进新生的全面发展。当前对于高校新生适应性教育,普遍的主张是,大学的功能主要是培养人才,而培养人才需要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因此,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也必须贯彻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教育模式。传统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往往只是注重辅导员作用的发挥,新生班主任由于角色的特殊性,也应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发挥积极作用。
班主任是新生入学后,除了辅导员以外见到的另一个老师,身份特殊,既是老师,又是大学生的朋友。为新生选派班主任,就是为了增强教师与新生接触,引导新生更好的融入大学学习、生活。班主任应该针对新生对大学学习生活的种种不适,对新生的适应性教育发挥应有的有效作用。
对于专业的兴趣和热爱以及自主学习意识是大学生做好大学学习规划、学好专业本领的前提,因此,班主任在新生适应性教育中,应该利用自己的长处,帮助学生树立专业思想,引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重视对新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通过融洽的校园氛围和良好的学风使学生自觉投入到学习中,帮助大学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内在心理和外部环境都是影响大学生活适应的两个主要因素,当其中一方出现紊乱时,其生活上就可能出现不适应,因此,要帮助大学新生克服生活适应问题,首先要解决他们的认识问题。班主任可以为新生进行专题讲座,进行正确的生活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大学生活,正确评价自我,。班主任应鼓励并组织新生积极参加学校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增强新生之间的交流,使他们尽快融入到大学新的环境和生活中去。
良好的心理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基础。大学新生入校后,面临一系列问题,如理想与现实的差异、更为激烈的竞争、陌生的环境和人群、缺乏学习动力等等,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失落及焦虑情绪。作为班主任应该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以及咨询、辅导的有关技巧,深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广泛开展谈心活动,发现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积极协助辅导员开展心理培训,使学生们懂得一些自我心理调适技巧,以便更好地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大学新生普遍对人际交往有较强的愿望,但基于个人性格和学校在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缺陷,仍有部分学生处理不好与老师、同学的交际关系,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问题,也不知道从哪里寻求帮助,这对于他们的人际交往培养和集体意识的形成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班主任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培养,结合自身的经验,解答学生这方面的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发挥人际关系的疏导作用。
[1]邱伟光,张耀灿,主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邱冠文,曾雅莉.“90后”新生教育的改革创新[J].人民论坛,2010(4):212-213.
[3]韩金明.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8(3):116-118.
[4]张希.“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7):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