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喜云 章红英
(湖南工学院,湖南 衡阳421002)
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高度的便携性与及时性、独特的分众性及受众的广普性。[1]2014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较2012年底增加800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0%。[2]另有统计数据表明,手机在高校中的普及率达99%以上,手机媒体在大学校园中的日使用指数已超80%,是大学生日常依赖程度最高的媒体之一。高校辅导员是否意识到这一新的思政教育载体为其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否掌握手机媒体的应用技术并很好地用于实践,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辅导员手机媒介能力指的是意识到手机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主动学习手机媒体新技术新知识,具备手机媒体实践应用能力,能充分发挥手机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作用,全面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作为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的工作,根本就无暇顾及自身的再教育,掌握的手机媒体知识相对贫乏。由于年龄、语言及其他因素的限制,有些辅导员习惯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只满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知识,对新媒体新技术并不敏感。运用手机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手机媒体的优势也不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彰显出来。
辅导员对大学生所使用的手机语言缺乏了解。手机媒体使用的主要群体就是大学生们,他们个性张扬、有自己的思想、好奇心强且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力也极强。手机语言在这个群体中发展传播极快,许多辅导员不仅所使用的手机非智能机,对手机语言更是远远滞后于大学生。因此,想通过手机媒体与大学生进行很好思想的沟通与交流就难以实现,更谈不上对学生想法的了解,也谈不上去帮助学生答疑解惑了。
辅导员所使用的交流工具太少,往往只会用单一的QQ或飞信与学生进行交流,交流方式单一,不能达到很好的交流效果。
现在,许多辅导员没有通过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在思想认识上,一些辅导员未意识到手机媒体对其工作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未做好应对的心理准备,因此顾虑重重,不愿意发挥手机媒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在知识技能上,一些辅导员对手机媒体知识知之甚少也不愿去主动学习,害怕对现有的工作模式造成影响,因此也不愿意使用手机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培养评价管理上,有些学校不太重视对辅导员进行新媒体新技术的培养教育。现有的辅导员评价考核体系和制度也比较落后。对于辅导员通过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能够给予很好的评价,也没有什么激励引导的措施。
高校应高度重视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引导辅导员及时地学习相关的手机媒体知识。充分利用手机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一是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与教育。每学期定期举办有关手机媒体的知识讲座,编发相关的知识读本,组织专题讨论,引导辅导员及时把握新媒体新技术。
二是完善辅导员评价考核体系。把是否利用手机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及工作效果纳入到考核体系内,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对于好的经验和做法在全校范围内推广。
三是把使用手机媒体的技能纳入辅导员职业技能大赛的重要内容,形成辅导员比学赶拼的浓厚学习氛围。
2.2.1 辅导员加强学习,学习应具备的手机媒体知识
作为辅导员,要着重掌握以下两个方面的手机媒体技术:一是有助于发挥手机媒体功能优势的工具,如手机邮箱等收发工具;各式手机自带浏览器、UCWEB浏览器和上网工具;飞信、手机QQ、手机微博等手机即时通讯工具;蓝牙、红外等手机资源共享工具;看书、手机杂志等手机阅读工具;手机拍照、手机摄像、手机彩信、手机音乐、手机视频等手机多媒体工具等等。二是了解手机媒体功能发挥的相关技术理论,如手机报的建设和应用原理,3G等移动通讯技术的相关知识,Wi-Fi等通讯协议的原理,手机WAP网站的建设和使用等相关知识等等。辅导员对这些技术的熟练掌握,直接增强了其在学生中声誉和威信,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手机载体的运行带来技术上的支撑。
2.2.2 提高手机媒体实践应用能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手机媒体的出现深刻改变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思想变得更加复杂,信息变得更加混杂,要求高校辅导员要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着的育人环境,主动、自觉地加入到手机媒体工作环境中,充分利用手机媒体的新载体、新手段、新方法,积极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空间。
(1)开发应用软件,开展快捷高效的管理与服务。
针对高校行政班级淡化,学生分散难以进行集中教育的特点,高校辅导员可以利用手机IM(Instant Messaging)的群组功能建立班级QQ群、班级飞信群、班级微信群等发布各种教学以及学生工作信息,开展班级管理、师生交流和学生互动,打造一个快捷高效的班级管理与服务平台。[3]还可开发面向学生的应用系统,涵盖教师资源、课程安排、党务信息、学生信息等模块,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信息管理效率。
(2)进行信息编辑,进行有针对性引导性的教育。
高校辅导员可以将点新闻、时事政治、文化观点和就业信息等进行编辑加工处理,发布微博、微信、手机飞信或短信,让学生增长见识、拓宽知识面以及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也可以将学校重大事件、重大新闻以及身边的好人好事、学生身边的各类先进典型写成短信或利用邮箱、飞信和QQ群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评论、探讨与学习,传递正能量;还可编写一些温馨提示、人生励志、心理疏导、生日祝福等短信发送给特定的同学进行人文关怀。
(3)开设特色栏目,帮助学生成长。
高校辅导员可以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室、开辟手机WAP专题论坛、利用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社交网络服务等,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生活以及思想心理动态,打造师生交流与沟通平台,帮助学生成长。
[1]姚真真.基于手机媒体的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4,4.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TC):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4-01-01.
[3]谢超峰.手机媒体在辅导员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2014,4.